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住房:从忧其屋到优其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01:52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任国省

  上世纪70年代,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安居”成了市民当时的迫切希望。时至今日,房子已经不再只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改革开放30年,人们的住房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全,完成了由“忧其屋”、“有其屋”到“优其屋”的转变。

  ■1978年—1988年

  ◎居住感受:拥挤不堪

  70岁的郭志平告诉记者,那时的住房非常紧张,一家三代住两间房子、年轻人结婚几年没房子都很正常。“因为单位宿舍紧张,我们一家经常打游击,礼堂化妆间、办公室等都住过。”而70多岁的王阿姨说起那段经历不禁泪流满面,“三个孩子加一个老人,一家六口住在21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屋里都用铺板隔开,即便这样,儿子也只能铺个草帘子睡在地上。”

  ◎时代特点:统建、统配

  石家庄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住房保障处处长牛景林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左右,住房还是处于“统建、统配、低房租、高补贴”的状态,人们的住房观念是“等、靠、要”。由于福利分房很难做到普遍性,居民住房形势越来越严峻。1985年,石家庄的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开始从小范围内的调查测算开始。

  ◎背景解读

  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仅有5.61平方米,1988年也只有8.83平方米。

  ■1988年—1998年

  ◎居住感受:越来越大

  “进入90年代,住房的紧张局面得到改善,先后换了50多平方米、8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厕所。”郭志平说。而该时期,一些单位开始向职工出售公产住房。“住公房不仅房租低,东西坏了还有人维修。所以,开始时人们都不能接受自己花钱买房子。”王阿姨说。但随后几年,人们的住房观念发生了改变。1999年,郭志平花3万多元购买了单位一套8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时代特点:住房开始私有化

  “1989年,《石家庄市向职工出售公产住房试行办法》出台;1992年,石家庄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行公房出售,同时允许单位内部职工集资建房。”牛景林介绍。

  ◎背景解读

  90年代初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后,居民住房面积开始大幅上升,1998年人均达13.4平方米,基本消除了无房户。

  ■1998年—2008年

  ◎居住感受:更加智能

  “以前的房子只求遮风挡雨,现在的房子水、电、暖、通信、楼宇对讲等一应俱全,而且装修装饰也很漂亮,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升级为精神追求与视觉享受。”改革开放30年,郭志平感触最大的是室内设施的改变。如今,房子对人们来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代特点:住房分配货币化

  1998年12月起,全省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分配货币化主要包括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和建立经济适用房等。同时,允许住房困难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自有土地集资建房。”牛景林说。

  ◎背景解读

  2007年人均居住面积为30.45平方米,是1978年的5.4倍,是1988年的3.4倍,是1998年的2.3倍;具有独立房屋产权的家庭已达到94.4%。截止到2007年末,拥有独用自来水的家庭占98.1%,有独立厕所的家庭占93.4%,使用暖气取暖的家庭占88.5%,使用管道煤气和液化石油气占86%。

  (背景解读资料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