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海崛起第一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03:53  温州新闻网

  温州网讯 飞机降低高度,向永强机场徐徐降落。机窗外,一条白色巨龙正舒展在眼前,它的外侧是风平浪静的东海,里侧是万顷良田、鳞次栉比的大片新厂房。这条横卧东海之滨的巨龙,就是永强高标准堤塘,一条让永强人从此告别千百年海侵灾难的生命线;一条已凸显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线。推荐阅读

  这还是一条在中国水利史上创下“温州速度”、“温州奇迹”的海堤。1995年10月10日,这一投资亿元,长19.1公里,集堤、河、路、林为一体的坚实石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70%多资金来自老百姓。原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曾站在这座长堤上感慨地说:“这是我看过印象最深的一条堤塘,可称得上全国一流的样板堤,称得上东海第一堤。”

  十月奋战

  换百年安宁

  在城市的东部永强片,绵延着一条44.75公里的海岸线。对昔日的永强人来说,这无异于一条灾难线。

  那时候,沿海仅有一条没有任何标准的土堤,年年要发动干部、群众,甚至学生,冬修水利、春修水利,6月汛期前加固一次、迎中秋大潮还要修,台风来前再修一次,每年要几次大修大补,每次都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每年花去的资金、劳力少说也有三四百万元,即使这样也难保永强片老百姓的安宁。

  1994年8月21日,17号台风裹挟着百年未遇的天文大潮和大暴雨,肆无忌惮地袭击着永强沿海一带,几代人数十年苦心经营的44.5公里海堤全线崩溃,海潮长驱直入,吞噬生命、村庄、农田、厂房……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痛定思痛,灾后第五天,当时各级党委政府就下定决心要建一条高标准海堤,以绝永强片之后患。

  然而,“什么是高标准海堤?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建成?需要多少钱,资金哪里来?”分管农业的原瓯海区常务副区长吴锡顺对此颇有顾虑。

  但经过请专家、作考察,一个月后,一个总体方案确定:将沿线24.75公里的截弯取直,重建一条集堤、路、河、林为一体的,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的堤塘。建造这样的堤塘,需要土方至少300万立方米,石方60余万立方米,预计工程投资达9836万元;而且工程必须在来年的汛期前基本完成,否则就会半途而废。9836万元,对于家底薄、又刚遭大灾的区政府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一年不到的工期,完成常规三年才能完成的水利大工程,更是天方夜谭。

  区里召开了一个个千人动员大会,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企业村民也积极响应。

  “当时尽管沿海乡镇村民、企业均遭受重创,但人们建海堤的热情高涨。”吴锡顺回忆,第一次召开动员大会现场,群众的捐款热情就很高,地处西部的新桥镇带头捐了20万元,党员干部也带头捐出了自己当月的工资,很多老百姓赶到现场,人头攒动。至工程结束时统计,全区干部为筑海堤捐资7400多万元。

  1994年11月初,永强堤塘建设拉开了序幕。40多支专业队伍4000多人在工地上安营扎寨,省市区领导也非常重视,当时的省委常委、副省长刘锡荣四上堤塘检查进度。市、区领导更是横下一条心,破釜沉舟,迎难而上。

  1995年9月9日,浙江省水利现场会在瓯海召开,各地专家参观并验收了海堤,全体代表给海堤打出了满分。

  1995年10月10日,一条19.1公里,足以抵御50年甚至100年一遇天文大潮的海上长城全线落成。当时的省委书记李泽民第三次上堤,从灾后到海堤建成,他用“担心、忧心、信心”概况自己的心情变化。

  样板海堤的样板作用

  在付出生命代价的教训中,换来了东海第一堤。“所起的样板作用,远远不只是10多年来经受无数个台风考验的过硬质量,而是让人们感悟到了一座高标准海堤对于沿海城市的重要性,由此也推动了全市标准堤塘的建设热潮。”吴锡顺说。

  “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搞50年一遇。只有高标准、高质量,才能够高枕无忧。”在1994年17号台风中同样遭受重创的乐清,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把标准海堤建设当成了“一号工程”来实施,多方筹资达到了2亿元,建成了65公里的标准海堤,总长度在当时位居全市之冠。其中乐清胜利塘以其高难度的施工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在全市创下了四个第一。

  瑞安市沿海有10多个乡镇,海岸线50多公里,连年饱受台风之苦。在1997年,该市全面启动了标准海堤建设,阁巷、上望镇等沿海乡镇村民均在秋收冬种基本结束后,全员上海堤劳动,全市出现了万人奋战海堤的热潮。

  为了避免海塘建设年年修复、年年被冲,苍南龙港镇委、镇政府也狠下决心,筹资1500多万元,在1996年启动了江滨外滩50年一遇的高标准海堤建设,第二年又上马一条14.58公里长、能抵御50年一遇的高标准海塘建设,彻底改变原有的水利设施条件。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海岸线全长约355公里,需建海塘(堤)约508公里,从17号台风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全市共投入堤塘建设资金超过了4亿元,按照堤、路、塘、林、围五位一体的标准,或新修、加高加固完成了各类标准海堤150公里。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408公里标准海堤,在建100公里,其中20年一遇或以上标准海堤达到了287.8公里。

  这一条条坚固的标准海堤在挡开无数个风、浪、潮侵袭的同时,正慢慢上演着另一个角色——成为人们奔小康路上的黄金海岸线,大片新土地在堤内围垦而成,滩涂养殖成片开发,工业园区拔地而起。永强标准海堤建成后,涂园改造出了3万多亩地,如今一个占地21平方公里的滨海园区效益凸显,去年仅100多家开工生产的企业工业产值就达到了90多亿元。乐清市建成4600多米的胜利塘标准堤后,新造土地450余亩。原瑞安梅头镇4公里标准堤建成后,新造土地4万亩,相当于该镇500年时间开发出来的土地面积。

   从有形海堤到无形海堤

  挡开巨浪也好,产生经济效益也罢,这些延绵的海堤,写下的是“以人为本”的抗台理念。这样的理念,也渐渐从海堤的建设过程,转化到人们对于灾难的态度上。这种理念的转变,才真正筑起了一道永不崩溃的无形长城。

  温州是台风多发地带,几乎年年有台风。1994年的17号台风,报告风力超过12级,而在随后的几年,我们又经历了一个个比它更加凶猛、更可怕的台风,2005年,海棠、麦莎、泰利……4个比17号台风更强的台风接踵而至,不让人有喘息的机会,但在每次台风中,正是有一条“以人为本,转移为上”的科学抗台理念自始至终在贯彻,领导干部带着“宁愿听骂声,不愿听哭声”的决心苦口婆心劝说,才在4次台风中转移人口多达上百万人(次),避免了可能造成的人员重大伤亡。

  2006年,风力超过17级的8号超强台风“桑美”登陆苍南马站,温州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全城防台紧急状态;转移、转移、转移,54.8万人在视线内的危险地带人员全部实现历史性大转移,创下了转移人员规模之最,这在最大程度上让百姓避过台风浩劫。

  去年,13号台风“韦帕”气势汹汹正面横扫全市,对我市造成的威胁甚至超过超强台风“桑美”,而这次,全市党员干部全面发动,在12个小时完成防台史上空前的70万群众大撤离,尽管台风来势凶猛,但因为人员转移及时,我市成功做到了“不死人,少伤人”的防御目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了切实可靠的保障。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却可以掌握其发生规律,采取科学有效应对措施。一方面,高度重视防汛水利工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夯实水利防灾减灾基础,提高了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掌握和分析灾害的信息,做到预报准确,决策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整套诸如人员避险转移等内容的预案和处置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一旦发生灾害,及时启动预案,落实各项救灾措施。

  海堤,是有形的,在抗台中固然重要,但“以人为本”的科学抗台理念,则更加“固若金汤”。在近几十年来与自然的抗争中,我们终于变得理性,当天灾无法抗拒时,我们所有对于生命尊重的努力,正在彻底改变着百姓的生活。这一切,都从灾难中懂得,也在灾难中走向成熟。

  记者 郑海华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