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发展观成为通辽市加快发展的助推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11:02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通辽10月28日消息(记者那森宝音 通辽台记者吕国华 张玉萍) 改革开放30年来,塞外小城通辽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辽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集中打造政策洼地和经济高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素有“内蒙古粮仓”和“黄牛之乡”美誉之称的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东靠吉林省,南依辽宁省,既属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区域中的东部地区。总人口310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45万人,占自治区蒙古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25%。

  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成为通辽市委、市政府思发展,谋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探索与实践中,通辽市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发展农牧业生产转化型产业,提升农牧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形成了农牧业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并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通辽市政府副市长李秀芝介绍说:“粮食深加工企业快速崛起,成为我市最重要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实际加工量占全区的1/2。粮食市场购销体制由过去的高度集中统购统销转变为全面开放,国有粮食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各类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所取代。”

  通辽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国家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坚持资源产业升级与非资源产业引进并重,做强做优玉米煤电铝等支柱产业,走“依托资源、科技先导、深度转化、综合发展”的路子,以资源精深加工、循环利用为方向,在玉米化工等产业和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知名品牌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经过发展壮大,以玉米煤电铝为主的主导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全市玉米实际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到50%;以玉米为原料的梅花生物、万顺达食品有限公司、中科天元等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已经形成;以肉食为主的主导产业迅猛发展,已经形成年加工肉牛12万头、年加工猪200万口、年加工羊300万只、年加工鹅1000万只的能力;以蓖麻、有机食品、红干椒、菌业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带动了地方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并已经初具规模。仅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玉米加工转化率就达到了119%,一举实现了循环利用,无任何残留的目标。

  通辽市委书记那顺孟和说:“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通辽这3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走出了一条通过扩大开放大范围配置资源的路子,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化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某种程度上说,开放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只有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不断强化开放意识,不断优化开放环境,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着眼点,是有保有压、有减有增、扶优劣汰、优化结构。国家的产业政策对通辽来说,相当程度上不仅不是制约,反而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辽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整体上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能够为缓解国家发展“瓶颈”制约做贡献的产业,而且项目起点高、规模大、技术优。通辽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了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多元。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通辽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煤电铝及铝后加工有望达到500亿以上,煤化工达到400亿以上,玉米化工达到300亿以上。

  推进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质量,是通辽市坚持“全党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突出抓大项目”不动摇的目标和追求。通辽市委、市政府以项目为总抓手,促进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多元,提高工业化水平。在项目建设中,通辽市本着“在谈项目狠抓签约,签约项目狠抓开工,在建项目狠抓投产,投产项目狠抓达效”这一重点,突出抓大项目。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认真研究产业政策、项目审批、环保土地、项目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努力破解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切实解决好企业生产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

  通辽市委书记那顺孟和说:“坚持把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关键环节,在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煤电铝、煤化工、玉米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

  通辽市在做大做强做优资源产业的同时,不断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产业和商贸物流业,将其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9个旗县市区都把发展非资源产业作为工作重点,使一批非资源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多元,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今年染料化工有望做到100亿左右,铜业做到300亿左右,做大做强机械制造、配套加工和鞋业等产业,力争把通辽打造成蒙东乃至东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通辽市委书记那顺孟和说:“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入驻的平台,抓住新一轮产业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积极承接非资源型产业转移,特别是高起点承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转移,通过加强园区建设,为企业提供更优良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更多的非资源产业项目入驻。”

  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通辽市突出发展以交通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物流园区、重点服务和对外贸易成果突显。目前,全市已拥用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已达170家,与全国3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513万美元。2008年有望突破亿元大关,利用外资在改革开放前尚属空白。

  通辽市政府副市长李秀芝介绍说:“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商业网点遍布全市,新型流通业快速发展,彻底改写了计划经济时期计划调拨、凭票供应的历史。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双百”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开展,全市商品供应充足、市场繁荣活跃,极大地满足了城乡人民的消费需求。充分利用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大产业、建立大物流、实现大流通,使我市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物流节点。”

  改革开放30年来,通辽市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争当自治区东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兵为目标,大力推进“三化”进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快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新提高;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有了新突破;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培训转移见成效;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经过30年发展,通辽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通辽市已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2亿元,增长23.7%。从三次产业看,呈现协调发展态势,第一产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18%。

  在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中,通辽市重点打造民生工程。在保障“劳有所得”上,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6585人;在保障“老有所养”上,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补助标准平均提高104元,安排城市低保救助资金5957万元,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16万人;有161067多名中小学寄宿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在保障“病有所医”上,全市有207.28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四个旗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启动,筹集资金1556万元建立大病捐赠救助基金;在保障“住有所居”上,开工建设廉租房3.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4万平方米。

  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让通辽人民共享到了改革硕果,也让通辽市执政者目睹了科学发展观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十年探索,三十年奋斗,三十年发展,经过全市31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通辽市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2007年,全市GDP已经达到5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50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42元,分别是1978年的17倍、64倍、24倍和29倍。以旅游、商贸和金融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2.3%,提高了17.7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7年达到133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4.4倍。

  如今的通辽市,经济迅猛增长,后劲明显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焕发出勃勃生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