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危机当前,如何做好我们的事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07:36  解放日报

  10月19日,北京钓鱼台。“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举行十周年研讨会暨《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首发式。来自中央各部门、国家级研究机构和著名企业的50多位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经济学家出席会议,20多位专家在会上发言,纵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危机成因:美国特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借钱消费,这是根本。第二、借钱消费就要能借到钱,美国金融市场的一系列创新,使不断借钱成为可能。第三、借钱都是有条件的:一是美国货币的特性,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是只有创新没有监管。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在更深的层面上讨论金融危机,就是市场化。如何看待美国、全球及中国经济的未来,应当考虑储蓄率的国别差异及其在全球化中的配置。把储蓄突出到整个问题的牛鼻子地位上,原因是:储蓄是实体经济的反映、是沟通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一个枢纽,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的问题,在于它储蓄不足,储蓄不足才要借债,借债的方式花样翻新。美国下一步应对的困难在于,要掏出真金白银。它没有钱,只有借未来的钱,只有向全世界借钱。未来的钱借多了使得它复苏非常困难。

  面对危机: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

  李扬:就中国的国情来说,储蓄率是我们短时间控制不了的,高储蓄率是我们平衡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前提。如果外需萎缩,就要拉动内需。当前面对一个逐步萎缩的外需,一个比较低的消费率,只剩下一条,就是投资,要刺激经济恐怕还是在投资上。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我们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太深,一谈经济就是需求,实际上经济不是需求推动的,是供给推动的,核心是经济机制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出口不行,就增加内需。我们有储蓄本身就是有需求,没有需求,储蓄就不会存在。主要的是供给,供给有哪些事情做?长期的很多,短期的至少有一点:政府在审批方面放开一些,废除一些。税收方面,废除一些,减少一些。包括改革一些不合理的、限制自由交易的东西,这样中国经济就不会有太大的担心。

  张曙光:金融危机对中国直接影响不大,但间接影响不可低估。中国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出口下降可能造成生产过剩;二是股市和房市的一度非理性繁荣;三是经济增长过慢,社会矛盾就会出来。怎么办?现在宏观经济面状况还不错,金融比较稳定,政府的财力、资源都比较多。要启动内需,金融要稳定等等,很多看法不错。但问题是怎么落实,政府要把钱花在社会政策上,解决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使市场发展、改革推进。

  李扬:从长期来看,要思考我们的金融改革。有五个方向值得研究:第一,到底是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还是机构主导的金融体系,怎么保持一个平衡关系;第二,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必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第三,加强风险管理应该提到更高的议事日程上;第四,应当更加突出金融稳定的重要性;第五,要积极推进国际汇率制度的改革。

  当前课题:怎样抓住这次危机中的机遇

  张曙光: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大于风险。如果说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亚洲大国,这一次危机能不能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我觉得机会是存在的,值得很好地研究和关注。

  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面对美国次贷危机,中国至少有三个机遇:第一,以扩大内需来弥补出口增速下降的影响。出口会不会下降?不一定。速度会降低,降低了怎么办?逼着我们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第二,利用我们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走出去,解决中国长远发展的两大难题,即技术瓶颈和能源、资源的瓶颈。第三,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这个机会百年难遇。蒙代尔认为,未来全球经济的稳定必须有美元、欧元、人民币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好处?有哪些风险?我们得研究透了。人民币国际化要有配套的、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

  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我的观点是,对于有能力的人才是机会。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你的经济结构是什么?你能够利用什么东西?你能够产生什么价值?取决于你的资源禀赋的结构,是不是有能力找到机会去驾驭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没有这个能力,钱只是死钱。现在更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包括搞教育,提高我们的能力、要素禀赋,才能做更多的事,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包括在参与度上上一个台阶。

  透视未来:危机没有改变经济的大趋势

  张维迎:我最近去了美国,有一种感觉:我们一直坐在拖拉机上晃荡,看见飞机,很羡慕人家,突然飞机掉下来,我们觉得很欣慰。以后我们是不是就不坐飞机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都会引起一些震荡,尤其是全球化、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推出金融产品的速度远远快于全球金融体制管理能力的提升。

  樊纲:迄今为止,市场经济仍是相对最好的经济制度,不会因为这场危机就改变了。现在大家意识到了政府需要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我们的方向不会因这次危机就要改变。其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人类越来越融为一体。这次的问题不在于全球化,在于全球治理结构出了问题。国家有国家的治理,全球有全球的治理,金融全球化了,但是全球金融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比如说,发货币的人可以不受监管。但是全球化不会改。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我们只有通过全球化才能发展自己。

  (本报驻京记者王虎整理)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