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里有厕所了 老婆哇的大叫起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02:48  海峡都市报
家里有厕所了老婆哇的大叫起来(图)
  1987年,福州光禄坊的木屋,当时这种木屋没有厕所和厨房,而且容易漏雨。读者 杨北钊 供图

  从一家人挤一间小屋到两房一厅,再到复式楼,30年间,福州一位小学老师搬了4次家,住得越来越有档次

  本报记者侯希辰包华

  本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海西潮涌》持续火爆,越来越多的读者给本报开通的新闻热线、电子邮箱来电来信,讲述他们在这30年间的一段段民生记忆,本报将为提供线索的读者开出线索费。

  “30年,我们搬了4次家,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真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啊。”从没有厕所的宿舍到住进宽敞的房改房,再到买下近百平方米的商品房,直到现在居住的复式楼,昨日,73岁的李文仪给本报热线968111打来电话,讲述他们一家在改革开放30年间居住条件的变化。

  “宿舍没有自来水,喝的水从洗马桶的河中打来”

  1978年,李文仪刚刚恢复在福州义州小学(现台江第六中心小学)的教师工作,“也就是在那年,我们住进爱人单位分的宿舍房”。

  李文仪说,那是位于亚峰新村里的一处平房,仅有三十多平方米,全家五口人就挤在两间房里,厨房很小,条件相当简陋。家里没有厕所,他们只能在房间的角落用布帘隔开一块,放上一个木马桶,“清晨五六点,就得拎着马桶到附近河里洗洗刷刷,当时大家都是这样的”。

  “宿舍里也没有自来水,喝的水就是从洗马桶的河中打来的,家里连电风扇都没有,唯一的电器就是灯泡了。”李文仪说,特别是到了夏天,怎么用扇子扇都觉得又热又闷,全家都想买台电风扇,可那时他的月收入只有十几元,根本买不起。宿舍实在是太小了,女儿结婚,只好借邻居的家摆酒席。即使这样,他们还是觉得“能有一间宿舍住,已经心满意足了”。

  “随着改革开放,1979年我转正成为公办教师,每月能拿到80多元,爱人的工资也有100多元,家庭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起来。”李文仪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女儿到澳门工作,家里渐渐有了储蓄,“全家人就想换套大点的房”。

  1983年底,李文仪所在的学校开始进行房改,“有了国家的补贴,我们花一万多元买下了红星新村一套五楼的房,那时一万元可真是一笔巨款,是家里所有的积蓄”。

  李文仪记得,当他们激动地拿着钥匙打开新房大门时,爱人哇的大叫起来,说这房真好啊。由平房变成楼房,房间也由原来的30多平方米,变成两房一厅一卫一厨、70多平方米。

  “特别是有了单独的卫生间,还有了抽水马桶,虽然是老的蹲式的,可想到再也不用一大早起来倒马桶,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李文仪说,搬了新家,买了电风扇,还买了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到了晚上,邻居都跑到我家,聚在一起盯着小小屏幕看电视聊天,那种高兴的心情没法形容”。

  “以前大家考虑的是够不够住,现在还能考虑到住的环境要漂亮,这也是一种进步”

  “1989年,我们第三次搬家。”李文仪说,在接下来的几年间,自己的工资涨了不少,儿子工作了,买了一部当时被认为很时髦的摩托车,“家里的吃穿都上去了,像我就穿起了西装”。在孩子们的帮助下,他们买下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新房的装修高档了,以前都是水泥地板,现在铺上了木地板,家里彩电、冰箱都有了,这是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让李文仪特别满意的是,新房所在的小区里有了绿化带、花园,以前大家考虑的是够不够住,现在还能考虑到住的环境要漂亮,这也是一种进步。2004年,李文仪老两口第四次搬家,住进了位于省体育中心附近的复式楼。“女儿、儿子有经济能力了,买了这么一套房让我们养老。”160多平方米、楼上楼下有卫生间,“头一回住进了带电梯的高楼大厦,楼里有会所,在家里能看到对面的省体,风景这边独好。”按李文仪的话说,现在住的房是以前想象不到的“豪宅”,每天在家写写字练练琴,傍晚到附近走走锻炼身体,老了还能过上这样幸福的生活。

  李文仪告诉记者,30年4次搬家,他家发生着巨变,“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好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