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合还是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01:46  南方日报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道滘遭遇尴尬

合还是分
9月24日,道滘镇蔡白村遭到水浸,使当地农民损失巨大。如果加入合作社,遇到类似事件时可增强抗风险能力。本报记者苏仕日摄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家庭经营要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方向转变。在东莞,近50万亩耕地中,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不到1/10,今年4月在道滘镇九曲村还曾出现部分农民希望将统筹的农田分到各家的情况。半年过去了,那里情况现在如何?而在该镇蔡白村,镇农办想将该村上千亩黑皮冬瓜地统筹建立冬瓜合作社,遭遇应者寥寥的尴尬。推动规模化经营难题在哪里?

  “你们报道了村里的事情后,我们又开了几次村民代表大会,还带部分村民代表去外地农业搞得比较好的村参观学习,大多数人觉得,单干的效益没得比,土地还是应该统筹使用。”昨日上午,道滘镇九曲村村委会主任叶胡广告诉记者,这个村在今年初刚刚经历了一场分田还是统筹的争论(详见4月11日C01版《工业致富似无望部分村民想分田》)。

  农业专家和农业部门的观点是明确的: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比较明显的途径,但引导规模化经营中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他们自主选择。“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过程,一定时间。”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评价说。

  争论争出集体统筹土地

  叶胡广算了一笔账,村民租田给别人代耕,一亩地年收租最高不超过1100元,而由村集体统筹,按照每亩1100元租给代耕农,村里再贴400元/亩,村民实际拿到手的有1500元/亩。

  道滘镇九曲村1600多亩耕地由村里统筹了20多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九曲没搭上“三来一补”的车。2001年,九曲集中耕地准备大建工业园区时,全国土地执法监察开始,近400亩盖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工厂被叫停。

  今年初,九曲准备将这片土地重新规划为工业区,但东莞市《土地控制性总体(详细)规划》又将全村所有农田划为生态保护区,九曲的工业梦彻底被击碎,部分村民觉得村里统筹土地经营不好,要求“分田到户”。但一名当初要求分田的村民说:“真的分到田了,一人也才3分地,我也不知道怎么搞,可能会给别人种。”据记者了解,要求分田的村民少有愿意自己种田的,目前九曲的农田大都租给外地代耕农,现在全村800多户村民中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五六十户。

  年初的争论过后,九曲村又开了几次大会小会,村里还组织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外出中山古镇和顺德陈村参观,外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经济效益让村民们眼前一亮。“现在大家基本统一思想,既然只能搞农业,不说富得流油,至少也要把村里欠的几百万元还掉,大家还能有富余。分散经营是不可能有这个效益的,地还是要统起来”。

  叶胡广算了一笔账,现在分田给村民,村民再租给别人代耕,一亩地年收租最高不会超过1100元,“今年灾害比较多,肯定还达不到这个数”。而由村集体统筹,按照一年一亩1100元租给代耕农,村里再贴400元/亩,村民实际拿到手的有1500元/亩。“这是死的,无论如何要保障村民拿到钱。”叶胡广正在请人做规划,打算将村里连片的1200亩耕地建设成观光农业园区,这一想法也得到了镇里的支持。“我估计贴两年差不多了,3年后产业园成形后,收益只会高不会低”。

  有农民对合作社不感冒

  有农民说:“搞合作社都要听社里的,我的种植技术被别人学了去,吃亏了。”

  就在九曲村民逐渐统一思想搞规模化经营的时候,道滘镇农办副主任叶炳怡却在为蔡白村的种黑皮冬瓜的村民操心。

  黑皮冬瓜是道滘镇的特色农产品,其中原产蔡白上口村的上口黑皮冬瓜20世纪30年代已闻名广州。瓜农说,这种冬瓜一年两造,个头大、产量高,平均每个重35斤,最重的有50来斤,收购价将近1元/公斤。在叶炳怡看来,全镇黑皮冬瓜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在蔡白就有上千亩,而且基本都是当地农民种植,完全可以像麻涌蕉农、大岭丫荔农那样组织合作社,打造道滘黑皮冬瓜品牌,效益绝对比现在要好。

  但蔡白的农民却并不这样想。

  昨日下午,蔡白村一名老农正在地里摆弄冬种蔬菜,9月底的强台风“黑格比”让这茬冬瓜几乎绝收。而听到合作社,他连忙摆手:“不参加,不参加,我种了几十年了,挺好的。”他告诉记者,别人家的冬瓜只有二十七八斤一个,而他家的至少有30多斤,“搞合作社都要听社里的,我这(种植技术)被别人学了去,吃亏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并非少数。

  产量高的怕技术外流不愿搞“合作”,奇怪的是产量低的也不愿参加。叶炳怡说,村干部上门宣传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有人说:自家冬瓜是比较小,但是黑皮冬瓜是他家的品牌,不怕没人收。这让农办和村干部有些哭笑不得。“他们以为别人买冬瓜说要黑皮冬瓜,自家的就是品牌了,他们讲的是‘口头品牌’,和注册商标完全不是一码事”。

  合作社的事情搁下来了。

  走出去开阔视野

  最近道滘组织村支书、负责农业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去现代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但如果不统筹规划规模经营,可为也会变成不可为。

  不仅是九曲和蔡白,东莞市农业部门表示,目前全市耕地规模经营总面积为5万—6万亩左右,仅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10,其他的基本都是分散经营,而这主要是因为早期村民没有意识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性,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层面引导。

  对于东莞推广土地规模化经营遇到的困难,有专家认为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部分农民习惯了小农耕作,不愿改变生产习惯;还有的嫌农业效益低,期待未来土地政策放宽后再大建厂房坐地收租,而不愿意流转承包经营权。如道滘镇正在建设的市级小河农业产业园用地,按1300—1500元/亩租赁,租金全部给农户,但有人觉得还是太少了。二是财政转移支付应进一步加强。今年以来市镇两级对道滘受灾农户补贴的金额已达800多万元,而该镇计划3年内对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投入达2个亿,这对一个经济欠发达镇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这还不包括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投入、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等,但距离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还有一段距离。三是东莞现有农田大面积连片所占比例不够高,不少农田地域分散,还有一些村存在农田插花地,整合困难。

  对这种情况,叶炳怡心里是有数的,他觉得,转变农民观念是当务之急。“最近道滘组织村支书和负责农业的村干部,村里又组织村民代表,去现代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但如果不统筹规划规模经营,可为也会变成不可为。”针对个别村民宁愿抛荒也要等工业用地的侥幸心理,叶炳怡说:“10年内想都不要想有这回事,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死守耕地红线,更是一个明确的态度。不耕作、不流转就没有收益。”

  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丁力曾提出一个观点,现有的生态绿线是为东莞工业化进程的生态环境买单,是一个没有收益的公共服务,他建议建立生态差价补贴制度,扶持这些地区发展。叶炳怡说,市里已经出台了政策,九曲的地每亩能补贴5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村集体的压力。

  对九曲和蔡白的情况,东莞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尊重农民个人意愿,保障其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宣传引导。“不能光说,要组织大家出去看看,看看外地土地规模化的效果。”他认为,建立规模经营是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让大家从不愿到自愿,到自觉走上规模经营道路。“需要一个种植大户的带头人,别人说都不信,身边实实在在有一个典型,工作就好做了。”对于合作社,他认为,一定要尊重农民个人意愿再成立,而成立后要更注意提高合作社整体效益,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

  本报记者段思午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