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瀛海威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正确的事

  ■1996年,即使在号称高科技云集的北京中关村,互联网也是个新鲜的名词。当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大广告牌一竖起来,立即成为路标。

  ■多年之后,张树新承认,她是“一个企业做了一个行业的事”,“想靠卖面包的批零差价挣钱,我们是从种麦子做起的”。

  十多年前,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时,张树新的瀛海威开始在中国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两亿,张树新却尽量远离网络———据说她连电子邮件都不使用。

  张树新是中国互联网建设的先行者,至今一些人还记得当年她为瀛海威提出来的那句鲜亮的口号———“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可惜,当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终于建立起来的时候,瀛海威却倒在了黎明到来前。

  一块广告牌

  一夜成名

  1996年,别说普通的中国人,即使在号称高科技云集的北京中关村,互联网也是个新鲜的名词。所以,当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大广告牌一竖起来,立即成为路标。

  一位叫张树新的中国人一夜成名。

  因为张树新的瀛海威,1996年才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一年。此时,互联网只是少数中国人的奢侈游戏。据统计,至1995年,中国上网人数约1万人,大部分是科学工作者。科学家通过网络与同行联络,交换研究成果,共享研究资料。即使有一些人通过网络进行一些非科研的交流,甚至建立了讨论区和留言板,但连他们自己都认为是不务正业。

  张树新却不这么看。1994年底,张树新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仅仅看到了电子邮件的应用,她就决定投入其中,“这是一种新的通讯方式,而这种方式可以改变通讯业的未来”。

  据张树新回忆,她把全部家当抵给银行,贷款1500万元,以其中700万元注册了北京瀛海威科技公司。1995年5月,瀛海威创立时的两家股东分别是张树新的天树公司和她丈夫姜作贤的卧云公司,张树新任总裁。

  于是,1996年早春,中关村出现了那块有名的广告牌。

  瀛海威=网络=Internet

  作为国内第一家向普通用户提供上网服务的公司,瀛海威挂靠在中国科学院之下。用户通过电话拨号登录瀛海威的服务器,再通过中科院的国际出口联接到美国。

  “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瀛海威以极快的速度获得了惊人的知名度。

  “瀛海威=网络=Internet”,这个极不平衡的等式,却是当年的现实。这个等式之所以能成立,不仅仅因为瀛海威是“第一个”,而且因为,网络对广大中国普通百姓来说,还是一片未知的区域,瀛海威更像一个沙漠上的拓荒者:张树新开办了中国首家民营科教馆,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瀛海威网络,免费学习网络知识———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来免费上网或学习,他们都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中坚。

  张树新说,她不过是在恰当的时间做了恰当的事情,“没有一家叫瀛海威的公司,也会有输海威,或叫什么威的公司,反正总会有很多公司存在,这是一种市场必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必然的一个结果,中国正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互联网时代。

  继瀛海威之后,瑞德在线、东方网景纷纷登场。更重要的是,同在1996年,中国科技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四大骨干网建成,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

  中国互联网第一浪轰轰烈烈地来了。

  一个企业做了一个行业的事

  所有人都知道互联网是一座金矿,但当时还没有人知道如何挖掘。特别是在中国,不但中文内容寥若星辰,连本身的全国网络都没有。在一个空白的市场里,走在最前面的张树新自然承担了铺路的任务:要建设网络、要创造内容,还要宣传普及培养用户。

  现在看来,这些工作里的任何一项都是一个企业难以完成的任务。但1996年的张树新豪气万千。当年9月,国家经贸委属下的中国兴发集团投资瀛海威,以5000万元取得66%的股份。

  拿到这笔“大钱”的张树新,开始建设物理网、向中国电信租用DDN专线和电话中继线、建设接入网,然后建设网上内容,甚至为了网上卖书找邮政部门谈判……

  多年之后,张树新承认,她是“一个企业做了一个行业的事”,“想靠卖面包的批零差价挣钱,我们是从种麦子做起的”。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上海、广州等8个中心城市的分站开设。同年,张树新宣布,瀛海威耗时3年、投资千万元的《网络中国》大型主题信息上线。瀛海威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兼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瀛海威达到辉煌的顶点。

  瀛海威网民纷纷“叛逃”

  危机早就埋伏在辉煌之中。

  1997年6月,原邮电部电信总局投入巨资启动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并掀起入网价格大调整。

  流媒体专家王永说,瀛海威一方面要向中国电信等基础电信运营商交纳骨干网接入费用,所以价格上难以与基础电信运营商直接提供的接入服务竞争。另一方面接入骨干网的带宽有限,速度上也没有竞争力,“电信部门看中这块蛋糕,就是宣判了瀛海威ISP业务的死刑”。

  瀛海威辛勤培养出来的网民纷纷“叛逃”。1997年,全国上网人数达到62万,但瀛海威全国站点的网民加起来不足6万人。

  祸不单行。瀛海威的网络内容开发也遭遇重大挫折———投资千万元的《网络中国》并没有获得网民认同,极低的浏览量,宣告此计划失败。

  仅仅半年内,ISP和ICP业务双双受挫,瀛海威失去了方向。后来,一本名为《大败局》的书把瀛海威形容为“在大雾中领跑”,认为瀛海威的失败早就埋藏在创业之初———面对着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蛋糕,瀛海威不放过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试图建立一个全能型的公司,是不可能实现的。

  张树新则认为,在一个市场发展初期,多元化经营是难以避免的,而且是必须承担的风险,问题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行业分拆。“其实我在1997年底时,留给瀛海威一整套计划讲如何分拆,我们提出把所有客户移到163上,复制一个瀛海威,把自己的网留下来做数据专网,让ICP与传媒结合。”

  淡出的瀛海威

  最后终出局

  瀛海威,虽然经营上入不敷出,巨额亏损,但并非没有站起来的机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互联网大潮中,瀛海威已经在中国互联网业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品牌形象,很多风险投资对之虎视眈眈,只要找准了方向,重新起航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正是对新方向的分歧,引爆了瀛海威的内部矛盾。控股的中兴发集团提出,瀛海威的业务应当转向专门向企业用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时任总裁的张树新则坚持认为,面向大众的“百姓网”是瀛海威未来的发展方向。

  冲突的结果是张树新出局:1998年6月,张树新被迫辞职;11月,瀛海威15名高管集体辞职。

  由于张树新和瀛海威两个词早已密不可分,失去了张树新的瀛海威沦为普通的公司———一家负债累累的网络公司。

  2000年8月,张树新似乎获得了一个夺回瀛海威的机会。当时,中兴发集团宣布,准备以“不必为股权支付费用,只需承担全部债务”的“零收购”方式出售瀛海威。张树新马上宣称,作为原始创业股东,她个人的天树公司享有优先收购权,并称已经募集到零收购一期所需的500万美元。但是,中兴发集团拒绝了张树新。

  从那以后,瀛海威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2004年,北京市工商管理局发出公告,吊销847家企业营业执照,瀛海威赫然在列———正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先烈”。

  刚离开瀛海威时,张树新于1998年创办了盛华元通国际投资管理公司,投资业务目标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和信息门户,以及在线服务解决方案。随后,张树新又于1999年创建联和运通控股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会主席。

  如果说盛华元通还与互联网有关联,创建联和运通则代表着张树新彻底远离了互联网。作为一家投资公司,联和运通注重用信息化和资本杠杆重组与改造传统产业。到目前为止,联和运通的投资和投资顾问业务已经遍及电信、信息技术、新兴传媒、广告、游戏、煤炭、建材、航空、铁路、远洋运输、零售业、教育、化工、电力、医药等数十个领域。

  张树新说,中国互联网的“先烈”,在外界的眼里是一个很悲壮的角色。但她认为,自己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正确的事。“那就是一段个人经历,失败和成功都是个人财富。时代恰好需要在这个时候有人来扮演一个角色,而我刚好碰上了。如此而已。”本报记者 殷玉生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