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03年开始,朱维群参加了之后所有与达赖方面的接触商谈。十几年记者生涯,在朱维群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吴林发自北京 2008年5月4日,深圳麒麟山庄大门敞开,但明显增加的警力却给周边笼罩上些许紧张气氛。自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以来,中央政府与达赖方面的首次接触,正在山庄内进行。
参加本次非正式接触的双方代表,自然成为来自香港、日本等数十家电视、报纸媒体的关注焦点,而目标之一,便是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然而,众多媒体在门口苦候近10个小时,但并未见到相关车队和人员。
但令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该报北京新闻中心代总编辑彭凯雷感到幸运的是,早在2005年7月他就面对面采访过朱维群。
低调、原则性强
当时的朱维群,并不为媒体所熟知。去采访之前,彭凯雷也不了解其商谈代表的身份。但据媒体报道,拉萨“3·14”事件之前,中央政府与达赖方面共进行过6次接触商谈。从2003年的第二次商谈开始,朱维群就参加了之后的所有商谈。
彭凯雷回忆道:“当年的7月,在香港有个‘雪域明珠·中国西藏文化周’,我是在此之前去采访朱副部长的。”
朱维群留给彭凯雷的第一印象是低调。在香港采访西藏文化周时,彭凯雷看到,很多国外媒体一见西藏官员便蜂拥而上,询问关于西藏的问题。当时,朱维群就在现场,却被媒体忽略了过去。而在去年的十七大和今年的两会上,这一幕再次上演。
谈及记者与重要的采访对象擦身而过,彭凯雷不由笑了起来。
十七大中央委员选举结束后,彭凯雷曾第一时间采访了已经当选的朱维群。当时彭凯雷还没来得及获悉委员名单,而朱维群在回答他的问题时,也丝毫没有流露出任何当选的迹象,这让彭凯雷事后不禁感慨。
在今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上,朱维群的夫人作为代表讲话,提及其全家均为人民大学校友。当时在场的彭凯雷,同样是过后才了解到这名“师姐”的身份。
另一件事情,也给彭凯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5年采访完后,彭凯雷在写稿时用了一个约数,被朱维群纠正了过来,并提示数据就应当实事求是。“可见他的原则性非常强。”彭凯雷说。
与西藏的不解之缘
2005年7月,彭凯雷发表了题为《朱维群与西藏结下不解缘》的文章。当时,促使他写就这篇文章的,是采访结束时朱维群说的一句打动他的话:“能给人生留下最深刻记忆的不是高楼大厦,不是山珍海味,不是灯红酒绿,而是那些最艰苦、最边远、最需要人帮助的地方。西藏就是这样的地方!”
彭凯雷说:“朱副部长当时说这句话时,非常真诚和朴实。”
从1998年出任统战部副部长后,朱维群十几次进藏。不过,他对彭凯雷说,自己还没有去过阿里地区,而他的心愿是尽快走遍全藏。而在那次采访后不久,朱维群就实现了进入阿里地区的愿望。
朱维群第一次入藏时,还是《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纪念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期间为期40天的采访,让朱维群对西藏产生了深厚感情。彭凯雷在文中写道,当朱维群望着西藏的土坯房时,感到了一种责任,“那是对祖国统一、边疆巩固、百姓幸福的责任。”
记者出身的谈判代表
出生于1947年的朱维群,是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在《人民日报》工作,他跑边疆、驻海外、上夜班、做头版主编,一干就是十多年。
第一次进藏回来后,他奉调中共中央办公厅。没想到,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与西藏有关,即参与中央致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贺电草稿的修改。
当时,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将大家召集至他的办公室,研究贺电起草事宜。朱维群对温家宝的政策水平和严谨精神印象深刻,也将这视为其从记者到官员角色转换的“第一课”。
朱维群曾表示,十几年记者生涯的阅历,对他的机关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再作选择,他还会愿意当记者。而彭凯雷说,记者生涯确实在朱维群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比如:喜欢挑战,爱跑到基层做实地调查,还有实事求事的精神。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