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位养路工人的自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3日06:44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一位养路工人的自述

  刚刚建成通车的石兖公路蒙阴段。拍摄时间:1989年

  一位养路工人的自述

  1988年,蒙阴公路站麻店子分站的养护工人骑着自行车巡路。

  一位养路工人的自述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常路公路分站位于205国道蒙阴至新泰段。

  一位养路工人的自述

  花园洋房,新时代养路工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本版照片由路军提供

  齐鲁大地公路事业发展的三十年可以说是乘风破浪。同样,如今的八百里沂蒙大地玉带缠绕,在改革开放雨露的滋润下已经形成了覆盖城乡的道路网。

  从一个个的道班、站所、工棚,到如今临沂四通八达的公路,路军是众多筑路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从参加工作,养路、筑路,一干就是20多年,见证了沂蒙公路的发展。

  父亲是最好的榜样

  说我和公路有着不解之缘,这首先是因为我姓路,是一个在沂蒙山区很特别也很稀少的姓氏。我在修路现场,每遇初次见面之人,一介绍必然就有一番谈论,自然而然就把我和公路联系到了一起。最主要的是,从我的父辈到我,都是一名光荣的公路人。我父亲在养路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从养路工岗位上退下来之后,1986年16岁的我接过父亲手中的匀沙器(俗称沙耙子)做了一名养护工,成了他的接班人。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我从记事开始就记住了父亲在养护工作中那高大的身影。作为一名养路工,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人工巡路到晚上才回家,一身满是灰尘,母亲总是上前给他拂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正是当时养路工的真实写照。父亲早起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吵醒我和母亲,但那时我时常醒来,睁大眼睛看着父亲在拂晓出门。

  在我心里,父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养护工,但是他的那种执著、积极、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深深吸引了我。那时我就想自己将来也要做一名养护工,父亲就是最好的榜样。

  公路人的热情在升华

  儿时走的路是窄窄的尘土飞扬的沙石路,当时蒙阴县只有205国道是一条柏油路。修路要靠地排车拉沙运土,养路要用扫帚一把一把地朝前赶。1986年,我被派往离县城50多公里的贾庄乡。当坐上公共汽车赶往目的地时,我非常激动,父亲在窗外千叮万嘱,工作要好好干,不要偷懒等等,我都一一记下。车终于启动了,出了县城,客车在公路上慢吞吞地行驶着,开始颠簸起来,我把头探出窗外,看到的景象却是坑坑洼洼的路面,身后是尘土飞扬,行人纷纷躲让。50多公里的路程,整整行走了3个多小时,我的胃被颠簸得上下翻腾。到了贾庄公路站(那时候叫道班房),发现这个站处在一座座大山包围之中,站前的公路也是沙土路,站内只有几间低矮的瓦房和几件办公桌椅,破旧不堪,条件之艰苦出乎我的想象。但是公路站的领导、职工对我的到来非常欢迎,我的心刹那间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

  记得那年夏季的一天,站内人员都出工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值班,突然天降暴雨。雨点敲打着危房,在院内的煤炉也被风吹倒,我吓得畏缩在屋内不敢出来,大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我已经饥肠辘辘。这时,一位中年男子跑进来避雨。他见我年幼和我攀谈起来,我心情才慢慢平稳。雨终于停了,然而午饭却成了问题。也许是我的愁眉苦脸引起了这位男子的注意,他从包内掏出了一包油条,然后给我留下了一多半。我说啥也不要,但这位大叔硬是给我留下了。那时在农村人们出门时才舍得买一点油条,而这位大叔却给我留下这么多。可以说,那一顿油条是我一生不忘的美食……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是我用相机拍摄并记录下来的,这张照片记录着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经历。1989年,因为喜好,我用半年的工资200多块钱买了一部红梅相机。有了相机,我爱不释手,拍摄下一些照片。记得有一次,我和我们的工区长刘长振等一块骑自行车到乡下公路上“视察”,所以才有了“历史”的证明。从道路上看,是最普通的也是最常见的沙土路;从衣着上看,那时公路人的工作服挺“土”;骑的自行车是大金鹿,为了爱护还专门用带颜色的塑料皮将自行车车把、大梁等“武装”起来。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也展示出了那一代公路人的风采。片中的刘长振,从部队转业后到公路站干了一辈子公路工作,90年代初由于劳累过度,心脏病复发不幸去世。大路无言自成碑,历史会铭记每一位为公路做出贡献的劳动者。

  见证了公路的发展

  从1986年至1994年我一直工作在基层,可谓见证了公路的发展壮大和公路人餐风露宿的沂蒙精神。1991年,养路5年的我开始养护第一条沥青路面的公路——205国道。但那时的沥青公路由于年代久远,已满目疮痍,伤痕累累。夏天太阳一晒沥青就粘脚,车辆行人行走在上面非常危险。

  那时的修路机械也比较原始,完全靠人工来作业。修路,需要全民动员,小推车、地排车全派上了用场。公路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至今令我记忆犹新。那时候的公路养护车全部是拖拉机,靠手摇起动,又形象地被称之为“蹦蹦车”,走在路上,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它气喘如牛的“突突”声。它是用那种最原始的柴油机带动小型搅拌机,钢板底下烧柴,上面炒拌沥青混合料。摊铺最初是人工摊铺,到九十年代末才有了简易的摊铺机。现在好了,摊铺机施工作业的现代化设备,无论是从人工劳动强度还是从施工速度、施工质量来说,都有了一个质的提高。

  除了工作硬件设施条件大幅度改善和提高之外,另外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公路人的地位在不断提升。那个年代,公路人的地位很低,人们都认为是扫马路吃灰(尘)的,苦、累、脏。

  现在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机械化程度的加强,养护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少了,公路的作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养护工人也不再受到外人的歧视,更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大家尊重。说到变化,还有来自公路单位基层设施的改变。当时,我工作的地方就是几间破旧的瓦房,而现在,可谓天壤之别。我们的公路站所全部是别墅型的楼房,花园型的办公场所,让公路人的身心更加舒畅。

  路是时代变化的记录。在我的记忆里,二三十年前,沂蒙山区的路大多是沙石路,路窄弯道多,被人戏称为“摇篮路”。下雨坑坑洼洼,平时尘土飞扬。如今的沂蒙山区不仅有了高速公路,百分之百的乡镇通了柏油路或者水泥路,百分之百的自然村通了等级公路。

  二十多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而这二十多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作为一名养路工,我们整天在路上忙活,既感受到了路的变化,也整天在感受着时代的变化……


记者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