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州小裁缝缝出“奥斯迪”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17:00  云南日报

  1992年,螺蛳湾一期市场直街的牌坊。 彭学名 摄

  

台州小裁缝缝出“奥斯迪”

  如今,螺蛳湾片区的云纺商业区。(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之初,资源匮乏的浙江人开始在全国各地营生。1978年前后,一批浙江人来到昆明,弹棉花、补皮鞋、摆地摊、做些木工活是他们最早的赚钱方式。慢慢地,他们在青年路做起小生意,开始卖沿海企业生产的日用品、服装,将青年路开辟成了昆明较早的商业街。

  昆明螺蛳湾,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其形成之初就没离开过温州商人的身影,而早在螺蛳湾商业区形成之前,温州人就在昆明青年路开始了商业营生。如今,由第一批来昆明经商的温州人成立的昆明温州总商会,已拥有2000多家会员商业组织。他们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商业发展的历程。

  【记 忆】 买火车票还要单位证明

  “刚到昆明的时候,小西门以西、北站以北、东站以东全是农田,30年过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昆明城市经济这样发展过来。”昆明温州总商会秘书长高仁财回忆道。他的老乡台州商人安永元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资源匮缺的浙江人开始在全国各地营生。“最早的一批人在1978年之前就来到了昆明,当时买火车票还要单位打证明。”

  创业之初弹棉花补皮鞋

  安永元说,浙江人刚到昆明做的大都是弹棉花、补皮鞋、摆地摊以及一些木工活之类的地摊生意。而且那时在昆明“讨生活”的省外商人主要是在青年路摆地摊,到1980年中后期,青年路成了一条商业街。“1978年到青年路商圈形成的那一段时间,是昆明浙江商人最艰苦的创业历程,在昆明留下来的浙江人,都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智慧。”

  倒点小商品到青年路卖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世纪80年代是昆明私营经济起步之时。在此之前,昆明人要购买商品,大都是去国有的百货大楼,私人商店并不是很多。改革开放后,浙江等东部沿海的商品经济迅猛发展起来,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浙江商人开始在滇浙两地进行商品贸易往来,把东部沿海企业生产出来的日用品、五金用品、衣服、小商品等运到昆明销售,并由此形成了一条商业带,推动着整个云南私营经济的发展,“那时候来昆的人,只要坚持下来,把每天赚的10块钱留下8块来,到现在也就成了有资产规模的企业家。”安永元说。

  【变 迁】 螺蛳湾几乎全是浙江人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年路商业圈已经不能满足省内外商户的需求,昆明市政府开始规划建立一个商品批发区,专门为省内外的生意人提供一个场所。1992年,螺蛳湾商业区开始建设。“当时螺蛳湾这个地方还是郊区,政府开始引导我们到这个地方做生意。”高仁财说。

  如今,螺蛳湾商业区已经成了西南最负盛名的大型商业区,其影响力已经扩散到周边东南亚国家。而从这个商业区开始筹建那天开始,浙江商人、尤其是温州商人的身影就没有消失过,到目前为止,在螺蛳湾商业区经商的人,还有很多是浙江人。高仁财告诉记者:“现在螺蛳湾商业区内的经营户发生了变化。原来几乎全是浙江人在做批发,现在本地商户多起来了。而第一批在螺蛳湾经营的浙商商户都已经做大了,从原来的小批发商变成了大贸易商和商品生产商了。”

  小裁缝成最大成衣制造商

  昆明奥斯迪集团董事长、台州人沈长虹刚到昆明时,就是靠做裁缝经营一家小服装店起步。目前他经营的昆明奥斯迪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云南最大的成衣制造商,并从成衣制造扩展到了矿业开发领域。在浙江商人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的商人开始看到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云南经济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广东人、福建人、江苏人、上海人……原来比较单一的螺蛳湾商业区,已经成了全国商人云集的一个大商圈,如今,不仅是国内的商人在螺蛳湾做生意,还有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客商在螺蛳湾安营扎寨。这些国外客商从螺蛳湾把中国商品带到国外,再把本国的商品带到昆明。正是在这样的跨国商业促动下,昆明市提出要把螺蛳湾打造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最大的商品批发平台。

  记者 李继洪 (春城晚报)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