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深港企的危与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08:16  南方日报

  

在深港企的危与机
龙岗区横岗街道的港声电子厂工人在排队领取垫薪。深圳各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目前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报记者丁玎摄

  ■开栏语

  “金融海啸”紧随“次贷危机”而来,这场螺旋式席卷全世界的风暴何时结束?在近一年内多次错误预测见底的映衬之下,还是不要再轻易下结论了。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局当中。对于一些人,一些企业,一些行业来说,这个变局可能是灾难;而对于另外一些人,一些企业,一些行业来说,这个变局却是个机遇。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种福祸相依的道理。

  作为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深圳,作为以金融产业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深圳,应该怎样去“应”和“变”?

  《深圳观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或许越来越多实体经济的行业和企业将直面被改变的经济生态,必须学会适应,学会应变。我们希望记录下城市里政府、行业、企业、个人投资者、个人消费者等各种角色正在经历的变化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尊重经济客观规律,不忽视险境,不夸大困境,不过度乐观或悲观,不轻言拐点。我们相信:理性思考者,才能懂得科学发展的真谛。

  本月15日,拥有中国最大玩具厂的香港上市公司———合俊集团关闭其在东莞的两家工厂;16日晚,香港上市公司百灵达国际宣称“20日起将结束其位于深圳的附属公司的所有业务”;22日,香港华兴公司下属企业创亿玩具深圳有限公司也宣布倒闭……

  近两周内,一家又一家倒闭企业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它们都贴有一个醒目的标签———“港企”。为什么最先倒下的全是港企?港企“倒闭潮”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港企比例最大表现最显眼”

  在金融海啸影响下,中国大批出口依赖型企业都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而最先感受到这种压力的显然正是珠三角大批的港企。

  “在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外资企业中,70%是港企,其中在深港企的数量之大、比例之高同样让人瞩目。因此,最多被人知道的倒闭企业多是港企,且大多出现在深圳,这并不出奇。”在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川流的眼中,港企倒闭的潮流尚未真正形成,因为在该协会的会员企业中,真正倒闭的仍是少数。

  王川流表示,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确实困难较多。“很多企业负责人都跟我们说,为了度过困难时期,哪怕是微利甚至略亏的订单都会接”,也有企业反映“在困难时期,政府能不能给些优惠政策,让我们歇一歇,不算倒闭,等环境好一点再恢复生产……”

  “虽然眼前的困难已经很明显,但这仅仅是前段时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企业的困难多数仍然出现在流动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上”,他认为,金融海啸的影响应该在今年底到明年初逐渐体现出来,到时候企业将更难拿到订单,可能有更多企业维持不下去。

  “倒闭并不只是港企的事”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看来,这仅仅是‘倒闭潮’的开始。”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日前也预计,香港企业将出现倒闭及裁员潮,珠三角或将受到强烈冲击。

  “倒闭潮并不只是港企的事,对于大量的台资企业及本地民企来说,金融海啸的影响同样存在。”香港国际贸易促进会、香港中小企业促进发展协会国内联络处主任吕志聪表示,随着金融海啸的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类似合俊、百灵达这样的例子或许会越来越多。

  他表示,不仅是港企,台湾投资商目前也同样面临困境,他们也在寻求转移或其他解决方法。很多港企都想转出去,因为在内陆城市“政策会更加宽松一些,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会更低一些,环保等政策要求也会有一些宽容”,唯一的问题就是那里的经营环境比不上珠三角。“比如在内地开一家服装厂,想买一条拉链都要专门去找供应商,而在珠三角地区则配套齐全,周边任何一家批发市场都能够满足需求。”“多数企业并没有想过如何转型等问题,而是考虑怎样在几年内收回投资成本。”

  逃避转型:港企标志性通病

  在区域经济学家的眼中,屡次逃避转型、总是意图以转移搬迁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港企一个标志性的通病。有专家表示,港企在20多年前从香港转移到珠三角就是为了逃避当时的产业大调整,而在20多年后再次面临产业调整时,他们仍然选择了逃避。

  笔者了解到,大多数企业———也许并不仅仅是港企,目前考虑的只是“将工厂与设备整体搬迁到其他地区,还是关闭在珠三角的工厂再在内地重新开厂,两者哪个更加节省成本”,对于“转型”及“寻找多元化的市场”等问题他们似乎从未真正考虑,对此,他们的口头禅是“谈何容易”。

  深港产学研基地高级顾问、理事会副秘书长沈宁燿表示,转型与倒闭是两回事,转型不是那么快的事情。要让一些以出口为生的企业突然转行做内销,要重新习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产品需求,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真正的问题是,“这些企业以往赚的仅仅是一点成本差价,即使将厂开到重庆或其他任何地方,这个低利润、低附加值的问题都不是转移能够解决得了的”,更肯定地说,“是一定解决不了”。

  积极“救市”抑或优胜劣汰

  近期,已有香港媒体公开表示对港企倒闭潮的担忧,称“不仅对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很大的直接威胁和损害,也会打击本港经济,势必严重影响本港物流、贸易、金融等行业”,并呼吁“在目前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的非常时期,粤港两地政府必须联手拯救港商,防止港企倒闭潮迅速蔓延”。

  深圳本地各行业协会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最关键的是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只要仍有流动资金,企业就能够支撑下去,否则一旦金融海啸的影响完全发挥出来,订单越来越少,倒闭潮确实将难以控制。

  针对这些问题,最近香港特区政府已提出了有关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的承诺,但业内认为还需要加强推动银行真正实施此项措施,并应增加“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的资助金额,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央也决定自11月1日起,调高3486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并反复强调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是缺乏更为具体的措施。深圳市政府也表示要与企业共渡难关,并积极帮助倒闭企业善后。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的一些“救市”政策,有学者指出,其实在20年一度的产业调整大潮中,企业的优胜劣汰是一个自然规律。企业必然要在风浪的击打下才能够强大,产业也必然要经过这种磨砺才能发展。政府宏观调控固然重要,但仅靠政府“输血”的企业即使侥幸活下来也难保不是个“短命儿”,在这个时候,“企业当自强”。

  统筹本报记者陶然

  采写本报记者杜舜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