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1日12:12  红网-潇湘晨报

  5. 严酷的高中生活

  5点多起床,10点多睡觉,全封闭式管理……李亚胜的心理发生了突变

  命案发生时,李亚胜刚刚升入高中一个月。为何李亚胜表现正常,而甫一上高中,就冲动杀人呢?

  朔州市四中张建秀老师分析,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二中是个民办中学,学生的基础都不太好,所以管得特别严。今年夏天,二中又刚刚从城区一中挖到一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管得更紧了,李亚胜中考280分,是垫底中的垫底,他肯定会很吃力。”

  “就像打仗一样!”高喜民是二中的一位班主任,他如此评价自己的生活。

  二中的学生每天要花11个小时扑在学习上,吃饭、休息的时间不到3个小时。

  并且,这一切都是在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没有漫画,甚至没有私人空间。这样的生活通常要持续12天,因为二中每两周才放一次假,每次2天半。“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人觉得异常疲惫,心理压力也很大。”高喜民描述自己的状态,他说他不知道学生怎么样,但他觉得这种生活很糟糕。

  但二中另一名老师李秀平对这种牢骚不以为然,“几乎每个高中都是这样的,高中和初中的状态当然不一样,课一排开,自然需要这么多时间,只有你去适应这个环境,不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

  而李亚胜,显然是没能适应的那一个。

  [对话李玫瑾]

  我们的教育是“异化”教育

  事发前,李亚胜曾向同学说,今晚他要杀人,哪个老师进入教室他就杀谁,最终23岁的年轻教师郝旭东成为悲剧的牺牲者。

  李亚胜杀死了郝旭东,但谁又杀了李亚胜?

  10月28日,记者就李亚胜弑师案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李玫瑾曾介入马加爵案、邱兴华案、杨佳案的犯罪心理分析,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潇湘晨报:很多熟悉李亚胜的人都说,这孩子平时要是调皮捣蛋一点,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件事情。

  李玫瑾:对。这个孩子属于情感匮乏型,心里有什么事情不会向外说,也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心里有一些问题就会积累起来,然后觉得比较孤单,进而会急躁,最后就会出事。

  而(李亚胜)这种犯罪显然是带有仇恨心理的,仇恨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他平时调皮捣蛋一点,内心的仇恨可能不会积累到这个地步。

  潇湘晨报:网络上有人说李亚胜丧心病狂,迟早都要杀人,您认为这起命案原本有避免的可能吗?

  李玫瑾:有的,因为李亚胜的犯罪不属于人格犯罪,而属于心理障碍,就是说,李亚胜并非一个天生丧心病狂的孩子,他是在出现了心理障碍之后,才有了杀人的冲动并最后付诸行动。

  潇湘晨报:朔州二中的老师和同学都说,在这种高强度的教学下他们感到很疲惫,您认为这种疲惫是促成李亚胜杀人的一个因素吗?

  李玫瑾:这个当然,就像人在疲惫的时候容易染病一样,他的心理反应就不是常态的,他不会采取健康的方式来反应。

  潇湘晨报:就是说,在重压之下,学生会失去他原来的一面,展现另外的一面出来?

  李玫瑾:对,这是一种异化现象,异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放在这个事情上看,就是因为教育不当,产生出了对立面——教育本来是让人热爱生命,但最后李亚胜变成了一个丧失生命热情、并且毁灭生命的人。

  现在很多学生已变成了学习的工具,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最后落在学习的好坏上,所谓的差生就会丧失自己的存在感,并且焦虑,产生出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必须从这个侧面来认识这个案件,重点不在李亚胜个人身上,而在整个中学生这个群体身上,我们必须反思现在的教育。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