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真记者“食腐”方有假记者寄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23:01   中国新闻出版报

  □卢荻秋

  10月29日中午,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了山西省霍宝干河煤矿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初步掌握的情况。据初步调查显示,以采访名义登记的人员中,只有少数是记者或新闻单位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假冒新闻单位的人员。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锐锋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维护新闻出版秩序。

  假记者泛滥问题由来已久,媒体也曾多次曝光。山西省的“假记者”问题则更为突出:2004年,山西省依法取缔非法期刊记者站21家,并对多名假记者进行刑事拘留。为何假记者屡禁不止,为何“封口费”事件层出不穷?到了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一位山西当地记者形象地说,非洲草原经常上演“分尸”大战,秃鹫飞得高、看得远,往往率先发现动物尸体,但秃鹫瓜分的举措必然招来一群狼和豹子与它争食物。“煤矿矿难之后,假记者蜂拥而至的现象与此异曲同工。”

  应当说,这话说到点子上了。作为一种“公开的秘密”,“封口费”的存在,早已不是新鲜事。一些缺乏职业荣誉感和神圣感的“真记者”乃至其所属的新闻媒体,收取“封口费”后主动放弃舆论监督的武器,对矿难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矿难企业欺上瞒下,胡作非为。完全可以说,是个别“真记者”的贪婪“食腐”,启发和刺激了“假记者”的疯狂“寄生”。

  “假记者”起初可能并不掌握拿捏矿难企业的本领,不过是靠蒙混过关而获取非法利益。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公民表达的自由,“假记者”不仅掌握了企业企图瞒报、谎报、漏报、迟报矿难的心理,而且拥有了通过互联网公开矿难来威胁矿难企业的“撒手锏”,更有甚者,有的还与在幕后的“真记者”建立了相互勾连、利益共享的“食物链”,从而拿住了企业的“七寸”,迫使矿难企业不得不对“黑吃黑”的“假记者”待若上宾,甘愿破财免灾。

  为“假记者”横行提供土壤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部分“真记者”由于主观上怕踩“红线”、触“地雷”而主动放弃舆论监督责任,一些媒体出于地方保护、长官意志等原因也对舆论监督设置了种种障碍和框框,从而使得体制内的“真记者”成为沉默的“稻草人”。这为“假记者”的泛滥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活动空间。

  “假记者”的横行,归根结底要从媒体以及其所依存的体制本身去找原因,因为“假记者”充其量只是“食腐者”的伴生物,是新闻监督的规则与秩序被公权谋私破坏后的“寄生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取“封口费”的多是“假记者”,不但不令人感到轻松,反而应该令人更加深省。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封口费 假记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