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都将感恩写进红头文件 以援建者名字命名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11:35  中国新闻周刊

  成都:一座城市的感恩

  一名建筑工人在震后援建时死于成都,这个劫后余生的城市为他做了什么?

  ★ 本刊记者/陈光 ☆ 邱清

  11岁的戎慧还不习惯吃辣,但她觉得,这个城市已经接纳了她。

  “中秋节那天,同学周锐带我去了黄龙溪古镇(成都著名旅游景点),我们还吃了烤肉串。”她说,“以后每个礼拜六,我都会到一个同学家去过。”而据戎慧的班主任——成都市树德中学七年级1班的李老师说,全班40多名同学里,至少有4/5的人报名愿意在周末把戎慧接到家里。

  在距离家乡1000多公里的成都,戎慧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如果没有汶川地震、父亲戎金亮,以及那些心怀感恩的成都市民,这个腼腆的女孩应该在老家——山西忻州的一个村子里度过童年。

  戎金亮下葬的时候,送行的成都人数以万计。这个44岁的山西汉子死在了灾区——2008年6月24日晚,在都江堰桂桥村过渡安置房建设工地奋战了16天的戎金亮突发脑溢血,于次日去世。

  在桂桥村二组,戎金亮和他的援建队工友们盖起了28栋板房,每栋6间——这让290多名村民结束了帐篷生活。板房里有活动室,受了地震灾难的人可以在这里获得一些基本的休闲时光;有公共厨房,午饭时,炒鸡蛋的香味从板房的缝隙中飘出来。

  共有16个城市的数万名工人参与了都江堰的援建,活动板房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震后第5个月,这个城市里的大部分瓦砾已被清走,爬满伤痕的建筑附近,蓝白相间的板房代替同样是蓝色的救灾帐篷。教学楼已垮掉的都江堰中学的孩子们,也已经迁入了活动板房上课。

  板房的建设者们是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工作的。“早晨7点,戎金亮他们就会赶到工地,天黑后才能休息。”桂桥村板房管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说,“6月的成都有40多度的高温,这里的潮湿也会让那些北方人很不习惯。”

  戎金亮等人用馒头、方便面、土豆和白菜果腹;没有床,只能在正在修建的板房内打地铺。夜里,蚊子像轰炸机一样轮番袭击,戎金亮的遗体上还留着不少被叮咬过的痕迹。“很少有药,我就拿来自家泡的蛇油酒给他们止痒。”桂桥村的一位老妇人说。

  老人的工作是给援建队队员做饭、洗衣,这让她有更多机会和戎金亮接触。“他的话不多,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老人说,“后来断断续续地听说,因为家庭负担太重。”

  2008年8月底——戎金亮去世两个月后,成都媒体赶到了他的家乡忻州。另一位因援建而牺牲的河南人武文斌同时被纳入了公众视线,他的家乡邓州同样聚集了不少来自成都的记者。

  “四座低矮的木结构老屋和一座墙面掉灰的老砖混房,围成个窄窄的院子⋯⋯英雄贫寒的家中,仅有6张凳子。”这是当时《成都商报》对戎金亮家的描述。戎妻徐美英,要独自打理一亩多玉米地,照顾多病的母亲和3个子女。大儿子戎斌因家贫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二儿子戎伟先天性智障;11岁的女儿戎慧在读初中。此前,这个懂事的妹妹一直照顾着她的二哥。

  文章最后说:“曾经帮助我们的英雄走了,现在他的家人有困难,我们能做些什么?”

  感恩热线在报纸上被开通,市民们打进了几百个电话。有人要捐款捐物,有人希望在适当时候修建抗震纪念馆,把援建者的故事展示给公众;还有人说,灾区重建的小区可以命名为感恩小区,并在墙上铭刻平凡英雄的名字。8月28日,都江堰市勤俭人家安置点200多名公众向成都市官方联名建议:“在新都江堰重建后的部分街道,用为我们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来命名,比如戎金亮路、武文斌路、上海路、铁军路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我们的恩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灾区 感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