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不拒绝阳光表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3日10:00  青年参考

  ——《站立:刘永刚雕塑展》中华世纪坛开展

  ::本报记者廖素冰

  

  和刘永刚握手的感觉是果断、有力的,当这位外形粗犷、爽朗而稍显霸气的魁梧男人,从北京宋庄北欧风格的家中走 出来迎接时,记者不由自主联想到他正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站立:刘永刚雕塑展》中的作品,墨玉石和钢制雕塑的材料质感 ,经抽象化处理后呈现出来的硬朗线条、豪放而刚劲有力的气势,和艺术家的气质居然如此吻合。从10月15日到11月12 日,刘永刚雕塑展视觉上的巨大张力,“谋杀”了不少眼球。

  

  让中国古文字站立起来

  对中国艺术界人士而言,刘永刚这位旅德18年的艺术家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早在1987年,23 岁的刘永刚就凭借《北萨拉的牧羊女》,获得上海首届中国油画展优等奖。之后的1989年,《北萨拉的白月》又获第七届 美展铜奖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新人新作”奖,在中国美术界可谓一鸣惊人。就在刘永刚美术前景无比灿烂时,中国掀起了出 国潮,1990年刘永刚卷入其中,一朝离别了祖国,远赴他乡德国,16年杳无音信。2006年,这位消失了多年的艺术 “新人”才回归故土,但已不是当年的刘永刚,而是成了拥有国际视野、中西结合优势并在国外获过重要艺术奖项的国际艺术 家。2007年,刘永刚在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大型作品展,当时媒体的报道极其热烈。

  推动刘永刚回归的,是中国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以及他自己对艺术的探索。刘永刚说,最初他闯荡德国和美国的江湖 时,中国人是被人看不起的。然而,在得知北京申奥成功后,他的一个德国邻居竟然拿着酒过来向他庆贺。作为旅居海外的华 人,祖国的变化让其有切身感受,华人的骄傲感油然而生。此外,中国艺术家在国外只会学习艺术技巧,一直找不到独立的思 维,没有代表自己民族、个性特征的作品。正如许多打着“中国”旗号的当代作品一样,出于商业考虑,政治式、图谱式地解 读、“玩”中国元素,虽然受到西方暂时的欢迎,但这只是符号式的效仿,并不会长久。刘永刚发现,艺术是独特的,国外的 雕塑崇尚圆、块、面的感觉,中国雕塑则追求“线”的美。无论他在国外接受谁的影响,自身的文化背景都在发生作用。“自 己”从哪里找起呢?“只有从根上找,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自小喜爱、研磨中国书法,他的回归就从具有线条美的古 文字开始。在他看来,中国古文字是“象形”,就像一幅画,造型感极强,于是他想让文字“站立”起来,就像一块立起的碑 。“文字千百年来一直是平面的,躺着的,我想让它站立起来走向世界,把这种别国没有的国粹宣扬出去。虽然很难做到,但 要做就做一件艺术史上没有过的形象,一种纯粹的、可视的造型。”

  于是,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他就只专注一件事,那就是将中国文字雕塑做到极致。他将之取名为“爱拥”系列 。

  刘永刚最早研究的古文字“源头”是“龙凤”二字,后来又加上“男女”、“树木”等。在1999至2005年, 随着心境的变化,刘永刚“造”了102件互不重复的“形象”。经过组合之后的造型,侧面就像是行走着的、快意的“两个 人”。所谓“爱拥”,就是借助这些站立、类似人体的姿态表情和肢体语言,传达出一种相扶相携、相拥相爱的意象。它们有 的垂直,有的拱立,有的缠绕,有的相携,一侧是阳刚威武的男性,一侧是阴柔娇媚的女性。他这种象征符号赋予了中国文字 以一种世界性的意义——无需解读,世人皆可理解。

  

  介于可读与不可读之间

  不管是镀了金,还是锤炼了新艺术思维,刘永刚认为自己的回归是找到了“根”。这次在世纪坛的文字雕塑展就是他 多年在国外学习、思索的最新成果,被称为“中国当代雕塑史上分量最重、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和展览时间最长的广场个人雕 塑展”。78件巨型墨玉石和彩色烤漆钢铁雕塑作品化作浓墨重彩,在世纪坛这张巨大画纸上泼洒而成,由中国甲骨文、八思 巴文、蒙古文、金文、石鼓文演变而来的文字雕塑,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注重造型的文字介于可读和不可读之间— —因为运用了反写的方式,让其既有一种书写的痕迹,又不希望观众像看传统书法作品那样,过多地被文字意思左右。“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和参观者个人的经历有关,艺术家不要强迫别人去理解,而是一种启发式的引导 。”正因如此,得知中国“神七”成功升空之后制作出来的最大件作品,高6.9米,鲜艳的红色,上有五角星图案,仍然是 扭转的笔画姿势,有观众读出是“强”字,有观众认为是“德”字,有人说是汉、海、统,还有人干脆认为就是两个扭打的人 体。这样的解读正是艺术家希望带给观众的,让作品进入公众视野,和观众共呼吸。

  

  当代艺术也很阳光灿烂

  和很多当代艺术作品表现晦暗、奇异的内容不同,刘永刚的雕塑展非常阳光、正面,气势恢宏,传达给公众积极向上 的气氛。无论是鲜艳的颜色、姿态各异的造型,还是每件作品高达数米的巨大体积,以及世纪坛露天广场的阳光照耀,参观者 无不兴致勃勃,笑容满面,穿行在一个个雕塑中,感受展览的乐趣。

  刘永刚并非看不到中国的不足,他也不想回避问题,但是,他认为艺术还是要回归本体,批判要能创新,而不是模仿 西方六七十年代的东西,纯粹只为发泄。而且,处在西方反观东方,时空距离使他看到了中国的变化,他感受到开放而有活力 的社会气息。“我崇尚墨子的‘兼爱’、‘非攻’,中国发展到现在更应该学习墨子的精神。”

  其实,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时,刘永刚就从老师那里接受了“正面”表现,“我觉得他(韦启美)的东西很‘ 阳光‘,有时候直接去涉入当下社会发生的问题,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做“爱拥”系列时,刘永刚的心完全被爱所 包围,他的爱人给了他灵感和动力。他把作品做得很大,“因为自己有爱,就想用一种符号或形象倡导爱,希望爱扩散开来。 这种高过人的尺寸,使得人可以在里面穿行,在穿行中更深地体会爱。”这个“爱情宣言”终于让这组作品走向空间,献给大 众。

  雕塑和环境是互动的,刘永刚的雕塑放到不同的环境里,会造就不同的感情气氛。设想一下,把它们放在城市广场, 废墟,或者荒漠、草原上……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用近10年时间在做一件作品,除了数量的积聚和尺寸的变化外,刘永 刚让作品“保鲜”的方法之一就是更换展览环境,下一次他会放在公园、社区、公路、海边等公共空间。这一次世纪坛展览结 束后,一部分作品将落户鄂尔多斯新城。他认为这是它们最恰当的归所。

  中国艺术家“立起来”——我看刘永刚的文字雕塑

  ::文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艺术发展到21世纪,国内美术界乃至世界艺术界都在重新观察中国艺术的发展路向,或者艺术家创作的文化特 征。

  在20世纪,中国艺术主要受到西方艺术各种流派的影响。刘永刚作为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家,也生 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但是一个艺术家如果在内心或思想上有着想超越自我和文化局限的话,他就会不断地去探索个人语言和风 格,更重要的是,探索自己作品中中国文化的品格和内涵。所以刘永刚的文字雕塑展览让美术界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都非常吃 惊,因为他的展览展现了非常有文化自主性和文化自觉性的艺术方向。

  当代艺术的难度在于,既要在风格语言上确立个性面貌,又要在文化的针对性或者说文化的内涵上体现艺术家的思考 ,特别是对文化价值的思考。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刘永刚的作品都是个综合体,很好地反映了刘永刚这样的探索。

  《站立》既可以说是一组雕塑,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观念的当代艺术形式,它适合作为独立作品去欣赏,也能够走进 公共空间,作为大型的公共艺术来确立。所以它给人的视觉感受是非常新颖的。我自己多次去看展览,琢磨永刚艺术的特征, 我也听到美术界和普通观众对展览的好评。

  一个艺术家在当代条件下的创造总是要取用不同的资源,今天的艺术可以说很容易,因为资源很多,但是今天的艺术 也非常难,难在寻找什么样的资源,进行怎么样的转换和创造,使一种资源变成一种创造的成果,我觉得永刚是花了非常多的 时间去琢磨这个问题的。

  刘永刚的艺术经历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先在国内学习,然后去德国做了多年的艺术交流,所以他对中国和西方的 现代艺术是很了解的。有意思的是,他在西方待的时间越长,就越怀想自己的本土文化,因为他看得多了,交流得多了,就会 发现,作为中国艺术家,必须拿出自己有文化支撑的内容来形成个人的艺术面貌,而不是简单地向别人的风格学一点,在自己 的传统里面找一点,做一个简单的嫁接。所以他的作品从绘画一路走来,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的传统,特别是现代派的表现主 义,还加上抽象因素,但是这个抽象因素还不够,所以他就从中国的文字传统中找到了一种新的资源,把文字传统和现代人的 感受作为艺术表达的目标。我看到他的作品中,有好几个特征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他利用文字,但不是一般文字的可读性,而 是文字的符号、形象性,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他表达的是有主题的文字。

  还有,他使用的材质是大量的石头,他把文字立起来,就像文字的碑一样,或者把纪念碑形式和文字放在一起,增强 了文字形象的力量。所以,我非常欣赏展览的题目——“站立”。

  我理解站立的文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作为一种形象“站立”起来了,可以放在各种空间里;二是,作为中国文 化很重要的文化标识,文字站立起来,这是中国文化的信心在坚强地挺立起来。刘永刚的这批作品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和震撼, 而不仅仅是视觉形式的新奇。

  所以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艺术家如果能够从传统资源中找到转换的因素,再加上自己对当代艺术任务的认识, 就能创造出这个时代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好作品。

  我陪很多国外博物馆的馆长和艺术界朋友看了《美国艺术300年》的展览后,再来看刘永刚的展览,大家的评价都 非常热烈,觉得这个展览让他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家在走自己的路。尽管今天处于全球化时代,艺术家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很容易 接近,但刘永刚这个雕塑作品,是他从上世纪80年代从国内到西方、然后又回归国内,穿越了文化界限后的艺术道路结晶。 很多朋友看到刘永刚的展览,了解了他的艺术历程后,都感觉非常有趣,他们从中看到了中国艺术正在走自己的路,它和世界 有关,但更和自己有关。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