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穿着:从求保暖到求舒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02:50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任国省

  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农民人均衣着支出是1978年的13.3倍,城镇居民衣着支出是1978年的23.1倍。改革开放30年,老百姓的穿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的一衣多季到如今的一季多衣,从蓝黑色调到今日的五彩斑斓,从千篇一律到今天的时尚多样。

  ■数量: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70多岁的王淑娟老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布料供应紧张,人们的穿衣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记得大儿子上小学时就开始穿他爸爸的中山装,同学们都给他起外号叫‘科长’。几个孩子轮流穿一遍后也舍不得扔,修修补补又做点别的。”那时,衣服的季节性也不明显,一件衣服冬天穿完夏天穿。“现在,运动装、正装、休闲装等各有分工,一个季节多种衣服。”

  ■颜色:从蓝黑色调到五彩斑斓

  “那时走在大街上,满眼都是蓝色、黑色、灰色,即使这样还经常得自己染色。”王阿姨感慨地说。

  而40多岁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中,绿军装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衣服。“那时人们崇尚朴素,像现在女孩子们喜欢的鲜艳衣服很少见,即使有,也极少有人买。”而现在,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也没有了年龄和季节的差异。

  ■款式:从中山装到个性化

  上世纪70年代的服装款式非常单一,翻领、单排扣、两个直兜,也没有腰身,男士中山装和女式列宁装成为当时的“时髦”。“那时的衣服就是为了保暖,衣服样式千篇一律,甚至没有明显的性别区分,人们买衣服也都是以耐磨和耐脏为标准。”王阿姨说。

  上世纪80年代,受电影影响,喇叭裤成为当时最流行、最前卫的服装。

  进入21世纪,服装款式更加多样化,内衣外穿、露脐装、夏装冬穿等个性化穿着越来越多。

  ■材质:从“的确良”到多样化

  改革开放初期,化纤类纺织品如腈纶、尼龙等大行其道,到上世纪80年代初,市面上开始出现“的确良”。“那时有一件‘的确良’衣服很令人羡慕,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时髦的象征。”直到后来,王阿姨才发现“的确良”其实不透气、不凉快,现在的她喜欢纯棉和亚麻衣服。现在,很多材质王阿姨甚至都叫不上名字,但在选择材质时更注重舒适和色彩。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