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 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代表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力推钱文忠主讲《玄奘西游记》,他的风采和口才引起了观众的广泛注意,成了名满天下的学者。
钱文忠:时代呼唤平凡人物真情
我们这次评的20位人物,似乎在如此讲究现实效益的社会中做着不那么合拍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种超越的精神,需要一种不计功利的精神,需要一种只顾耕耘,不问收获,或者先不问收获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我们历史上,像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的玄奘精神是有共鸣的。
每个人从自己生活当中的某一个人物,某一件事情,去感受亲情,感受爱情,感受友情。我想我们评选出这20位真情人物,最终评选出10位真情人物,要传达的正是这三种感情,体现在这些人物身上。所以强调亲情,爱情,友情,毫无疑问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走向和谐或者追求和谐所必需具备的三个方面。
非常高兴能够成为2007年度真情人物评选推介委员会的委员,我感受到这是一份巨大的责任,也是我个人巨大的荣耀,我想这样的活动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太需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人物当中,去发现真情,去弘扬真情,去宣传他们的真情,让这些真情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财富。
(2007年采访摘录)
钱文忠:一个民族决不能放弃对爱的追求
我一直在关注着这些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小人物”的人,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在他们被评为“真情人物”后,他们依然在用一种精神,一种悲悯,一种关爱,做着“小人物”的“大事情”。社会的物质文明进步了,绝对不意味着精神文明不再重要。“真情人物”评选之所以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和时代同一个脉搏,它所表达的东西,正好是这个时代所呼喊,所要求的。在任何困境下,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且在这种对理想坚持的背后,有着一种执着,一种对爱、对梦想的追求。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时代都不能放弃的,有这样一种精神的民族一定会有未来。
(2008年10月采访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