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蒲城花炮 缘何声震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03:14  三秦都市报

  一走进蒲城,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底蕴,这里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是全国500个商品粮基地县、100个重点产煤县、十大秸秆养牛示范县、平原绿化示范县和生态建设示范县之一,素有“陕西粮仓”、“酥梨之乡”、“将相故里”的美誉,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辛亥革命时期卓越革命家井勿幕、清代东阁大学士王鼎、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抗日英雄包森均出生于此。

  这里是中国的“焰火之乡”,早在唐宋年间人们就已经开始了燃放焰火的历史。这里有神奇的宫廷焰火,绚丽多彩、变幻奇特,曾经装点了法国巴黎夜空的绚烂。这里是陕西三大传统花炮产区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区最大的花炮产销基地。

  曾经的辉煌照耀历史的星空,如今当小作坊式的工区生产成为约束产业发展的瓶颈,当安全隐患羁绊住富民强县的脚步,当花炮产业升级发出时代的强劲呼唤——这里紧急吹响了工区向公司化改造的集结号,拉开了花炮产业二次革命的大幕。

  蒲城焰火“中华一绝”

  “火树银花幻是真,元宵月朗艳阳辰,飞红无限休和象,散作人间满地春。”这是清朝诗人张崇健看蒲城宫廷焰火写下的绝美诗句。它生动描绘了燃放焰火的壮美景观。

  蒲城的花炮历史悠久,始于盛唐,鼎盛于明清。特别是建国以来,蒲城焰火曾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远赴法国、日本等国表演施放;先后七次赴京为共和国国庆大典助兴喝彩,为深圳“荔枝节”、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大庆及国内多项重大活动锦上添花。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上,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热情称赞,获突出贡献奖。2002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受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高度评价,获特殊贡献奖。蒲城焰火以其独特的魅力令国内外无数观众痴迷惊叹,被誉为“中华一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蒲城全县花炮生产乡镇已发展到11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花炮公司31家,正在改造建设新的花炮公司92家,可生产烟花爆竹产品14大类800多个品种,花炮产值收入4亿元,居西部第一位,被授予“中国花炮之乡”,是陕西省三大传统花炮产区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区最大的花炮产销基地。

  花炮“兴镇”独领风骚

  渭北高原的十月,秋高气爽,汽车行驶在蒲城县境的公路上,极目望去,一片丰收后的空旷:成熟的苹果、酥梨已被采摘,果园树叶婆娑,鲜有人迹;金黄的玉米棒悬挂在农家的房前屋后,晒麦场和道路旁,铺开的则是火红的鞭炮衣和黄色的花炮筒,而公路对面苹果树和梨树间隔数十米远的小土房便是花炮公司搓捻子、装火药的场地,不远处可见规划整齐的花炮公司,旁边几百米远处则是库房重地……这便是蒲城花炮产销重镇兴镇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蒲城有句顺口溜:“先有兴市镇,后有蒲城县”。可见兴市镇历史悠久。上世纪70年代,兴市镇改为兴镇。兴镇在蒲城县城西15公里处,其前身叫旌仕坊(就是做炮的作坊)。旌仕坊的南边有个雷坊村(就是做大雷子的村子),传说那里有兄弟二人以做炮为生,后来老二去了浏阳,老大留在了蒲城。因此,中国传统烟花工艺就有了“南有浏阳北有蒲城”之说。(摘自《走进陕西-蒲城自助游》)

  蒲城花炮生产多年形成的管理经验、一流的专业生产技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蒲城花炮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兴镇镇长尚黎阳介绍说,兴镇全镇28000口人,从事花炮生产销售的有1万多人,为此镇上专门成立了花炮产业服务办公室,由4人专门负责。花炮收入占到全镇人均收入的40%,占从事花炮生产销售的农户家庭收入的80%。花炮生产销售以西禹公路为轴线呈带状分布,当地农民年龄大的干小工每月收入1200至1300元;年轻点的干重活,和技术工人一样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花炮生产公司化后全镇申办公司的有38家工区,通过批准的18家,产值300-500万不等,预计到2009年兴镇新建公司50家总产值达3亿元。

  兴镇是蒲城花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描绘出整个行业的美好前景。与其相邻的荆姚、坡头、苏坊、三合等乡镇紧随其后,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决策深得人心

  位于西禹公路旁的“兴镇花炮一条街”,是蒲城县投资2000万元兴建的招商引资项目。一走进花炮一条街,只见方形门桥上写着“树立千年花炮业,构建和谐新兴镇”。街道两边是仿古式的建筑,几百间专为花炮经销商兴建的门面房整齐划一,大多虚席以待经营户的租赁、经营。街口路旁和门店内摆着各式花炮样品。记者采访时,街东一位姓张的女士正在接待宁夏来的客商,屋里摆着茶桌,客商一边品茶一边看货架上的各种花炮样品,像在茶秀一样悠闲惬意。那客人一次进10万元的货,把老板娘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如今蒲城的花炮产业赶上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国家安全政策的强力实施,花炮产地出现了局部区域性萎缩,许多地方陆续退出这一行业。市场竞争压力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国家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日愈重视,许多大中城市解除了烟花爆竹禁放令或“以限代禁”,拉动了市场消费,增大了花炮产品的需求,给烟花爆竹的传统产区蒲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1年,陕西省将蒲城县列为全省花炮传统三大产区之首,陕西省安监局2005年审批通过了《蒲城县烟花爆竹工区公司化改造方案》,渭南市也在“十一五”规划中将蒲城县列为花炮工业区,进行重点扶持。

  蒲城县委、县政府将花炮产业定位为工业强县的支柱产业,提出了建设蒲城花炮工业集中区的重大部署,给发展花炮产业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加快构筑“一个中心、三区、三站、一街”的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兴镇、坡头、苏坊为产业发展中心,建设以大孔、高阳、罕井为核心的北部鞭炮生产区,以三合、贾曲、翔村、荆姚为核心的中部原辅材料和小烟花生产区,以洛宾、上王、永丰为核心的东部大型烟花生产区;建设花炮科研开发站、技术培训服务站、质量监督监测站;不断完善兴镇花炮原辅材料一条街。至2012年,花炮产区乡镇发展到13个,从业人员10万人,建设标准化公司100家,开发新产品100个,培育花炮知名品牌20个以上,全县花炮年产值达到10亿元,财税收入1亿元。全力打造蒲城花炮主导品牌,打造中国西部花炮之都。

  记者在蒲城采访时,无论是花炮生产者,还是经销者乃至当地群众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都是赞不绝口。

  “金字招牌”面临挑战

  蒲城花炮的生产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又有管理、人力、技术等先天优势,还有丰厚的利润回报,但在村庄院落生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从2001年起,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建成了413家生产工区,实现了生产模式的“第一次革命”,推进了产业的有效发展。但是工区发展由于其主体不合法,运行中暴露出了生产环境差、技术含量低、工艺设备简单、安全风险系数大等种种弊端,加之管理机制和销售环境的不畅,产业发展受到政策的不断规范约束。众多的生产工区加剧了市场竞争,影响了有序发展。而今,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艰难选择。

  如何使蒲城花炮这一传统富民产业,在扛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梁的同时,自身得到有序、健康的发展,这成为蒲城县决策层迫在眉睫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蒲城县委书记惠进才说,花炮产业既是一个高危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只有实现了公司化改造,加速推进花炮产业大提升,实现了安全生产,才能长远发展,才能有效益可言,产业才能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不断发展跃升,成为蒲城对外的金字招牌。

  为此,蒲城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负重奋进,克难攻坚,对花炮产业开始了二次攻坚革命,打响了一场工区公司化改造的攻坚战。

  时间定格在2006年,这一年对于蒲城的花炮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将花炮工区定为非法生产,随后,蒲城烟花爆竹工区生产被国家安监总局列为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案件,要求进行彻底整顿和取缔,时限为2007年12月30日。接着,今年省政府在对渭南市考核中,把工区公司化改造完成情况列为安全生产工作“一票否决”内容。

  面对国家和省上的一道道禁令,对于蒲城这个花炮大县来说,无疑是困难重重。一时间,这一政策带给了蒲城上下强烈的反响,因为经历了从小手工家庭作坊到现在的工区生产——这个当时被称作花炮行业第一次革命的过程——对各级主管部门以及广大炮农来说,已经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突破和观念的洗礼。而今又要对工区生产进行大洗牌,这让群众陷入了迷乱和彷徨。

  县长发出动员令

  “种菜种地,不如做炮。鸡场猪场,不如炮厂。”从市场的需求看,花炮产业的平均利润,相比其它行业要高,已经成为蒲城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花炮的工区化生产亮出撒手锏,对于蒲城县委、县政府来说,无疑是一项艰难的选择。但是,面对严峻的形势,蒲城县以亮剑精神,壮士断腕,坚决取缔。

  在蒲城县召开的“工区公司化改造千人动员大会”上,蒲城县县长张建军发出了动员令:“工区公司化改造是蒲城花炮产业走向规范化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这决定着蒲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各单位一定要以超常规的工作态势和背水一战的坚强信心,投入到工区公司化改造工作中去,确保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至此,蒲城吹响了工区公司化改造的集结号。

  为了取得炮农的认可和支持,县上出动宣传车逐村逐户做思想动员,通过漫画、血淋淋的事故教训让群众认识到非法生产的危害。同时宣传国家的政策,让群众明白,安全是底线,是生命线,绝对不能突破,在安全面前没有条件可讲,没有丝毫的侥幸,早改早受益,只有通过公司化改造,才是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夯实了责任,明确了产区乡镇是实施工区公司化改造工作的主体,全力推进工作步伐。花炮、安监、公安、工商、供销、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工区公司化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于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改造任务的,每公司化改造一个工区,由县财政奖给乡镇1000元,自行拆除一个工区,由县财政奖给乡镇800元。

  局长上门当“说客”

  在完成前期工作后,对必须要改造的413个工区进行摸底,针对调查情况实行了“打”、“拆”、“建”的分类整顿措施。

  拆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烟花爆竹工区基数大,从业人员多,情况复杂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又加之拆除触动了一部分人眼前的利益,拆除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

  在整顿取缔非法工区的的日子里,主管副县长袁广荣带领花炮、质监、公安、安监等部门的同志,放弃了休假,坐镇拆除在第一线,科学指挥,稳定情绪。

  在改造中,蒲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50名部门干部组成的8个督查小组,常驻乡镇,加强督查指导。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也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县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烟花爆竹工区公司化改造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对在拆除中思想不重视,落实不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则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责任人的责任。

  蒲城县烟花爆竹管理局局长王赵余更是直面钉子户,解决棘手问题。一次,当拆到兴镇一家炮农的工区时,主人不愿改造,工作人员多次上门遭到无理抵制。从业户抱住乡镇领导的腿坚决不让拆除,王赵余出面说服,在认真听完从业户的意见后,开始给从业户讲政策,讲当前的形势,讲现实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说到动情处,这个汉子情绪也激动了起来:“花炮产业已经出不起事故了,一次事故,母亲将失去儿子,儿子将失去父亲,爷爷将失去孙子,将是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安全已经是我们的底线了。”

  听到局长发自肺腑的劝告,从业户终于服从了拆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拆除整顿行动,群众的安全意识、配合拆除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出现了配合拆除的感人场面,有的群众还主动检举揭发非法生产。去年12月9日,蒲城花炮的主产地兴镇九龙村十多位村民主动与政府商谈,要求各村以群众公选的形式,组建“村组打击花炮非法生产监督岗”。

  正是有了各方的强力推进,截至2008年9月30日,全县413家花炮非法生产工区已经全部拆除到位。

  工区改造彰显优势

  10月14日,记者去蒲城大唐焰火艺术有限公司采访,该公司占地70亩,生产厂房40栋,员工100多人,年产值500万元,是蒲城烟花爆竹行业的重点企业之一。记者看到,这里已经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完成了生产区、库区以及办公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正常生产。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工区公司化改造虽然眼前耽误了点时间,损失了点利益,但从长远来说,符合了国家产业政策,减少了事故,更有利于企业长远稳健发展。”

  工区进行公司化改造后,建设标准的花炮公司,易于实现安全、规范化的生产,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也使企业能够取得合法的生产资格和市场准入身份,进入正规的销售渠道,企业可以独立展销或演示自己的产品,推介自己,创自己的品牌,可以设定自己的销售窗口或驻外办事机构。也有条件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促进生产工艺改进和企业规模扩张,实现大发展。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相互间的恶性竞争。

  与公司相比,传统的工区生产由于其主体不合法,运行中暴露了生产环境差、技术含量低、工艺设备简单、安全风险系数大等弊端,加之管理机制和销售不畅,产业发展受到政策的不断约束以及市场挤压的加剧,影响了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再加之,存在的大量安全隐患,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对此,兴镇镇长尚黎阳形象地说“睡觉都得睁只眼睛,啥都不怕就怕出安全事故。”

  “花炮产业的第二次革命最为成功之处,就是带给炮农思想最深层次的变革,使他们摈弃了满足现状,怕担风险,畏惧不前,小打小闹等意识。开始大胆地走向市场,迎接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和阻力,开始在产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创新、营销理念创新等方面进行思考,并开始付诸行动”。兴镇花炮协会会长何海水深有感触地说。

  完美转身笑迎未来

  蒲城县烟花爆竹管理局局长王赵余介绍说,蒲城花炮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家庭作坊式(2000年以前)、工区化生产(2001年-2005年底)、公司化发展(2006年以后至今)三个阶段。全县花炮生产已经发展到11个乡镇,正在加快实施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对原有的413家工区进行公司化改造,进行第二次产业革命。

  作为“焰火之乡”,蒲城焰火有着和浏阳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客观来讲,后期的发展上,却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制约,错失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良好机遇。2000年以后,蒲城县委、县政府把烟花爆竹作为全县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坚持市场带动,政策引导,行政推动,下大力气对烟花爆竹产业进行了整合规范,取缔了家庭作坊式生产,实现了相对规范的工区生产。2007年以来,又对已建成的413家工区进行改造整合,计划5年内建成标准化烟花爆竹公司100家,实现全面的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中,在政府引导服务、强化规划和行业管理、扶持激励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花炮生产已覆盖24个乡镇的11个,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年产值4亿元。同时还有力地带动了县域造纸业、包装印刷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预计全县有10万多人因这一产业实现增收。谈到发展的优劣势时,王局长说,和浏阳相比,我们的劣势在于产业的规范发展起步晚,群众经济基础弱、产业发展环境还不优。优势是地处西北,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充足;政策好,准入门槛低。

  拆除花炮非法生产工区,实现产业公司化,为蒲城花炮业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2008年10月15日,蒲城县委、县政府在《蒲城县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汇报》中称:“花炮工业集中区实现了由家庭作坊到工区再到公司化的升级,新建公司33家,从业人员4万,年产值4亿元,居西部第一位。”

  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近日在蒲城调研时,对蒲城花炮产业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蒲城从事花炮产业的大多是老百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一村一品’的范畴,蒲城的花炮产业在农民致富增收上功不可没”。

  政府的高度重视,群众的理解支持,公司化经营的二次革命,使蒲城花炮产业如虎添翼,飞速发展!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