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剑英:广雅是“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1日02:01  信息时报

  

叶剑英:广雅是“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叶剑英:广雅是“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宋维静一家三口
叶剑英:广雅是“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杨匏安
叶剑英:广雅是“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李耀先
叶剑英:广雅是“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谭天度
叶剑英:广雅是“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20世纪50年代,吴有恒与夫人曾珍合影。

  广雅中学具有120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涌现出众多的革命志士,谱写了广雅光荣的革命传统,先后涌现出杨匏安、李耀先、谭天度、宋维静等一大批追求革命真理,为民族振兴,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浴血奋斗的仁人志士。

  1936年中共广州市委重建,广雅支部是当时广州八个支部之一。叶剑英同志抗战时期到校作报告时曾赞誉广雅是一所“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抗战期间三迁校址

  在省立广雅中学期间,学校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外敌入侵,校难深重,曾经两易校名三迁校址,而由于中共地下党的进驻,广雅走在了革命的前线。38届校友,现年90高龄,任华南农业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冯淇辉校友,向记者讲述了抗战之前的一段经历。冯老在1932年经过省立一中考试考入广雅。“当时,学校里全省各乡的人都有,而且很多都是来自农村的。”

  30年代已经有游泳池实验馆

  据冯老回忆,当时学校的设施已经很完备,游泳池和实验馆都是全省中学鲜有的。同学们都很奋斗,可谓“不用扬鞭马自蹄”。最让冯老记忆犹新的是劳作课,“当时学木工、藤椅、藤制品都是自己做的。在那个时候,广雅就要求天天写日记,我们写日记用的不是钢笔,而是毛笔。” 冯老说,学校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以致用。

  首次迁校顺德县碧江乡

  1937年“7·7”事变抗战爆发后,广雅奉命迁校到顺德县碧江乡。“当时华南很多飞机来袭,而农村相对比较安全,所以我们离开西村搬到碧江去了。”冯老说。后来,广雅学生发扬“一二·九”运动精神,在碧江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得到时任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的赞赏,来校演讲并称广雅是“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再次迁校信宜县水口村

  碧江沦陷后,广雅中学迁往信宜县水口村,利用农村祠堂作校舍,坚持艰苦办学。此时改名为广东省立南路临时中学,在中共南路临时中学党支部领导下,全校师生投身抗日,组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南路中学支部。冯老清楚记得,当时班里到延安的就有10多人,此外有的又走上前线,参加南路各地武装起义,多名师生在斗争中牺牲。

  抗战后迁回广州

  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广州。内战爆发后,在反对内战,护校护院中,又与国民党顽固派作坚决斗争。抗战中,书院时代的建筑物仅存大礼堂和无邪堂,建筑也多残破不全,大球场变成敌军的马房和战壕,游泳池尽毁,垃圾马粪野草遍布校园,学校用具一无所存。直至1946年1月广雅边复课边重建。

  宋维静 广州起义最小的女战士

  广雅中学校友宋维静曾经创下了一个历史——广州起义最小的女战士。

  在六千多工人、农民、学生和革命士兵的滚滚洪流中,有一个大眼睛、留短发的17岁小女孩,她就是宋维静,起义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女战士。第一个革命政权诞生后的第三天,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疯狂反扑,5700多名革命者喋血街头,革命失败了。带着悲愤和希望,宋维静藏好革命时戴的红领带,清理好党的文物和物资,与省委安排的一位男同志装扮成夫妻,撤出广州到达香港,找到了省委机关。

  1936年,宋维静打入阎锡山控制下的妇女团体,她与丈夫温健公配合默契,收集、传递情报,机智果断,受到党中央情报部的肯定。

  后来,宋维静受组织派遣,再次打入阎锡山军队内部,没有暴露身份的她,被阎锡山委任为上校专员。

  宋维静是在上海结识丈夫温健公的。1930年11月,温健公在上海被捕,被投进龙华监狱。当时受党组织委托,宋维静以表妹的身份去探监,两人产生爱慕之情,于1933年结婚。

  1938年,温健公牺牲,这一年宋维静才28岁。尽管此后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再婚,宋维静都放弃了,直到去世,整整64年。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她难以忘却革命中患难与共的丈夫。

  在回忆张太雷的时候,宋维静忆述了当年广雅的革命经历。“我在大革命时代是广东省立一中(原广雅书院)的学生。那所学校是C.Y.的大本营,600多名学生中,有一百七八十个党团员。广州起义前不久,我从学校调出来,在广州市委机关当小交通。那时的市委机关在广大路,现在已经改作菜市场了。那是广州的第一个市委机关。”

  谭天度曾在广雅当训育主任

  谭天度1922年春入党,是中共广东党组织最早的党员之一,参与了中共党组织的创建活动,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曾数度被捕入狱,充分表现了“宁倾赤血换新华“的高贵品质。

  谭天度是“高明三谭”之一,与谭平山、谭植棠齐名。他被称为“百岁革命家”、“世纪松”,也一度是广东省资格最老、党龄最长的党员;他的一生,屡经磨难,多次被捕入狱,但却不挫革命之志;他曾经当过老师,著名的革命烈士陈铁军就是他的学生,也是受他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曾经主办多份报纸刊物,还写了很多诗文,结集而成《谭天度诗文集》,是一位“有文化”的革命家。

  1926年到1927年在广雅当训育主任。

  杨匏安 母亲卖地供儿上广雅

  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两位革命先驱是“北李南杨”。“李”就是李大钊,“杨”则指杨匏安。杨匏安,字麟焘,又名锦焘,笔名匏庵、王纯一,1896年11月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北山村(今属珠海市)。出生于破落茶商家庭。幼丧父,由母亲陈氏抚养教育,人读前山恭都学堂,后转读广州省立第一中学(今广雅中学)。毕业后回前山恭都学堂任教。复随堂叔杨章甫赴日本追求真理,在横滨过着极清苦的生活。他自学日文,钻研政治、经济、哲学、文艺等方面书籍,探讨西方各种流派的新学说与社会新思潮,并开始从事翻译工作。

  杨匏安最小的儿子杨文伟,父亲牺牲那年,他才两岁。据他忆述,当年杨匏安考上了当时著名的广州广雅学校后,他的母亲为了供儿子读书,变卖了家里仅剩的3亩地。在广雅毕业后,杨匏安回到家乡的小学学堂教书。期间杨匏安因为揭发校长的贪污行为,被扣上“图谋不轨”的罪名入狱。

  出狱后,杨匏安跟堂叔去了日本,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广泛的西方文化。

  1916年后,杨匏安在澳门、广州等地从事教学与写作活动。1919年“五四”运动后,杨匏安于11月发表《马克思主义》一文,该文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篇差不多同时问世。

  1921年春,广东成立共产党小组,杨匏安经谭平山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其住处杨家祠成为党的活动据点。

  杨匏安致力于向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当选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执委会文书部中文负责人,广东区团委代理团委书记。

  1924年1月,国共合作建立,谭平山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杨匏安任该部秘书,实际主持日常工作。同年秋,中共广东区委成立,杨匏安任监察委员。“五卅”运动爆发后,他以廖仲恺代表的身份,与邓中夏一起前往香港会同苏兆征、杨殷发动省港大罢工。

  广州起义失败后,杨匏安一度赴南洋从事党的工作。1929年回上海党中央机关,参与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1931年7月在上海被捕,蒋介石曾几次派人劝降,被杨匏安坚拒,8月,牺牲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后人编有《杨匏安文集》留存于世。

  叶剑英 1938年在广雅演讲

  1938年初夏,日军向武汉进逼,危及广州。5月,叶剑英利用去香港就医机会,在广州停留,与地下党负责人云广英等取得联系,了解情况,交换意见。同时,以合法身份同国民党军政界及各界友好人士接触座谈,促进统一战线工作。

  5月2日,他应邀去广州中山大学和广雅中学看望师生,发表演讲。

  李耀先 在广雅投身革命活动

  李耀先是广东揭阳县灰寨乡新图村(今属揭西县)人。1922年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州广雅中学)读书。在校期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3年夏,参加“新学生社”,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7月毕业后,在广东省平民教育委员会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到中共广东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工作,兼任邓中夏的秘书,积极从事工人运动。1926年春,他任团广州市委经济斗争委员会书记,经常深入工厂了解工人的境况,指导工人进行斗争。同年夏,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了教育宣传委员会,李耀先当选为委员。他协助邓中夏、张瑞成等开办工人宣传学校、劳动妇女学校、工人子弟学校,培养工人运动骨干,宣传革命思想。在以邓中夏任校长的劳动学院担任教务主任期间,实际上由他主持校务工作。1926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和全国总工会决定停止罢工,结束对港封锁,李耀先便积极做好善后工作。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党组织转入地下,他协助周文雍把罢工工人组织起来,建立“剑仔队”、“工人自救队”、“省港罢工工人利益维护队”等工人武装,积极做好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1927年12月ll日广州起义爆发后,李耀先率部分工人武装在荔湾区攻占敌人据点。起义失败后,他留在广州坚持斗争,先后担任中共广州市河南区委书记、芳(村)花(地)区区委书记。

  1928年3月,李耀先担任中共广州市委委员,继续在广州市河南地区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同年夏,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吴毅、季步高相继牺牲后,李耀先继任市委书记,但不久为敌人所逮捕。国民党对他施加酷刑,打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他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反动派无计可施,只得把他判处死刑。

  李耀先牺牲时,年仅24岁。

  吴有恒 与广雅的一年缘分

  吴有恒是恩平人,1928年他到广雅读书,读了一年书后因病休学。后来他转到广州另外一间中学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开除。

  吴有恒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香港工委书记。1939年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南路地区特派员,智力开发桂边区纵队、粤中纵队司令员。建国后,历任中共粤中地委、广州市委书记,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总编辑,广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七大、十二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等。1994年病逝。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