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审慎对待凯恩斯主义在就业问题上的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12:02  中国新闻周刊

  ★ 文/刘彦

  肇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层面,正蔓延为一场凯恩斯主义回潮风暴。以美国政府7000亿救市方案为首的货币拯救方案,被视为破除危机的法宝。虽然资本市场并不领情,但正如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二战后美国和欧洲各国经济复苏中扮演的角色一样,如今,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又当仁不让地成为各国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的良策。

  但是,无论新旧凯恩斯主义,必须考察其约束条件。凯恩斯主义面对的问题,是一国自由经济市场本身的“失灵”,即承认自由市场经济体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乃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自由市场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

  从这个理论出发,凯恩斯为各国政府开出了解决本国就业问题的良方——以膨胀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从而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然而,有关货币当局在出台扩张性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同时,必须谨慎考察两点:一是中国的经济问题之核心,是否属于一国自由市场经济出现的“失灵”?二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否可以继续用增加政府投资来解决?如果不针对具体的经济环境而继续采用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货币与财政政策,很可能开错了药方,并无助于解决实际矛盾。

  中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高度依赖于出口增长与投资增长。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以及订单减少的压力之下,出口增长面临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的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转型困难。这不是一国自由市场经济内部所引发的供需矛盾,而是建立在价格干预和政府行政调控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全球市场需求变化所致。

  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过去的出口经济发展模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通过维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又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比如出口退税政策、环境损失代价、汇率价格管制、资源型产品价格管制以及金融服务优惠等),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廉成本保护。由此可见,中国的出口经济,并非仅仅由于自由市场选择的资源配置结果,而且高度依赖于政府的调控之手。

  在过去的30经济增长中,出口拉动之外,政府投资扮演了不输于出口的重要作用。这些大量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如钢铁、电解铝等特大项目)的资金,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也导致了房地产业节节升高、地方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前一轮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既有的出口拉动与投资拉动模式,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造成今日经济一系列内部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在外部需求出现变化的前提下,如果继续沿用凯恩斯主义式的调控方法,除了必然再次向出口企业回归政策倾斜之外,在内需拉动不能快速见效的前提下,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也必将进一步加大。

  从就业目标上考察,出口拉动对于解决就业虽然表面上有利,但因其建立在低工资之上,对于每一劳动力的实际福利增加并无真正助益,这同时也是造成珠三角低廉劳动力缺乏的原因;而考察既有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对就业率的贡献,则不仅资金回报率极为低下(低下到只能是政府投资而不是私人投资为止),其对就业率的贡献也反而较小。原因在于,政府投资的方向是GDP的增加而不是就业岗位的增加,钢铁等大型项目所需要的劳动力就业数目本质上是减少劳动力需求的。

  因此,谋求经济转型的重点,不在加大凯恩斯主义式的调控,而在政府须从深刻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定位中抽身,回归服务型政府的本色。中国经济急需一次从投资、出口拉动向高附加值的创新型出口和内需拉动的深刻转型。

  此种转型,首先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微观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此环境的根本,体现在政府能够提供平等保护各私有产权主体的法律服务、公平透明的交易规则保护、无歧视性的金融产品服务和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等一系列内容上。

  其次,转型需要将现有扩张性财政的投资方向,从固定资产投资转向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产品服务。只有增加每一社会成员的福利,才能最终增加其消费的能力与总体需求,从而培育内需拉动的动力。

  如果不起步政府职能转换而止步于扬汤止沸的凯恩斯主义财政货币政策,则不但克鲁格曼的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转变难以完成,经济也将面临持续的“调控陷阱”:调控所要求的干预会越来越多并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直至市场本身再也毫无弹性,最终回归全能性政府与计划经济。这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后果。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一再证明,无数微观经济主体对于束缚产权和交易的各项制度的突破功不可没。政府从经济微观领域退出,不但会纾解既有的增长方式难题,而且当政府提供完善的服务、给予各创新主体以平等的经济权利和主体地位之后,中国经济会释放出无限的潜能。到那时,中国制造们才会将创新智慧融入汗水,从而为中国制造在内外市场上重新赢得竞争能力;中国的每一内需主体,也将启动更大更广的需求,从而塑造真正良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倒闭 裁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