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抢救更多皖南古民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08:26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安徽歙县10月30日专电(记者江胜信)10月27日,安徽歙县桂林村的汪海霞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第三次文物普查采访团”的记者们迎进了她的家。这栋原本准备在去年年底拆除的破旧老屋,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专家们确认是颇有保护价值的明代建筑。“没想到它竟然是件宝贝。”当汪海霞听说黟县西递村和宏村的村民因保护古民居、发展皖南古村落旅游而年年得到分红时,她露出羡慕和憧憬的神情。

  在安徽,还有数百位“汪海霞”,祖屋让他们的生活有了好盼头,也让他们脚下的土地散发出独特的文化气息。本报记者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三普’采访团”的一员踏上这片土地。

  安徽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一是黄山,二是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什么1999年申报西递、宏村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要冠以‘皖南古村落’呢?因为我们一开始就下了决心,要大规模保护皖南古民居,西递、宏村只不过是先行一步。”安徽省文物局局长陈建国告诉记者,目前,安徽歙县的棠樾村、原属古徽州府的江西婺源县的理坑村和汪口村,也在保护古民居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三个古村落作为“皖南古村落扩展项目”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古民居保护范围的扩大不仅体现在地域方面,还体现在对民居的文物认证方面。现行的《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是“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牌坊、书院、楼、台、亭、阁等民用建筑物”,而随着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深入展开,越来越多建造于1911年之后的古民居也被评定为文物点。“我们在合肥的郊区,发现了很多近现代的当铺、商号、仓房……”安徽省文物局副局长李虹透露,《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将作修订,应对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据了解,安徽省在“三普”中新发现的古民居已有数百处。仅在歙县,就对313处古民居进行了实地调查,新确认文物点60处。“《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的广泛宣传和严格执行,使古民居违法买卖案件逐年降低。”李虹说,“除此之外,文物部门还和林业部门配合,在公路上设立竹木检查站,拦截古旧木材和构件的运输。”

  古民居私买私卖得到遏制的内因则是老百姓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在西递、宏村,每个村民每年能从旅游门票收入中得到1000元的分红,供游客参观的古民宅的所有者另外还可以获得每年3000元的奖励。看得见的实惠让老百姓越来越意识到,皖南古民居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