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古镇:土地流转第一村 农民创出灯饰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01:04  金羊网-新快报

  

古镇:土地流转第一村农民创出灯饰城
▲古镇的灯饰店鳞次栉比,形成"十里灯饰长街"的壮观景象。

  

古镇:土地流转第一村农民创出灯饰城
10月21日,古镇灯博会场外彩球彩旗飘扬。

  

古镇:土地流转第一村农民创出灯饰城
■古镇曹一村的老书记李社顺,曾带领曹一村率先搞家庭承包,后率先搞土地流转。

  农村改革广东先行之中山气象1

  ■新快报记者 何姗 陈显玲 李红云 摄影 陈显玲

  深读指引

  1980年起实行土地集中投标,中山古镇以曹一村为代表的土地流转使85%的农民“洗脚上田”,做生意开工厂,撑起了中国灯饰之都。

  1.06∶1,2007年,广东中山市已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别最小的地级市(广东是3.147:1,全国是3.33:1)。

  在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年,中山市居民与农民的收入接近一致,令人叹服。

  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最终标志是两个,一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要接近城市居民的水平;二是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

  在中山的不少农村,这一目标蓝图早已变成现实。在《决定》公布之际,记者在中山农村大地上逡巡,下村镇、访农家、上田头、进企业……探寻这块土地上走过的改革足迹。

  蓝天下巨大的彩球彩幅在飘扬,古罗马式风格的中心广场上停满了各种名牌的小车,在大街小巷的店铺前、五星四星级酒店里,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穿梭往来——这不是某个国际化都市,而是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人们也许无法想象,30年前,这里还是阡陌纵横的甘蔗田和波光潋滟的鱼塘,这个昔日的农业镇现在已是万商云集的中国灯饰之都。

  这是2008年10月21日,第七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的第4天。一天前,《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然而,这个针对农村改革、决定着中国7亿农民命运的决定似乎并未引起这些早已“洗脚上田”的农民的特别关注,《决定》中2020年中国新农村的蓝图已提前在这里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景象。

  古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蔡锡元深有感触地说:“古镇目前已有85%的农民不再‘种田’,85%以上的土地已流转,正是土地流转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做贸易开工厂,古镇有今天,这帮人跑出来起了很大作用。”

  率先搞土地承包又率先搞土地流转

  1978年,当小岗村犁开土地承包第一土时,古镇的曹一村早在这一年年头就把土地的一半承包给农民,被称为“思想解放第一村”;而当全国开始推广小岗村的经验时,曹一村却在两年后的1980年,尊重村民的意愿,将家庭承包改为将全村的土地集中进行投标承包,愿意多种田的农民可以承包大片土地,而不愿意再种田,却想做生意的农民可以放弃承包,村里就把投标的租金分给村民。

  曹一村人何以敢为天下先,不断挑战旧有的思想藩篱与政策束缚?当年的村委书记李社顺回忆起那段风云岁月,依然让人惊心动魄——

  “我们村人多,有5300人,又是古镇最大的村,有4800亩地,那时学大寨搞人民公社,平均主义,但这样村民就出勤不出力,产量上不去,国家任务很费力才完成,但村民的收入很低,一个月才5毛钱,我想,这样搞社会主义怎么搞啊?要让他出力。”

  1978年年头,古镇公社召开解放思想会议,李社顺发言说:“我想把田分到每家,定产量、工分、成本,超产就奖励。”

  结果全镇20条村有18条反对,坚持要学大寨,只有一条村说:“曹一村敢走我们就跟着走。”

  这一年,曹一村将村里的地拿出一半分到每户,产量马上提高,当年就超产60万斤鱼给国家。村民一年的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而分田前一年的收入只有七八百元。

  第二年,曹一村就将全部土地都分出去。但是,就在这一年的4月,公社召开生产经营会议,李社顺在会上说:“我把田全部放下去了。”公社社长气愤地拍起了桌子:“你这是包产到户!”有18条村的党委书记都斥责他是“走单干”,要求他收回田地。

  李社顺也拍着桌子说:“大家收入高了,群众也拥护,为什么不搞?你们下生产队开会,如果社员同意收回,我就没意见。”

  当公社书记社长来到曹一村要求收回田地时,遭到5000多名村民的指责。

  这事捅到当时古镇所属的中山县,县里派人调查了一周后表示:“曹一村先继续做下去,其他的村不要搞。”

  不到一个月,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的文件发下来,曹一村转眼就成了先进典型,广东省内不少农村都过来参观学习。

  1979年年底,曹一村在准备进行第三次承包前,到每家每户征求意见。当时,商品经济已在广东风生水起,不少村民表示不想再搞农业了,想出去做生意,卖电器。而有些人则想多要耕地。村里便决定,从第二年起,将地进行投标,让想多要地的村民多些地,提高积极性。

  这一次,有100多户放弃了投标承包,跑出去做小贩、卖木材电器……而其他人最多的投到17亩地,每亩地租金高达500到1000元。村民则从这些租金中每人分得1000多元。

  这是1980年,离今天中央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从土地转让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使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早了28年。

  书记带头投标

  成了万元户

  李社顺既是改革的领导者,也是参与者。他第一次投了一口鱼塘,第一年收入3000多元。第二年,他又投了3口鱼塘,最大的一个有10亩,一投投了4年,1981年就成了全镇第一批万元户,受到表彰:“党员领导要带头致富嘛,那时赚到钱很高兴啊,像发了财一样!”

  1986年,李社顺第三次投标,投了10亩鱼塘,承包期为10年,每年租金6000元。后因为家里的四个孩子都不搞农业,除了大儿子参军外,其他都做生意,李社顺也就以每年1000元的价格转包给别人。

  李社顺的四个孩子虽然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却没有干过一天农活,二儿子高中毕业就出外跑运输做贸易,第一年就赚了几万元。后来又搞建筑队,年收入达一两百万元。2002年,他还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灯饰配件厂。

  如今,曹一村像大部分中山的农村一样,除了几百亩的森林公园,村里的地都建了厂房出租,村里3000多劳动力,只有100多人还在务农,不过要到异地承包土地了。而超过96%的劳动力都在外搞加油站,搞灯饰厂,搞地产……“很多人发了财。”

  村集体的物业经济去年纯收入达到3000万元,李社顺的四个孩子尽管都不在村里搞农业,但每人都有土地股份,去年每人分红2500元。

  6万农民撑起

  灯饰企业1万家

  当年曹一村的经验很快就在全镇推广,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招标承包土地,全镇3.3万亩的农用地,流转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六十,农民也不再死守土地,当时就有60%的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洗脚上田”从事二三产业。五六年后,古镇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从1982年到1989年,古镇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民纷纷到镇里的商业贸易公司跑起了贸易,一个跟一个,赚了钱就办公司,古镇的“小老板”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投标承包大规模搞鱼塘、种花木的农民也赚了钱,蔡镇长说:“上世纪80年代初公务员一年的工资才两千多,而镇里已经开始表彰万元户了,很多靠养鱼发财出来的搞工业,种花的办工厂,跑生意则能赚到三万到五万。”

  从1989年起,古镇的农民就从贸易转向开办灯饰厂,当时,看见镇里的贸易公司做灯赚钱,跑贸易的人就去香港看款式,回来自己在家组装,然后到全国各地去销售,短短三年,灯饰在古镇火起来了,现在的沙水公路原来是国道,鳞次栉比的灯饰店沿国道两旁铺展开去,被称做“十里灯饰长街”。

  古镇政府则在资金、政策上大力扶持灯饰产业,1999年古镇举办第一届国际灯饰博览会,吸引了世界各地40多个国家的客商,让世界认识了古镇。如今的古镇已是闻名海内外的灯饰重镇,灯饰业2007年的产值达150多亿元,占经济总量的75%以上。三产比例为1.84∶62.56∶35.6。灯饰内销占60%,当国际金融海啸波及珠三角一些以外向型为主的地区经济时,古镇的灯饰经济却依然如日中天。

  古镇的人口只有6.8万人,但灯饰企业就有1万家,正是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撑起了一个年产值150亿元的灯饰产业,也过上了亮堂堂的日子。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960元,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

  古一村是古镇最富有的村,村民有70%都成了老板,蔡引琼的丈夫在30年前也是以务农为生,如今是一个有10个工人的灯饰配件厂的小老板,三年前买了车,家里的老人感叹道:“我这辈子从没想过家里还有小汽车啊!”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