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风电技术展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18:51  新浪文化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我们今天的会议,现在开始开会,我们做一个全世界风机的展望,以及我们的优势在哪儿?以及我们的方向在哪儿?和我一起主持会议的是秦海岩,他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委员会秘书长。我是全球风能理事会秘书长Steven Sawyer。

  秦海岩: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想请来自GH伙伴有限公司总裁,Andrew Garrard就国际上能发展的趋势做一个介绍。

  Andrew Garrard:非常感谢大家,94年的一次风能大会,当时是有200人,只有5个人是来自于中国以外的,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必须要说我们现在这个行业,而且中国也是最令人兴奋的一个市场,可以实现风电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我不会只谈中国,我需要谈一谈国际视角,关于技术问题的国际视角,首先我要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背景情况。

  我们看到的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有这么几个趋势,一个就是风机的尺寸是越来越大了,对于海风机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增长的速度比较慢,还有陆上的风机,大概在3到4兆瓦,但是现在很多还是1到2兆瓦,因为现在在很多地方1到2兆瓦的风机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对我们来说这些风机将会在规模的方面比较稳定,在质量方面会有进一步的提高,我也同意企业家论坛进行的讨论,也就是1兆瓦以下的市场在今后将会实现比较平稳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直径为12米600千瓦的一个风机,它是现在的海上风机发展的规模,下面的PPT还没有翻译成中文,但是对于讲英文的人来说,我们可以表示惊讶,就是在人们意外的时候,经常会有这么一个表示。还有我们要问一问机器的自由配置尺寸是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看看每瓦的成本,我们可以看到很难去确定最低成本是多少,所以当我们改变自己的假设来划一下曲线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大概是在30到100米。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再进一步的增加风机的尺寸,而是说要进一步提高风机的质量,也就是说要越来越好,而不只是越来越大,基本上我们现在所有的在工程上面的精力都是用于进一步拓展风机的规模,现在是我们应该停下来考虑质量的问题,这对于我们整个行业来说都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的风机制造商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要考虑是不是真的需要大的风机?为什么要建大的风机?是不是因为其他人都建了大的风机还是说大的风机可以在甘肃或者内蒙生产比较低廉的电力?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应该由大家去思考的。

  另外我们看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大型的风机,这个风机并不是最大的,但是现在以后达到了5到6兆瓦这样一个规模,我们很难看到这个人的手,你可以看到这个人手放到风机的一个比例就可以明白这个风机的规模有多大,而且它转起来相当于两个足球场,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很多年,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它的直径是120米,但是如果对大家来说要知道这120米的直径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庞然大物,对我们这些工程师来说,可能对于外行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展。我们看一看技术发展的情况,在一开始它的形势是比较简单的,我称之为单层的固定速度的以及有齿轮箱的风机,那么它一开始是农机具行业就可以生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出现了不同的组装配置,对任何的风机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装配,而且不同的制造商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时点来生产不同配置的风机,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一个趋势就是朝右下角的方向发展,就是5齿轮箱,待会儿大家可能也会有一些问题,现在我们达成了一个一致意见,在第二组有齿轮箱,还有一定的速度控制,就是多速度的控制,但是实际上我们也是有着不同的意见的,可能在比较成熟的生产商那里,通常来讲塔顶的重量相对于V907型的比例,V907现在有100台,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直驱的大概是120,有齿轮箱的大概是150,相当于它的150%,这是塔顶重量和V907的比例,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个能源发电是不是廉价的?实际上如果塔型太重的话实际上并不廉价,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回答了问题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还要看一下这个控制系统,在以前我们提到过它是一个被动的控制系统,就是说,没有控制直到出现制动,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比如说有了变桨,变速机组,出现了电脑,电脑可以控制,首先引入的是变桨控制,之后还有电力电子还有塔架的控制,现在风机就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运行,随着时间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信号和控制系统被引入进来,我们可以测量一下叶片的载荷,而且还可以测量叶片的桨距,当然是一个一个去测,而且叶片的桨角距可以用来减少叶片的载荷,我们通过这种研究减少了叶片的疲劳载荷,维斯塔斯就根据这个原理进行了风机还有叶片的改进,所以现在我们就改变了这个想法,就是说轻的叶片可能会比较便宜,但是我们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需要这种价廉,但是重量比较轻的叶片呢?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要从拖拉机实现向直升机的转变,过去25年的时间我们就看到出现了这样的变化,我把这种转变的过程称之为目前风机传动链的争斗,因为大家总是对于风机的重量还有风机速度的变化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驱动内部实际上是出现了很多的变化,不像外表总是一样的,我们看到75%的世界上的风机都和这个比较相似,也就是说有双感应发电机还有齿轮箱,从外面来看这是一种直驱性的没有齿轮箱的风级,我们觉得这个可能是一种更为简单的组装方式,可以直接装上电子风机能,另外还有各种复合型的风机,就是丹麦的一种,我说的复合的意思就是既不是高速也不是低速,大概是有1到2个齿轮箱,只能是一个中速的发电机,我们是有比较传统的,还有比较激进的两种风机是在上面,下面是比较综合性的一种复合型的风机,但是哪一种更好呢?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答案,而且也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主要领域。但是我想有一种趋势就是我们必然要使用泳池发电机,以前泳池发电机的供应不足,而且在中国,中国的泳池发电机的供应是非常强有力的,而且一直以来都是主要的泳池发电机的供应商,另外还有全功率变流,这也是必须的,因为它要把从不同频率的电流转变成为固定频率,要适应不同电流大小的电流转换,而且现在电流转换的成本更低了,所以全功率的变流是一个大的趋势。

  最后我们还看到以前我们开始做了这种高温的超传导器,当然了,在这个领域也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所有的风机从外部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从里面就有很多的差别,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在发展风机的时候要采取的主要的步骤。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些数据,当然这些数据可能还不完整,这是一些新的直驱风机,还有新的复合式风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直驱风机他们的运行还有复合型风机的运行都非常高,我们之前也讨论过西门子已经开发出了两种原型,现在还没有开始商业生产,但是他们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还有另外一家大厂商也开始考虑它的生产,现在原型已经出现,可能商业生产也很快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更为宽泛的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看一看要了解这些技术的关键,你必须要了解风机运行的规律还有整个系统的载荷,还有整个系统的反应,我觉得作为一个领先的公司,只有你去测量风机的反映才是最为关键的,在中国非常必要的一点,就是迅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风机的发展深思熟虑,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在工程学方面的思考,要了解风机对于风力的反应,否则你就没有办法设计下一台风机了,我们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进一步改善科学研究进行预测和测定,而且要不断的进行预测和测量,这样才能知道风机运行的表现,才能知道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另外,我们还要在一些比较基本的业务领域进行改进,一个是叶片,我在这里已经给大家做了展示,直驱还有这种复杂驱动我也给大家展示过了,还有海上风机特殊的设计,我在这里要谈一谈,特别是鉴于中国的海上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大概江苏就有10几瓦,内蒙也有非常丰富的风力资源,我们应当设计的是一个前面的风力发电站,大规模的地面还有海洋上的风力发电站也应当如此,不应当只建一个风场,而应该建一个风力发电站。我们面临的风险,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个就是能量的预测,我给大家展示的照片是非常震撼的,它是一个尾流效应,这也是我们以前很少看到的照片,这张照片它的经验之处就是在于这个风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现实了,已经沉淀很多人生活当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必须要理解它的工作方式,而且我们发现,当我们看这个海上风电场的时候,我们并不明白他们运行的并不是特别好,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我们一直在发展的是陆上的风电应用,如果一旦到了海上,而且我们还建起了大型的风电场,就发现陆上的方法并不奏效,所以我们要进行基本研究,进行改善。

  之前的讨论当中我们也谈到了下面这一点,像在甘肃风速非常大,但是需求都在东部,但是东部的丰速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要把他们进行并网,在中国很多人都认识到这一点,电网是关键,我们需要满足电网的要求,一个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考察的在过去这些年风电行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要和电网系统运营商必须要进行合作才能够实现的。在一开始的时候电网公司对于风力发电的态度就是冷嘲热讽,觉得风力发电没什么起色,根本不愿意理风力发电公司,现在我们看到一种敌视的态度,也就是觉得风力发电是一种新的威胁,是很讨厌的,希望风力发电离自己远一点儿。第三个阶段,就是互相之间合作。30、40年以前而且在之后的十几年里面一直持续的一个争论就是关于环境方面的,当然能是自然的,是绿色的,没有人能够反对,尽管它的风电质量可能不是特别高,就这样的一个争论就认识到风电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风电方式,风刮过中国,就是中国的风,风刮过英国,就是英国的风。

  最后一点就是成本最低,风力发展的轨迹从80年代,一开始和电网公司关系不好,而且担心环境的问题,之后人们觉得它是很安全的一种供电方式,但是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可能各种担心都会有,现在我们正在竭尽我们所能综合考虑这种因素,对于风机的工程设计尽自己的努力,而且还要使我们的风场看起来像电站,而且对于风力的预测是非常关键的部分,我给大家做一个展示,我们所采取的不同的方法,我们的天气预报系统很有意思的一点,一天前的短期风力预计我们是预计了250兆瓦风力发电场,也就是说我们知道明天的4:30的时候风力发电场的发电量是多少,很多人知道现在这个做法还不会变成现实,我们可以看到蓝色是预计的,红色是真正的风力,这个变化就展示出来风电的变化非常繁多,但是是可以预计的,这是并网发电的重要前提。我们知道美国还有北非的人他们可能不需要这么做,他们有大量的陆地空间做,但是我们需要这样做,中国你们需不需要这样做,我们是不得不这么做,中国要考虑它的必要性,这是一个例子。我们现在想事情好的变好,而不是大的变得更大,谢谢。

  Steven Sawyer:非常具有启发性也非常具有娱乐性,下面有请Andrew Garrard先生,是欧洲风能技术讲坛主任。

  Andrew Garrard:大家好,首先我想从欧盟的角度来看看我们去怎样提高我们研发的努力和相关资源的配置,对于整个的风力行业来说在欧洲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有一个所谓的欧洲技术平台这样的一个计划呢?在欧洲我们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决定,我们希望让欧盟在世界上成为一个最富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这也是欧洲人理解的愿景,这样可以带来经济发展和就业方面的优势,02年以后又有一个结论,就是说我们实现2010年这样一个愿景,我们应当保障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到GDP的3%,成功2%是来自私营部门的投入。这样的一个技术平台就产生了,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上的目的,为了进一步的改善欧洲的研发方面的工作,从数据上来看3%的GDP代表什么呢?可以看看1994年之后的图表,到1996年GDP研发的比例,可以看到欧盟从今天,从当时变成了今天的25国,看看最近加入的四国,他们研发的GDP的比例比欧盟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很多,新入门的欧盟四国他们这个方面比例非常低,但是看看其他国家的对比,看看中国,可以看到,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世界上都不曾见到的发展趋势,正是这样的一些数字让欧委会在2000年和02年设定了这样一个发展目标,那么这个技术平台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呢?这样一个平台主要是对研发的项目进行定义,同时设定时间线,同时在经济角度上来说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尤其是在欧盟的技术开发方面存在什么经济的收益,同时也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对于任何一个技术利益的相关方让他们走在一起,他们一起对他们相关的技术设立一个共同的愿景,有这样的一个愿景之后他们也会进一步的去对他们需要的必须的研究的活动进行定义,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之后的一个做法就是再进行定义,来看一看要实施这些战略需要做什么。所谓愿景并不是真的意义上的长期的,大概是中长期的愿景吧,也就是说这些欧委会的倡议之下建立的平台,是受到欧委会的指导,然后实际上欧委会也作为相关平台的推动者和基本的建议方,接下来的一步就进一步的进行讨论、定义,一些研发方面的需求,最后就找到一些机会和可能的极限是什么,然后看看那些参与者利益相关方是什么,包括私营公司,包括相关的产业,包括公共部门还有研究机构然后金融的行业,所有的这些方面都在一些相关的技术当中参与进来,当然了,还包括欧盟的消费者他们也能体验这些技术的发展进程,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在不同部门在欧洲有超过30个这样的欧洲技术平台已经被建设起来了,有一些技术平台的讨论已经进行到这样的一个阶段,以至于他要和其他的平台进行合并,而有些刚刚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说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

  来看看我们风能的技术平台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看上去可能有一些复杂,我们有两种工作组,这也是我们技术平台的基础,还有三个工作组主要是关注技术上的问题,同时还有另外两个工作组主要关注的是政策、市场还有商业上的问题,还有一个交叉性的工作组,它实际上是一个合并的工作组,讲的是关于所谓的海外发展和运营的问题,当然了我们还有一个指导委员会,主要是由相关各方的代表包括业界代表还有一些行业协会的代表,研究机构的代表,也就是所有的利益相关方他们来选择相关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和成员,这个指导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机构,然后我们还有一个秘书处,主要是进行日常的工作,然后以有效率的方式进行工作,然后指导三类工作组的工作。当然我们还有一个团体,主要是包括那些欧盟成员国的政府代表组成,他们向我们提供信息,主要是从他们国家政府的那些平台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方法,同时他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也就是反向的信息,然后从工作组带回本国的一些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关注这些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作为一个咨询机构来进行相关的工作,当然了,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融资的工作组,所有的研发工作都需要钱,有时候在公开市场上可能很难获得这些资金,我们就需要这样一个融资的工作组来不断寻找新的研发资金的来源,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愿景得以实现。

  在左边你可以看到,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欧委会,06年建立的风能技术平台的一个秘书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正式的风能的技术平台,所有在欧委会发生的这些与风能有关的事项都可以进行磋商和讨论。然后我们所有的这些工作都是自愿开展的,但是秘书处的资金都是由欧委会提供的,在工作组当中有150个成员代表了19个成员国,实际上参与这些工作组的代表不仅仅可以来自成员国的代表,同时还来自于那些行业协会的要求,他们也可以进来,现在我们有很多非常高质量的来自成员国或者是那些相关团体的这些候选人,因此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好的选择的情况。

  看看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是要取得技术上的领导力,就像我之前说到的一样。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风能技术平台了,虽然成立了不到18个月,但是已经有了我们自己的愿景。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来看一看在风能的世界,在2030年之前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来进行规划,我们也建立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战略性的研究的日程和相关的目录,来看一看在哪些领域需要更多的研发来实现我们2030年之前这样的一个愿景,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我们市场实施的战略,实际上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办法,来把这个愿景给实现,把相关的指示给实施,但是最后我们融资的工作组也建立了融资方面的建议,这也是我们在过去18个月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欧盟有这样的一个目标,就是在2020年实现20%的可再生能源对于整个能源的供给,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高的渗透率,要求风能对整个欧盟的电力系统有很高的渗透率。2007年我们新装的容量大概是850万千瓦 ,现在在欧洲,整个的风能的装机容量大概是5700万千瓦,大概只占到了欧洲整个电力供应的3.7%而已。为了达成2020年欧盟这样的一个目标,必须在我们的平台之下预计要新增,最后达到3亿千瓦的装机的容量,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2020年之外,不仅看到了2030年,看得更远,但是根据2030年的愿景,在2030年的时候总装机容量会达到3亿千瓦的样子,占到整个欧盟25%的电力消耗或者10%的能源供给,这对转化成风机来说需要多少的风机进行新装呢?大概意味着每天需要新的60兆瓦这样的一个装机容量,这听上去是很大的数字,就是25%的电力消耗听上去很多了,但是每天装一些的话似乎也不是很多了,然后如果看看全球这样的一个风电行业的发展情况的话,这个目标还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研发的这些重点领域是什么呢?这些都在我们的风能技术平台上进行了定义,大家知道我们有三个工作组,第一个主要是看风力条件,他们认为在风能预测方面是3%的误差,这也是一个目标,现在这个误差可能比3%要高。另外一个工作组主要是关于风机方面研发的,主要是对机器和部件进行研究,主要的目标就是至少要有一个优化的可依靠的和好用的风机,并不是说风机越大越好,只是说可靠的风机,这也是整个行业可靠性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可靠性,我们很难去实现我们每度电成本的目标。第三个工作组主要是看并网发电的问题,这也是之前演讲当中提到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也就是让全世界都准备好接受这些技术方面的成果。海外实施的工作组希望让10%的欧盟的电力是一个有竞争性的成本来生产出来,谈谈实施战略是什么?怎么实现这些目标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一些背景的信息,需要一些测量的活动,这样更多的来了解我们怎样做事的方式,同时还必须要了解那些新的风机测试的设备和设施,这样来进一步的提高它的可获得性,可靠性,在并网发电方面我们必须要一个新的智能的方式来对电能进行收集,尤其是对风电机风场方面,不仅仅做成单个的风机来看,同时要做成大的发电站来进行管理,在海外实施方面我们必须进行一些研发的项目,进行更好的海外的工作,同时还要进行海上风电监督的项目。在人力资源方面,如果我们现在增长速度按照我预计的量增长的话,我们的人力资源就不够了,仅仅是技术和材料的问题也是大脑智力的需求问题,我们需要比如说关注风力的时候不仅仅做成一个装饰,要看做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我们需要足够的经过培训的这些专业人士在不同层次就可以进行运作,这样给我们的研究机构和那些大学还有高等教育还有工程学校很大的压力,要让他们认识到要做好准备,我们所需要的那些员工来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所需要的人手是多少。

  就是市场和政策的问题,在欧盟我们有27个成员国,我们并不是说肯定有27套规则,但是也差不多,因此在欧盟我们必须要有标准化的系统,我们不仅需要有风机,还需要有标准,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国家重复。另外我们还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大规模的项目以及进行大规模的采购,这也是我们今天曾经讨论过的话题,那么这就是我基本上要发言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秦海岩:谢谢Andrew Garrard:先生,下面我们有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姚兴佳老师。

  姚景源: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分三个方面介绍一下,风电的技术历程,中国风电技术现状,中国风电技术的展望最后还有结论。

  第一个方面,关于国内技术发展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当时中国的风电可以说从自行车的小的发电滚做起,做成铁片的小风机,逐渐的开始变成现代化的从100瓦到20千瓦的机组,这些机器从7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整个时期以至于到现在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应用,到了“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国家和地方镇压把20、30、50、70、100和200千瓦的机组列入了国家的科技攻关项目,这些项目应该说都有了比较完美的结果,但是局限于当时的环境条件,所以商业化运行的机组还是比较少的。规模化的发展是在80年代后期开始的,这几组照片是在中国研制和批量生产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的图片,它的容量从100瓦到7.5千瓦,后面的几幅机组的照片是15千瓦、30千瓦和75千瓦,他们本身既可以做成“里网型”,也可以做成并网型的,到了“九五”期间,并网型的机组得到快速的发展,首先我们早早地定了200、250、300、600千瓦风电的机组,这些机组的研制在我们国内不下于三个企业以上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下面我特别强调的是中国的依托和西班牙的公司合作的,他们曾经在中国生产了660千瓦的风电机组,但是由于西班牙方面风电公司的变迁,这个公司没有继续运作下去,关于中国西韩和德国一个公司的合作还在合作,但是生产的机型局限在600千瓦,所以这个公司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两个合资公司提示我们,中外双方都要抱着非常诚恳的态度,要以真正帮助中国发展风电的愿望来进行友好的合作,所以我们曾经想到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年代,有好多的外国友人,白求恩、埃德加斯诺等等,我想在风电领域我们欢迎或者说希望涌现出来更多的这样的真正帮助中国风电发展的志士、仁人、朋友。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的国际合作奖和友谊奖里面,已经有我们风电行业的外国专家获得了这个殊荣,这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事情,所以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外国专家能够在中国的友好国际的讲台上得到这份荣誉。

  下面是中国生产的百千瓦级的风电机组的几组照片,这些照片是从200千瓦一直到750千瓦,到了“十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兆瓦级风电机组攻关项目的目标,主要确定了三个方面的课题,到了2006年两种变速的机型已经完成了安装调试和2000小时的运行考核,通过了国家和地区的鉴定验收,有一个小小的遗憾,1.3兆瓦的由于原来的承办单位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和原因,中断了这个项目的研究,所以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应该说,有这么一个历史上的环节吧!

  这幅照片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兆瓦的风电机组,在工厂里面装配的情况,这是在北方的某一个重型的机械工厂,那么靠中国人自己的研发能力和奋斗的精神,我们在“十五”期间完成了兆瓦级的叶片,兆瓦级的齿轮箱,兆瓦级的发电机,兆瓦级的控制器,这些主要部件的设计、生产、制造、应用,在过去应该说对于引进国外技术所带来的就是包括地基基础都是由外方来提供的,从兆瓦级开始我们已经自己独立的设计风电发电机的基础,而设计基础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机组的载荷和各种受力的分析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过了一关,所以虽然说基础大家可能并不对它有十分的重视和了解,但是它对整个风电的重要性在行业里面应该是人人都知道的,而且在一些恶劣型气候出现的时候,比如说在中国的台风当中,就有些机组包括外国的机组是从根拔起来的,这种情况应该说中国设计的机组从开始到将来要杜绝这种情况发生。

  这是在一兆瓦的研究之后所诞生的中国自主品牌的1.5兆瓦的风电技术和照片,像这样的照片我想中国有很多很多,因为每个企业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机型,当然它包括外国的技术、合资的技术、自己研发的技术和联合设计的技术。这是1.5兆瓦吊装的照片,吊装的成功率现在可以说达到了百分之百。下面的这些图形是中国的一些主要的风电企业他们所生产制造的1.5兆瓦级别的风电机组机型,这些机型主要都是变速变桨距控制的技术,所以是和国际潮流相接轨的。

  在“十五”期间,中国政府面向兆瓦级的产业化,提出了大功率风电机组的七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兆瓦级的整机技术,这分成两个档次,一个是2.5以下的技术,一个是2.5以上的技术,除了整机以外还要在叶片、齿轮箱、发电机、控制变流技术、海上变流技术以及标准认证方面开展全方位的研究,以使中国的风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