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一位调往农村的城市校长

  关键词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百姓故事

  2004年6月,时任成都少城小学副校长的姚敏被叫到了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化冰的办公室。管人事的局长找自己,肯定是要调动了,她想。果然,“经过局上研究,决定调你到红碾小学当校长”。

  姚敏猜中了开头,却没猜着这结果———因为在此之前,她还没听说青羊区甚至成都市出过一例把城市学校校长调到农村学校任职的事。

  学校变靓

  家长牵着孩子不敢进校门

  说起红碾小学,姚敏并不陌生。2003年起,作为少城主管教务的副校长,她时常带老师到和少城手牵手的红碾去听课传经。这是一所不久前才被区教育局收归的村小,一半学生是当地村民的孩子,一半则是外地来蓉务工的农民子女。她记得第一次走进这个学校的感受———呆板的上课方式,枯燥的课堂……天哪!连教学楼也是灰的!孩子们在泥巴操场里滚成泥猴子样。整个学校就像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她惊讶,少城和红碾相距不过20分钟的车程,差距怎会如此之大?

  在姚敏的任命下来之前,青羊区和成都市已经投入约500万元资金对红碾小学进行改扩建。这笔钱,比红碾过去十年获得的教育投入都要多。这笔钱,可以帮学校从一只占地只有3亩地的“麻雀”蜕变成13亩大小的“鸽子”,可以再起一幢三层教学楼,可以把泥巴操场改造成塑胶跑道……

  据说,2004年9月1日,学校开学那天,许多老生家长牵着孩子徘徊在校门外,迟迟不敢进来。对着站在校门口迎新的新任女校长,他们迟疑地问:“这还是不是红碾小学哦?”

  4年换血

  从只有一个大专到90%的本科

  红碾小学可以说是青羊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开篇之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当年,随姚敏一起空降到这里的还有11名来自成都市实验小学、泡桐树小学的骨干教师。这至今也是红碾小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1名骨干教师的到来,迅速弥补了学科教师的空缺,宣告了该校代课时代的终结。

  代课,是“老”红碾的传统。

  1985年,毕业于双流师范的江立新进入红碾,任语文教师。若不是那把五音不全的沙嗓子,还有碍着“语文老师坚决不上数学课”的面子规则,他恐怕早把各个学科教师的角色都“客串”了个遍。红碾6年级学生彭垚对一年级的音乐课至今印象深刻———一语文教师“客串”音乐老师,刚弹两下琴,忘了怎么接下去,停下来想半天,再从头弹起,然后,再次卡壳……

  新校长上任,江立新立刻感受到了压力。

  首先是那一系列在他们看来称得上“严苛”的规定。比如,学生在操场做广播操,老师不准坐在办公室里面耍,必须在操场上巡视。“校长,我腿都站麻了!”姚敏记起了当时某位教师对她的抱怨,她也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的回答———“学生站,你就必须站”。

  让江老师压力最大的是,他,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专生,一个曾经是这个学校学历最高的老师,怎么现在排倒数去了?原来,从那年开始,区教育局在教师公招的指标分配上明显向农村学校开始倾斜。2005年教师公招,红碾拿到了10个名额———这比过去10年的名额都多。10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经过4年的换血,如今,90%的在校老师都具有了本科学历,其中,不乏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

  创新教育

  不但教学生连家长一起教

  校园面貌变了,校长变了,老师变了。硬件资源的均衡,也带动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校园文化等软件逐步实现均衡。

  学校有许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特别开展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途径研究”。由学校提出并试行的“教材循环使用”被全市推广。这一环保做法后来还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倡导“教材循环使用”被写进了新义务教育法。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许多学生的父母成为新市民。可这些“新市民”还是照样赤着脚、叼着烟进学校。学校反哺社区,着力提升家长们的文化素养,办起了家长学校。姚敏撂下了“狠话”:“天天讲,一个一个洗脑!”

  在记者结束采访时,姚敏告诉了记者一个好消息,红碾要搬新家了,那是一个美丽的校园,有着36个班的大容量和现代化的设备,“比很多城区学校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五年实践

  教育均衡在成都开花结果

  红碾小学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从2003年开始,五年来,根据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成都采取8大措施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

  通过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成都市新建和改建农村学校410所,覆盖全市农村96%的乡镇,惠及全市60余万名农村学生。

  成都市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子、百万学生手拉手活动,结对帮扶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90%,学校、教师、学生的结对率分别达到85%、80%、75%,实现城乡结对、区域互动、共同发展。

  启动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行动计划以来,已完成60所薄弱学校重点改造任务,完成了191位薄弱学校校长的专题培训。城区的优秀校长和教师们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纷纷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促进校际均衡。

  2003年以来,市本级每年支出20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各区(市)县每年划拨专项配套经费,组织农村教师进行不少于100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培养了1500名农村中小学校级教学骨干,帮助3.5万名农村教师完成专科、本科学历提升。城区学校每年派专任教师到农村支教1年。全市彻底消除无高级教师、无学科带头人、无优秀青年教师的“三无学校”。

  从2004年起,每年按城区(镇)学校专任教师1%的比例,派遣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为期1年的定期服务。在此基础上,2007年实施了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最大规模的一次干部教师交流,交流人数共计3543人。

  成都88%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远程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农村孩子也能到四、七、九中“上课”。

  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全市79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到了免收学杂费、信息技术费的优惠,1.9万名家庭困难学生获得生活补贴。五城区和高新区5.6万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学生同步实施“两免一补”。2008年秋季,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享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此外,市本级每年还设立10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残疾学生入学率。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四年多来,全市共接收农民工子女近30万人,实现了温家宝总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期望。

  成都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至2007年间,温家宝总理给文翁实验学校的同学亲笔回信,在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的来信上作出重要批示,与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亲切座谈。2006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对成都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深化改革

  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 成都三步走

  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娄进谈教育均衡发展

  形成成都特色的素质教育格局

  成都商报: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方面,成都市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在是否有对未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详细规划?

  娄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市教育发展现状,市教育局现初步拟订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农村为重点,促进“全域成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定的目标是通过统筹城乡、缩小差距、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通过重点项目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逐步使我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均衡化、教育技术手段基本达到现代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计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今年开始到2010年,创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开展教师集中管理试点。第二阶段以五年为期,让城乡学校建设基本达到《成都市普通中小学布点规划》中确定的标准,实现区域内教育设施设备配置基本无差别,同时完善城乡教师管理体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教师的集中管理,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第三阶段,完成预定的教育重点项目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我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均衡化,教育技术手段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素质教育发展格局。

  中学阶段城乡差距还较突出

  成都商报:最近几年,成都市在城乡教师流动和交流方面动作特别大,目前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是否实现了均衡?

  娄进:目前,小学阶段的城乡教师资源已相对均衡,但中学阶段城乡差距比较突出———农村中学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比例与城市仍相差21个百分点,获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比城市少13个百分点。统筹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成都市将探索“管用分离”的城乡教师管理体制,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计划在第三圈层农村偏远村小设立教师特设岗位,由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方式招收的大学生充实到特设岗位,配齐村小学科教师。

  我们还将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团队、建设城乡学校学习实践共同体,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全市共享。

  教育经费将达到GDP的4%

  成都商报:是否有监督机制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娄进:造成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指导体系不完善,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监控和指导。为此,我们将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均衡监测评估制度”,监测区(市)县教育的公共资源配置情况,特别是教育经费,监测结果将与区(市)县教育工作目标考评相结合,与教育工作主要责任人的评定、任免情况挂钩。

  成都市也将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提供经费保障。根据《方案》,成都市将逐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争在2017年实现我市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4%的目标。 本报记者 王冕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