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哈尔滨的玉米哪儿去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1日04:30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王作龙

  秋天的田野,透着金黄的主色调,缭绕着稻谷香。双城市周家镇东跃村边的玉米田里,一台大型玉米收割机正在收割玉米,女主人刘彩华正在接听一个个订购玉米的电话。当记者问及她对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流转期可能延长到70年的看法时,这位全省首届村村大学生、省内科技奖获得者眉梢眼角都是笑:“一百年直至永远才好。”

  国家的政策,越来越深得民心。

  今年,刘彩华种了600亩地,其中有260亩玉米。还没等收割完,200多吨玉米基本已经被当地的养殖大户和加工企业订购了,因为她种的优良品种“平全13”上得特别“成实”且“角质丰厚”。

  玉米淡出市民和农民的餐桌之后,虽不是口粮,但涂上时代印记之后,有时甚至比口粮重要得多。

  “包米面肚子、的确良裤子”的年代,人们做梦都希望提高玉米的产量来填饱肚子。而玉米真的丰收了,必将谷贱伤农吗?

  哈尔滨的玉米发展史,回顾起来显得有些悲壮。

  炎炎烈日之下,人们细心地铲除孱弱的小苗旁边的杂草,一旦伤了一棵玉米苗,得心疼好几天。上世纪70年代初,玉米还是许多中国人的主要口粮。那时候,一锄杠三棵的“火包米”,尊贵得让人嫉妒。及至黑龙江的当家品种“黑育46”问世,每亩提高了数十公斤的产量之后,哈尔滨的农民着实高兴了好大一阵子。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人们煞费苦心,什么“横穿带”、“一埯双株”、“高低间作”。在“过了黄河不停脚,一气干到海南岛”的豪言壮语中,人们就是没有想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何等的不协调。

  1983年全省逐渐推开“大包干”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光喊口号不如改变经营制度。农丰镇党委书记康世魁坚决反对农民“见地分一条”和“拖拉机拆了也得分”的做法,而是实行承包田和口粮田分开的“两田制”,13个村的19台大型拖拉机一台也不分给个人,全由集体经营。大型机械耕作解决了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使农丰镇的玉米连年丰收,成为全省第一个交粮超万吨的乡镇。

  手里有了土地之后,双城市杏山镇杏山村党支部书记孙永年总在河边转悠:河西就是吉林省扶余县的土地,人家的玉米亩产600多公斤,咱们的只有200多公斤。他跑到河西一看,人家的种子高产!当专家们都说越区种植不符合自然规律时,孙永年不信邪:“隔一条河越的什么区?”他头一年试种了750亩,亩产就达到650公斤。第二年,他把全村的一万亩地用大型拖拉机深翻了一遍,种上了8000亩“吉字号”品种,总产达到4000吨,向国家交粮3400吨,成为全省卖粮第一村。孙永年农机农艺结合的经验,引发了双城乃至全省的玉米“绿色革命”。

  玉米真的多了,多得仓满囤流,满大街鸡刨狗蹬。人们不禁要问:玉米多了,送到哪里去?

  这是个没有准备的农业,没粮不行,粮多了也不行。

  沿用了多年的“过腹增值”竟是一个农妇的发明,小玉米粒儿引来了大工业,限制加工转化,我们的出路何在?

  1985年的金秋,双城的玉米多得令人发愁。然而,临江乡民胜村一位叫阎喜琴的48岁农妇的一句话,让县乡干部茅塞顿开:“现在3毛钱的玉米粒儿在小鸡儿的肠子里一过,就变成4毛了!”

  这,应该是“过腹增值”最早的版本。

  其实,“过腹增值”是逼出来的路。1990年代初,当双城玉米产量超过20亿斤之后,逼出了“植根于种植业,扩展于养殖业,深化于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奶牛业的发展,使得雀巢在双城落户扎根,成为双城财政和农民的财源。现在,双城的玉米产量已经超过了30亿斤,他们是怎样消化的?

  对此,双城市副市长王江一身轻松:“双城的30亿斤玉米根本不用犯愁。过腹增值得10多亿斤,每天都有20多万头奶牛、3000万只小鸡、上百万头生猪‘过腹’;盛龙酒精、菊花味精和500多家酒厂加工掉15亿斤;剩下星星点点的,根本就不够卖的!”双城的食品工业城战略,令双城的玉米身价倍增。双城农民5000多元的人均收入,有八成来自畜牧业。

  哈尔滨的玉米,成就了哈尔滨的畜牧业,托起了农业的半壁江山。去年,哈尔滨的畜牧业共转化粮食近40亿斤。

  与双城相比,在那些没有或缺少龙头企业的县(市),玉米的出路便要艰难得多。除了过腹增值的部分,仍然处于卖“原字号”的阶段。亚太地区最大玉米深加工企业长春大成新能源集团和宾县签订的220万吨玉米化工醇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只是由于宾县地方铁路尚未建成而无法加快进度。如此大的项目,靠公路运输根本无法降低成本。去年哈尔滨的粮食憋得嗷嗷叫的时候,大米、玉米价格跌入低谷,主要跌于铁路运输瓶颈。铁路部门也叫苦不迭:全省运出的240亿公斤粮食,相当于半个小时发一个专列!

  据有关专家透露,国家目前限制化工醇项目的审批与建设,意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巴彦县一位玉米种植大户说,国家给我们种田农民不少补助,都让大幅涨价的生产资料给“吃”了。他对国家放任生产资料涨价表示不解:堵住生产资料的无休止涨价,保住我们的稳定收入,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一位多年搞政策研究的官员表示担忧:如果国家继续放任生产资料的攀升使斤粮成本继续上升,利润空间压得太小,挫伤了农民的产粮积极性,谁来保证粮食安全?谁来保障农民收入?

  京沪哈的19家超市或仓买,把呼兰大用农机合作社的1.2万吨玉米给“订购”了,农民眼中的粗粮却成了城里人的“细粮”

  国庆节一过,呼兰大用农机作业合作社的董事长林永明就忙得脚打后脑勺,今天跑北京,明天跑上海。他们社生产的“禾下土”绿色粗粮和有机粗粮这几年特别走俏,到今年9月份就断档了。一上秋,北京、上海、哈尔滨的19家超市或仓买,把合作社的1.2万吨玉米给“瓜分”了,农民眼中的粗粮却成了城里人的“细粮”。

  连续三年了,大用农机作业合作社向农民租地,和农民签订单,每亩耕地年租金400元,每斤玉米收购价0.65元,分别比市场价格高出1倍和0.15元。

  这个价格,简直不可思议。

  “如果按照一般的粮食交易,不要说6毛5,就是5毛5也未必挣钱。”林永明说,“我当然不会干赔钱的买卖。合作社把玉米原粮加工成玉米米查子和玉米面,扣除全部成本,每收购1斤潮玉米净赚5毛钱。”

  今年租了5000亩地,和农民签订单18000亩,林永明说,农民把地租给我,每亩400元,如果自己种,累死也收入不了这么多。土地流转,大规模经营,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把身子绑在20亩地上,只能是年吃年用,永远也富裕不起来。城市化进程,则决定了他们能否离开土地。

  从2005年起,林永明就聘请金绍荣等农业专家为顾问,进行绿色食品种植。首先,大用镇土质好又远离城镇,具有天然的环境优势。第二,合作社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规范,向农民提供种肥及农技服务种植食用玉米。第三,利用大农机连片作业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标准化生产。

  2007年1月,合作社注册的“禾下土”牌玉米米查子、玉米面、高粱米、小米等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通过省技术监督局质量检测及当地卫生部门检测,获得北京、上海、大连等地超市的准入资格。哈尔滨的玉米产品广受市民青睐,其独特之处在于品种所含的“角质”含量,让人们找到了昔日玉米的香气,并忆及难忘的田园风光。林永明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的品种是“中单5384”和他们自己培育的品种“大用1号”。

  农业专家指出,农民走入市场,必须有龙头引领。哈尔滨的玉米,应该向“特色化”的路上走,否则,就不会走出田野,走上市民的餐桌,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哈尔滨玉米的出路,在于走出“原字号”的樊笼。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