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年研究生增长12.8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06:58  大众网-齐鲁晚报

  五年研究生增长12.8倍

  临沂市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图

  五年研究生增长12.8倍

  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数量对比图制图马峰

  1数字

  54万人才

  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临沂市人才总量为542873人,占总人口的5.28%。其中女性146621人,占人才总数的27%;中共党员149476人,占人才总数的27.5%。年龄构成上,35岁以下的207444人,占人才总数的38.2%;36岁至45岁的202667人,占人才总数的37.3%;46岁以上132762人,占人才总数的24.5%。

  采访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临沂人才队伍的发展正处在快速增长的提升期,2003年临沂每万人拥有人才数有226人,今年到目前每万人拥有人才达到了528人。五年来临沂市人才总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年均增幅达到了19%。

  在学历层次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临沂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28.7万人,比2003年增加16.2万人。与2003年相比,研究生数量增长了12.8倍,本科数量增长了2.8倍。

  目前临沂市职称和技能资格层次比例较为适宜,临沂市中高级职称人才达12.1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7.6%,其中正高级1562人,副高级20303人。高、中、初级职称人员的结构比例为1:4.5:9.1,与2003年1:5.7:13.7的结构比例相比,改善较快,与目前公认的较适宜的1:3:6的结构比例较为接近。

  与2003年相比,临沂市非公有制经济专业技术人才增幅为59%,比公有制单位增幅高10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增加了1.78倍,是公有制单位增幅的2倍。

  经历了4个月的调查,中共临沂市委组织部调研组日前发布了《临沂市人才资源状况调研报告》。此次调查发放调查统计报表20种共计1.7万余份、调查问卷5200余份,处理统计调研数据65万余个,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60余次,为临沂市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

  3建议由“见物”到“见人”

  临沂市人事局的有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人才建设应围绕全市重大发展战略、重要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项目,有针对性地吸引、调配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优势企业项目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

  据记者了解,临沂市目前正实施“123沂蒙英才”培育工程,分层次选拔管理和重点培养资助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人才,这样可以带动全市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报告中也建议,人才建设应该由“见物”向“见人”转变,克服“重物轻人”的做法实现由“见学历、职称”到“见能力、业绩”的转变,进一步拓宽人才视野,把各类人才特别是体制外人才集聚到干事创业中来。

  另外,由“见树木”向“见森林”转变,营造人人成才和人人能成才的社会氛围,形成靠“一班人”研发高端产品,靠“一群人”形成产业,靠源源不断的“一批人”做大做强产业的新局面。

  2问题

  人才“短板” 依然很短

  虽然临沂市人才发展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底子薄的劣势也不容忽视。临沂市人口占全省的1/9,但人才总量仅占全省的7.5%,人才总量仍显不足,密度偏低;人才队伍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在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人才只占人才总量的14.5%,甚至低于第一产业人才数量,企业人才仍然相对薄弱。

  究其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强有力的人才载体,这是制约人才资源开发的首要客观原因。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也是一大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横向上的人才、劳动力市场和纵向上的市、县人才市场尚未实现有效的融会贯通。根据问卷调查,用人单位通过有形人才市场和网络人才市场招揽人才的比例只有33.6%,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

  除此以外,也受一些“软件”层面的原因影响,在调查中,有的地方和单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个别单位甚至还存在轻视人才、封闭保守的陈旧观念,在选人用人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平衡照顾、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还有不少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未能很好地处理企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的辩证关系。

  其次,管理使用机制亟待完善。受传统行政手段为主的人才管理模式影响,现行人才管理使用机制未能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和人才本身的实际需要有效衔接。在问卷调查中,有56.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激励措施是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另外,与机关事业单位相比,企业对优秀人才的保障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最后,人才服务业水平较低。人事人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人才中介组织还有待发展、规范,对人才工作和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宣传不够,未有效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对各部门选拔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措施不到位,联系服务还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在组织高层次人才参加学术技术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还有待加强。


通讯员 李科学 张潇梦 本报记 马峰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