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餐饮:从吃不饱到吃特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02:22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任国省

  “以前是发愁吃不饱,现在是发愁吃什么。”谈到改革开放30年饮食的变化,省会70多岁的李先生深有体会。30年时间,石家庄市的饭店由1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1万多家,2007年石家庄市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77.8亿元,同比增长21.5%,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石家庄餐饮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跨越性的30年。

  ■上世纪70年代

  ◎家庭:解决温饱为主

  “70年代初,天天能吃上玉米面饼子就不错了。”李先生告诉记者,那时粮食都按工种、年龄定量,重体力劳动每月为17.5公斤,一般体力劳动者是15公斤。“家里有3个孩子,根本不够吃,只能靠一些野菜来充饥。”这种情况在70年代末时得到改善,但也只是解决温饱。

  ◎饭店:主食傻大黑粗

  1968年曾在原解放路饭店工作过的俞静一直都从事餐饮工作,说起当时的情况,她用“主食傻大黑粗,炒菜一个味”来概括。“那时一碗米饭都是0.5公斤,一张烙饼则足有二三公斤。炒菜由于都是由保定传过来的,口味基本一样。”70年代,石家庄陆续出现了约100家国营、集体大众饭店,但就餐环境和质量较差,消费者大多为公出人员。“那时光有钱不行,必须粮票和钱同时使用。一个馒头2两粮票加5分钱。”由于饭店数量较少,处于卖方市场,服务简单,也不考虑顾客需要。

  ◎背景解读

  197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是57.6%,居民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购买食品,生活以解决温饱为主。

  ■上世纪80年代

  ◎家庭:由吃饱到吃好

  这时,人们解决了温饱,菜的品种也多起来,但多是黄瓜、茄子等本地菜,外地菜很少。“填饱肚子后,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于是,开始挑食,讲究营养。”李先生说。

  ◎饭店:走出去引进来

  80年代初,国家开始允许个体户开小饭店,一些豆浆店、炸油条铺不断出现,粮店也开始加工馒头等。在这种情况下,饭店开始走出去。1982年—1984年间,石家庄市饮食公司先后派出800多人次到北京等地拜师学艺,同时聘请八大菜系名厨来石授艺。“饭店生意蒸蒸日上,高中低档饭店都开始出现。80年代中期,石家庄市餐饮业三年迈了三大步,收入翻了一番。”俞静说。

  ◎背景解读

  1988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520.18元,比1978年增加361.54元。告别油盐糖肉凭票买、粮油定量供给的年代,有没有营养成了当时饮食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们由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

  ■上世纪90年代

  ◎家庭:走进饭店多起来

  这个时期,蔬菜种类越来越多,肉类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百姓餐桌上的花样也逐渐多了起来。“但最大的变化还是百姓进饭店的明显增多,婚宴、寿宴、家庭宴、生日宴……进酒店成为一种流行。”李先生说。

  ◎饭店:个体饭店大量出现

  90年代的餐饮市场,个体饭店数量猛增,全国餐饮品牌也开始进驻石家庄,如辣婆婆、大清花饺子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已完全是买方市场,客人需要什么做什么,饭店在前期都要有准确的定位。”俞静说。

  ◎背景解读

  1998年主食消费占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为17.6%,比1978年降低18.7个百分点,而副食消费所占比重(48.7%)比1978年提高12.7个百分点。饮食追求精细化特征明显。

  ■21世纪

  ◎家庭:追求健康自然

  “现在,蔬菜要吃无公害的,粮食要吃当年的,肉禽要吃绿色放心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李先生高兴地说。人们更加注意食品的健康自然,而不是价格。

  ◎饭店:越来越多样化

  进入新世纪后,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等纷纷进驻石家庄,人们的口味越来越多样化。而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以前周末很冷清的餐饮市场也红火了起来。“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特色,一些专业特色店也遍布全市。”俞静说。

  ◎背景解读

  200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33.9%,粮油类消费在食品消费中所占比重仅为15.0%,而肉蛋奶等其他副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讲究健康、自然的饮食习惯成为现代人的时尚。

  (背景解读资料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