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弑师案凸显学校管理资源配置失衡
主持人:岩松,刚才孙主任说,他认为现在学校的这种心理防线是比较脆弱的,在心理预防方面的防线,你怎么看?
白岩松:
但是现在好就好在,其实我们最早关注心理危机的时候是从大连空难开始,就有了心理专家介入到这个之后,那么这次大地震又把心理的救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注意到,中国政法大学其实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后,他的心理反应能力还是很快的,心理救援的反应能力,晚上出的事情,八点半,心理专家就已经以个人和团体的方式,跟那19个目击了这个惨案的学生进行了心理的救助,然后迅速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像昨天和今天就已经开始辅导各个班级的心理委员,还有接下来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以便让他们接受完培训之后再去培训别人,帮助其他的同学。然后另外还有宿舍11月4号,将给每个宿舍送一份马上要出的心理支援的报纸。
因此他有很多的工作在做,但是我觉得他会不会忽略一些人群,这个时候老师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就跟北川县,当我们所有人都在关注灾民的时候,忘了那些领导,有些干部也是灾民,结果直到出现了那个局长自杀的情况之后,大家才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老师也是受害者,你再想象一下,当这个事情发生完毕之后,下一个进课堂的老师,他的心理不会起变化吗?因此也需要给他们心理的救助。
另外,校园内部现在也似乎分成了不同的人群,有的是在祭奠老师,有的是由于一些谣言,或者一些怀疑,去谴责老师。校园也会出现校园内部的某种分裂和师生之间一种新的不太对头的情绪,这个时候都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才能把这些事情恢复正常。
主持人:
岩松你刚才说的是这叫亡羊补牢,事发了以后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情。
白岩松:
没错。
主持人:
我们老说一句话,能不能把这个工作再做的提前一点。对这个学校来说,目前这个状态下的学校来说,它有可能把这些心理预防工作再往前做吗?比如说我去发现这个孩子有点不正常?
白岩松:
必须承认,像这个事情,看学校这个定位,这句话其实是很重要的,这是校园内罕见的偶发事件,一个罕见、一个偶发,说明了它不具有某种规律性,它也很难提前去预知。可是换一个角度去说,校园内的心理支持,比如这个学生是大学四年级,我们都经历过大学四年级,大学四年级整个我觉得是人生中很灰暗的一段日子,今天某种话一传来,阳光灿烂,明天某一个话一来,又沉重的打击。我还是十几年前大学毕业,还没那么大的就业压力,可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么大,那么大四就应该作为一个“高危”的人群来重点关注,那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心理救助。
我觉得校园内的心理干预也是这些年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连年的扩招,已经产生了一种教师跟学生之间的资源配比已经开始不平衡,有的地方已经供不上。现在你说你孩子有任何蛛丝马迹,你肯定能发现,为什么?天天盯着他,现在一扩招,学生加多了,老师没加那么多,很多管理变成粗线条的管理,的确很难。所以我觉得不断的这种偶发的事情也在提醒如何去做好日常的工作,没有日常工作的心理救援做基础,我们总是事后再去做的话,的确有困难。
主持人:
我觉得这件事情对大学来说非常难,因为刚才你说到了扩招的因素,这是一个大背景,那么多的学生一下子到了校园里面,老师是有限的,尤其是做心理辅导、心理安慰的老师是有限的,你面对那么多学生,即便是大四学生,他们需要着力去辅导的话,那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你怎么办,你怎么做。
白岩松:
所以教育本身要改变一个重新要让校园内有一种家的感觉,人跟人的距离在逐渐拉远,不管是老师和学生,种种因素,他们的距离在拉开,同班同学的距离都在拉开,连同宿舍的都在拉开。
主持人:
这个案子就能说明很多问题,当警方去调查的时候,同宿舍的人说不出什么更多的细节。
白岩松:
对,当然这是时代的一种变迁,过去同单位的人都知道你家里什么格局,全去过,现在你家住哪儿都不知道,人跟人的距离在拉远。但是校园内很特殊,他们就是在以这为家的,他们都是全国各地到这儿来,没有依托,这个时候如果不能依托同学,不能依托老师的话,他的那种孤独感和距离感就会越来越强。我觉得在大学里头就要有一定家的氛围,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太关注这一点,校园内的这方面建设明显出现了很糟糕的局面。
主持人:
你觉得这是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
白岩松:
这是背后的因素,我们具体谈这件事情的时候,总会要看到它的罕见和偶发,和个例。但是话说回来,当整个一个10月份,中国从南到北出现了三起学生杀害导师的案件的时候,我们忽略到每一个具体的案件本身,连在一起又有一些共性,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怎么了?我们的爱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哪儿去了?对老师该有的一种敬畏怎么突然全崩溃了?这些年还有人注意这些事情吗?我们除了教育,除了考高分之外,学校还应该有什么?还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过去我们把孩子交给老师的时候,就像交给了你另外的一个父母,连父母都会跟老师说,这就是您的孩子,打就打,骂就骂,老师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学生,现在怎么就不是了呢?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事情个例都有它的偶然,但是连在一起又有它的共性基础,这才是让人担心的。
主持人:
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新闻1+1》,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会继续与您探讨,我们曾经熟悉的师生关系如今为什么会消失了。
弑师案背后是复杂的紧张的师生关系
主持人:
发生这起命案之后,人们不禁在想一个问题,师生之间的关系究竟紧张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以至于学生非要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播放短片)
解说:
10月28号,新闻发布会上,校方首度正式确认了杀人者的身份,并表示,该学生性格内向,平时成绩一般,表现一般,通过该生入学心理档案,并未发现有任何心理疾患或行为异常,而在网络上,我们也极力搜索着有关杀人者更多的信息。
付成立,1986年出生,天津生源,事发前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而其同班同学不多的回忆中,付成立是一个很平淡无奇的人,还有同学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出这个事儿,好多学院的同学都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一位学生社团的男生回忆,付成励曾担任过社团干部,拉过赞助,性格开朗。而我们记者今天在法大校园中采访时,得到的也是这样的答案。
采访1:
不认识,现在我也不知道他是哪儿的。
采访2:
不大熟悉。
记者:
不大熟悉?
采访2:
对对对。
采访3:
不熟悉。
记者:
学生也不熟悉?
采访3:
对。
解说:
平淡、正常、一般,这是我们目前能得到的对行凶者付成立的形象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大四男生呢?按照常理,还有一年他就该走出校门,拥有一份工作,他是否也和同龄人一样,对未来迷茫而期待,我们不得而知。
而反观被害者程春明,我们的记者偶然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校园论坛上所发起的,第三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评选,法学院教授程春明的名字在一连串名单中赫然在目,发帖的时间是28号17点05分,一个多小时后惨剧发生。事发后,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同事和学生的回忆中,人们认识了一个生命停留在43岁的中年男人,一个性情浪漫,爱好诗文的大学教授。
留法教授程春明的不少美谈在网上迅速传播,关于他的遇害,人们更多的是各种不解和惋惜。
如今,在中国政法大学广场内,一个名叫拓荒牛的雕塑下,摆放着一排学生送来的鲜花,花束上还放有悼念的卡片。
网友们也自发为程春明教授在同怀纪念网上建立了一个网上纪念馆,表示深切悼念。
我们需要的只是悼念,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沧海云帆论坛上的论坛公告。文中写到,对他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场新闻事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身边的生命从此离去,公告还说,对躲在虚拟身份之后传播流言的人表示谴责。
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余温尤存,这起案件震惊了人们,虽然是一个极端个案,但引发了人们对于师生关系的热烈讨论,有人指出,这是文明教育的悲剧,有人分析,校园暴戾之气有转型社会矛盾相对多发的原因,也有广大青少年遭受暴力污染的因素,还有人指出,如今师生关系变得畸形,已经成为了权力或者金钱关系。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校园是个特殊的场所,本身是个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发生如此悲剧,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学生的敬畏之心重要,老师的师德更重要
主持人:
有一种说法,就是说现在的上学读书上的很功利,就是原来的师生之间那种融洽的关系,那种师生之间很亲密的关系没有了。
白岩松:
去年我的大学老师70岁生日,为了给他办70岁的生日,我们班的同学来了20多个,甚至外地还来了好多个,天南海北聚在一块。今天这个事件我就不断地想我们那个聚会,为什么都20多年了,大家还能给老师来过这个70岁的生日,而且毕业分配有的好,有的不好,可能会有这样的,但是每一个人都会很幸福,都会记着老师,因为老师全身心的爱我们。我们对老师也是那种像母亲一样的那种感受,不会仅仅是你给我什么分数,然后我给你什么什么,没有那样,那个时候的校园的确干净得多。
现在首先有一点,大学校园里头,虽然我们称其为象牙塔,但是社会上该有的事情都有,利益、金钱,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
另外还有一个,我觉得师生关系,对老师没有敬畏,学校的很多制度也破坏了对老师的敬畏。我一直非常反感一件事情,就是大学里头,现在设定对老师的各种各样的考核,然后让学生来打分,就是一个老师好坏,让学生来打分,反过来,老师为了让自己能够打分高,或者说奖金等等都与此相关,讨好学生,迎合学生,临考试的时候给你分,该管的时候都不管,否则会出现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年初,当着老师面,转身学生就离开课堂不上课。
主持人:
老师还得求学生。
白岩松:
老师求学生,最后抓着你胳膊,然后学生说你耍流氓。
主持人:
我们老说教育你把它分解开看,那就是教书和育人,你说哪个重要,现在给人的感觉,老师就是在教书,育人其实要比教书重要得多,但是恰恰,我们在这方面忽略了。
主持人:
大家只相遇,不相处,这是大学现在很正常的一种情况了。我们过去,老师和学生经常交心,所以你会有家人的感觉,而现在我做完我的事儿就走,大家都在忙得很,学生大一就敢来实习,大家都在忙,然后距离越拉越远,然后对老师没有敬畏感。
前不久很巧,我做了一期节目,节目里谈到了广东一个私塾,这个小孩要给老师行跪拜,很多人不同意这个看法,当时我在节目里说,我说如果我的孩子上这样的学,我同意他跪拜老师,为什么呢?人要有所敬畏,如果对老师都没有一种敬畏感,尊敬,但是也应该有一点畏惧,才能听话,才能被老师指引着往前走。现在好,背后骂老师的,或者怎么样的,甚至打老师的,杀老师的,都已经陆续出现了很多起,那么一定是敬畏感早就没了。
主持人:
学生当不敬畏老师,甚至可以用各种暴力的手段对待老师的时候,你说这个教育怎么发展。
白岩松:
没错。但是反过来,依然不能谴责学生,还是老师的问题,这一个大的老师的概念,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了?我举两个例子,今年10月份,除了这一起,这是第三起学生杀老师的事件,前两起,在浙江的那一起,是老师要去家访,他淘气,就是不听话,家访是正常的,可是孩子怕露馅,他还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就在半路上把老师就杀了。
在山西,学生把老师给杀了,出现在高一的课堂里头,你知道一个小导火索是什么吗?当老师进课堂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高一的学生,就是杀老师的这个学生,正在课堂里抽烟,高一的学生,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过去把他的烟蒂拿走,又把烟盒交给班长去保存,没想到就被这个学生杀死了,说我恨老师,他把他初中某个老师对他不好的一种恨转移到了这个无辜老师的身上。这背后是不是也是过去我们的教育中埋下了这样的一种种子,一种恨的种子,没有爱,没有人,那可能就自然会产生这个问题。因此,受害者是老师,但是根基是我们的教育系统,还是出在老师身上。
主持人:
这就好象是以前我们老说医患关系也紧张,以至于病人打医生,他打的那个人可能不是最差的,但是他打的肯定是一个受害者。
白岩松:
我们现在全社会都是在呼吁,每年都有教师节,教师节我们一直在强调,可是我们现在在教师节的时候,表面的文章做的多了一些,实质上的还不够。我觉得这个社会要恢复起一种对老师的敬畏,如果对老师没有敬畏就麻烦了。
还有一个问题,当你恢复了对老师的敬畏之后,老师自然也要对得起这种敬畏,潜移默化,你对他的敬畏感就是对他的一种约束,对吗?要不师的后面为什么要有一个德字啊,师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