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最后一个华侨农场改街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01:51  南方日报

  南沙区珠江街道办昨挂牌

  本报讯(记者/闫业伟通讯员/南宣珠宣)昨日,南沙区的街镇又添新成员———珠江街道办正式挂牌。广州市侨办主任江二芳介绍,珠江街的前身珠江管理区(即珠江华侨农场)是广州目前唯一一个遗留华侨农场,此次挂牌成立街道,使“封闭”了数十年的珠江华侨农场在“行政上融入地方、管理上融入社会、经济上融入市场”上更进一步。

  据了解,珠江管理区(珠江华侨农场)建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的华侨农场之一,从组建起就承担了国家安置任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安置了1300多名东南亚归国华侨,从1961年起先后接收了3200多名广州知识青年,1979年承接了8000多名越南归侨。建场后,珠江华侨农场先后归中侨委、省华侨管理局、广州市政府的农场管理局等管理,于1992年设广州市珠江管理区。今年2月,经广州市政府研究并由省政府同意,撤销珠江管理区,设立南沙区珠江街道办事处。

  新设立的珠江管理区面积为41.5平方公里,辖农场本部、龙穴岛、红哨等区域,有户籍人口18305人,其中归难华侨侨眷4843人,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14.4亿元。珠江街将新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文体、华侨事务3个中心,同时新设8个社区居委会,将原企业的社会事务分离出来,更好地服务辖区民众。

  市侨办主任江二芳表示,原华侨农场是广州市最后一个转为行政区的华侨农场,改街后实行政企分开,使珠江街道办在行政上能更好地融入地方,在经济上融入市场,保障华侨民生福利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新闻纵深封闭数十载“珠江”入南沙

  “现在我们也可大规模招商引资了”

  昨天上午,随着“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珠江街道办事处”牌子上的红布徐徐拉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现场一片欢呼。

  “几十年封闭,我们今天终于融入地方了。”珠江街党政办主任辛维克说,“以前我们华侨农场的人结婚要去万顷沙领结婚证,没办法啊,我们这里没有民政机构。”他说,与此相仿的是,长期以来,村村通硬底化道路时,珠江华侨农场没份;就是修个堤坝、招聘治安员,这些经费也要农场自己出。

  华侨农场曾是国家为安置归国华侨特别设立的一个机构,曾经风光无限,但现在更多的是举步维艰。如今,广州市最后一个华侨农场改街道,当她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她遇到些什么问题?她为什么要改?她改了些什么?

  “南沙的很多优惠政策我们可以享受到了”

  珠江华侨农场成立于1952年,前身是东莞县明伦堂示范农场。在上世纪50年代初,珠江华侨农场归中侨委主管,先后安置了1300多名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地的归侨。从1961年起,珠江华侨农场开始接受来自广州的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华侨农场张开了怀抱。

  “那时候我们农场的待遇很好,1961年农场就通了电。”一位珠江华侨农场的老人说,别的地方购买钢筋、水泥、拖拉机等要打报告、等指标,可珠江华侨农场直接有指标调配,“在物资方面我们根本不愁。”

  后来,珠江华侨农场几经变迁,归省华侨管理局管辖,1999年,又从省下放到广州市政府,由广州市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市农场管理局主管。

  1992年初,广州市设立了珠江管理区,赋予县一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于是,珠江管理区、珠江华侨农场和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三块牌子挂了起来,由同一套人马运作。

  “农场长期以来企业办社会,负担很沉重。”辛维克说,长期以来,珠江管理区只有工商、水利、环保、粮食等部门,而民政、人民武装等部门空缺,“学校、医院、治安和基础建设经费都是农场自己负担”。

  “现在好了,农场改街,南沙的很多优惠政策我们可以享受到了。”在昨日的揭牌仪式上,一位珠江管理区的群众说。他说,看到南沙区黄阁、南沙街因为招商引资发展很快,一直很羡慕,“现在我们也可以大规模招商引资了”。

  “每人不到10平米的平房,娶媳妇都困难”

  记者了解到,在珠江华侨农场,目前尚有低保户246户、768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543户,2007年春节前,农场龙穴作业区居民才解决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问题。

  “每人不到10平方米的砖瓦平房,厕所是公用的,冲凉房另外搭建。”回想起曾经住过的平房,花都华侨农场柬埔寨归侨倪森辉颇有感触,归难侨基本上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归国的,住处由国家统一安排,住房是国家建的,虽然小,但我们理解国家的困难,我们安居乐业。然而,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华侨农场由于政策性、社会性负担较重,经济发展的脚步慢了,与周边农村的差距逐渐加大。他说,“特别是在住房上,随着小孩长大,我们归侨侨眷感到居住越来越困难,原来住的房子变为了危房。很多归侨子女,因为住房问题而影响了婚姻大事。”

  推进改革,南沙帮扶提早到位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南沙区已将珠江管理区的公共防疫、环卫、计划生育、武装民兵、治安、文化教育等工作和费用全部承担。此外,南沙区政府还向珠江管理区的企业借资6000多万元为4400多名职工购买了广州市医疗保险,还投资设立了7个社区医务所。在环保、环卫、排污排水、道路、路灯、自来水等均由政府或职能部门承担。在花都华侨农场,侨房改造遇到“资金缺口较大,镇政府财力有限”的难题时,各级政府共下拨2223.6万元专项资金,归难侨自筹2500万元。

  “农场划归南沙区后,南沙区就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辛维克说。

  2003年起,珠江管理区机关和管理区职能局室走位南沙开发区领导和管理的处级单位,打破了珠江体内循环、封闭管理的格局,“南沙街党工委一位副书记就是我们农场出去的,还有区监察局一位副局长也是。”珠江街一位工作人员说,“这种人事调动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而珠江派出所、农场的中小学校、医院等也都分别在2001、2006和2007年由番禺、南沙管理,使珠江管理区的行政体制提前融入地方。

  珠江街挂牌后,珠江工农商联合公司将变为南沙区属企业,由政府负责,实行企业法人制度,逐步走向市场。

  珠江街有关负责人表示,珠江管理区纳入南沙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后,就改变了长期游离于周边社会发展之外的状况。几年来,珠江管理区成为南沙整体发展的重点板块,中船造船基地落户龙穴岛,红哨1800亩土地纳入南沙国家级保税区,华南最大纸业基地在此扩容,727亩的广州市农科所基地也将成为农业发展名片。

  据了解,今年1至3月份,珠江管理区辖区内税收超过2002年的总和。罗兆慈指出,希望珠江街挂牌后,真正实现“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让珠江街的群众早日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本报记者闫业伟陶达嫔

  通讯员南宣珠宣张淼源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