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息化时代遭遇“传言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08:33  天津日报

  近几个月来,网络、短信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多次发生,在导致全球经济减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实传言也成了“金融海啸”的推手之一。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们每天都被难辨真伪的各种传言所包围,传言的杀伤力往往会远超过事件本身。我们应如何重树信心?

  危言恶化危机

  “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桔子,今年广元的桔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

  对这条手机短信,尽管四川省农业厅后来澄清说,这种大实蝇幼虫对人体无害,仅发生在广元几个乡镇,并得到了有效处理,但事实显然没有朝着当地政府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其他地区也发现蛆柑后,许多人至今仍“谈桔色变”,柑桔市场的冷清状况迟迟得不到缓解,并使桔农遭受重大损失。

  “无风不起浪”,传言的突出效果正在于推波助澜。9月13日,在一个贴吧里,有人以“比三鹿牛奶更恐怖的是剧毒花生”为题发帖。9月23日,另一个传言出现在网上:“继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被查出含三聚氰胺后,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又抽查酒类产品,在部分酒类中发现了致癌物质亚硝酸钠。”

  尽管有关部门声明,这两个情况根本是子虚乌有,但是网络传言却客观上放大了三鹿奶粉事件的阴影,在某些局部引起了人们的恐慌。23日,酒类股票几乎全线跌停。

  在当前波谲云诡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传言的杀伤力也无法忽视。10月27日,美国《新闻周刊》以“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次灾难”为题发表文章认为,信贷危机的发生部分原因是,“互联网的数据迷雾让普通消费者不知所措”。

  有些金融机构本质上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但由于市场传言“某某机构不行了”,客户和投资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纷纷回避被传言击中的金融机构,撤出资金,抛售股票,或者不再跟它们做交易。结果传言变成现实,似乎又佐证了传言的可信度,进而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说,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但在危机爆发和处理过程中,全球金融市场虚假信息泛滥,引起大众心理极度恐慌,加速了世界金融大堤的溃决。

  传播手段突变增强传言杀伤力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传言成了经济社会生活中另一只令人生畏的“看不见的手”。

  当危机来临时,人们的信心通常十分脆弱,对无从核实的传言总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美国《新闻周刊》文章说:“大多数人在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时,所作的惟一理性的选择只能是放弃。”

  多位传播学专家分析,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在这种“间接化”的社会生活中,传言成了影响人们判断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那些具有数据分析的“半专业谣言”,杀伤力最大。

  杨飞认为,当前左右虚拟经济的两大要素,一个是资本流,一个是信息流,信息可以对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如果金融市场不能及时得到正确信息,必然导致资本脱离内在价值,无规律变动。

  应对传言关键是公开透明

  不久前,香港有人涉嫌造谣,称美国国际集团有意出售其香港子公司友邦保险的亚洲业务。为此,上月末香港警方重拳出击,拘捕了包括美国万通亚洲保险有限公司高层在内的11名保险从业人员,而万通是友邦的竞争对手。

  杨飞认为,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特殊时期,我国有必要采取措施规范市场信息流通,过滤失真信息,尤其是加强网络媒体的监控,防止金融谣言借助网络大肆传播扩散。

  专家指出,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传言,在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堵”,更重要的是公开透明,加强舆论引导。

  “与其去管那些无聊的网站,不如培育权威的金融平台。”《投资者报》执行总编辑何刚说,“对抗噪音最好的办法,就是我的声音比他的还大。”

  危机来临时,百姓最希望尽快听到权威、专业的声音。汶川大地震时,我国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受到世界赞誉,而目前在一些地方,信息发布的快速反应机制仍未建立起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关部门常常失语,导致谣言泛滥失控。

  专家指出,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的策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能否与时俱进地改进执政方式、加强执政能力的问题。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李柯勇 徐博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