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情服务半年 深情关注一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2日09:26  东方网-文汇报

  起程返沪前,眼科医生郭涛给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眼科的值班医生打去电话,询问拉姆卓玛大娘的恢复情况。一天前,他为这位75岁的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哦,已经出院了,恢复得很好。”挂上电话,郭涛欣慰地笑了,笑声爽朗得如同高原上雨后初霁的蓝天。

  重回迪庆,郭涛并没有进手术室的心理准备。作为第十批赴滇志愿者,他的志愿服务已于今年二月满期。这次,他是与其他54名志愿者代表一同参加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的“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扶贫接力计划十周年回访”。然而,在迪庆停留的3天里,他5次走进州医院的眼科手术室——当地藏民信任这位服务期间成功实施340余例手术的“上海专家”。

  340,这个数字早已深深印在当地藏民和医界同行的心里,反倒是郭涛自己看得平淡:“做志愿者总有回来的时候,但对当地的关注并没有期限。”

  最怕半年太短

  从郭涛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是今年8月出征的第十一批志愿者史春。他和队友在服务期间,继续开展由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支持的上海青年志愿者西部儿童医疗项目。

  史春在博客中写到:“手术室冬天无热水洗手,医生要穿很厚的衣服才能进行手术;像眼科这样的重点科室也只有3名住院医师,他们承担着全年门急诊、住院手术、下乡义诊和巡回手术的重任。”

  迪庆海拔高,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工作任务重,但从来没有志愿者抱怨这些。在史春之前,已有4批共40名志愿者在该州开展支教、支医、支企等服务,至今没有出现“逃兵”。

  “那你们最怕什么?”记者问。

  “最怕半年太短,工作才刚起步就得回去。”回答时,史春没有丝毫犹豫。很多志愿者都有同感,光适应高原气候、饮食和工作环境就得一段时间,到工作顺利开展时,服务期也快满了。第十一批志愿者队长陈康举了个简单的例子:一名病人手术后还得复诊,总不能都到上海去?

  在这点上,“前辈”郭涛有自己的看法:“就算延长到一年,我们能给的仍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学会‘造血’而不是一味‘输血’。”记者了解到,经过郭涛的带教和鼓励,州医院眼科的年轻医生杨秀祥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常规的白内障手术,另一名医生的手术技艺也日渐纯熟。这是郭涛最引以为豪的。

  埋下希望火种

  曾在迪庆州民族中学支教过的李健在回访的几天里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出发前,他收到一条短信,他两年前带过的高三(1)班在今年高考中成绩不俗:全班70多名学生全部上线,其中39人上了一本,包括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的文科“州状元”。

  兴奋归兴奋,李健并没觉得这是自己的功劳。他说:“就半年,在教学上我确实帮不了他们太多,但看到又一批苦孩子有了出息,的确令人高兴。”

  李健向记者讲述了这里的孩子到底有多苦:一天,他发现有五六个学生没吃早餐就开始晨读,一问才知道是因为没钱,早餐已经“省”过好几顿了。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健,回到上海后,他发动20多位同事和朋友与迪庆贫困学生结成对子,定期进行资助。

  李健对支教志愿者的“贡献”一直保持低调。他说,教育是一项周期性很强的事业,而志愿服务最长才一年,如果一个学生在高中三年内换上几茬老师,只会有副作用,“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启发当地老师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立志成才,再有就是直接的物质帮助。”

  州民中副校长赵宏振的观点与此相似。“教育扶贫的效果不像医疗手术那样立竿见影。”他说,近几年迪庆的教育确实有了很大发展,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在于硬件设施的改善和优秀师资的稳固。

  “孩子是希望的火种,得让他们有一个相对平等的成才机会。”返沪时,李健又带走了一份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生名单。

  提升人生境界

  共青团上海市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8年“扶贫接力计划”开展以来,上海先后选派了11批共274名青年志愿者赴云南;近5批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共授课31360课时,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60余万元,进行医疗门诊45456人次,手术2886例,抢救危重病人1630例。

  10年间,志愿者的付出得到当地社会各界首肯。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杨国宗表示,上海青年志愿者大多是学有专长的业务骨干,他们在直接进行业务帮扶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为当地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或许因为“扶贫”二字中的“帮助”色彩过浓,很多人认为志愿者到云南只是单向的支援性注入,而忽略了“青年志愿者”语境下的另一个方面,即通过服务,志愿者收获了什么?

  第七批志愿者张念服务期满回到上海后,做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回到迪庆去。“作为医生,在上海不少我一个,但在迪庆,非常紧缺。”他说,在迪庆,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曾赴文山支医的杨伟国说,对于志愿者,云南是“第二个家”,也是“学校”,它教会我们真正地把祖国放在心中,扛在肩上。

  作为“扶贫接力计划”的组织领导者,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邓小冬是这样理解的:“很多志愿者在服务期间都经历了从‘热情’到‘深情’的转变,这其实是一个青年人生境界的提升。‘扶贫’也为上海青年提供了自我完善的机会。”他说,很多志愿者回到上海后感染和带动了身边的“一大片”,这对上海青年这个群体健康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报记者黄维(本报香格里拉11月1日专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