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杨 敏
当时的芜湖市税务局局长,将总局一份转发的文件交给金庭柏,并在一行字下面特意划了一条粗粗的黑杠“谁再擅自 搞开发区将严惩不贷。”显而易见,政治风险的“杀伤力”也很大。
7月26日,《2007-2008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出炉,芜湖入围近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20座城市名 单,并以名列第9的不俗成绩,与其他14座中国城市一起冲顶。
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芜湖速度?芜湖这列经济快车的“发动机”又在哪里?
在这座枕江而眠的城市的北端,是占地22平方公里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块弹丸之地,就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巨 大引擎,区内三大支柱产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竟高达81%。
今天,为芜湖经济发展屡建奇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其初创时期却经历过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苦与磨难。
山重水复
“往事如烟啊”,这是前芜湖市委书记金庭柏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这位76岁的老人,被芜湖人称为“开发、开放 的肇始者”。
1988年,金庭柏担任芜湖市委书记的时候已经56岁,可谓老骥伏枥。次年,国家进入“治理整顿”时期,出台 “双紧政策”。在这一年,芜湖经济非常低迷,以前的安徽省财政大户甚至开始出现赤字。
“当时芜湖的产业结构是典型的小而全,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只有一点。南烟北铜中纺织,香烟要占财政收入的7 0%,烟厂一打嚏,全城都感冒”。据金庭柏回忆,当时全国经济形势都很严峻,芜湖只是一个缩影。
眼看着中小企业纷纷破产,芜湖决定成立“拯救企业领导小组”,从效益好的企业要钱帮助其他企业渡难关。但是, 拯救计划并没有给经济带来转机。怎么办?“当时,我们缺少的就是能够经得起风浪,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大型企业。安庆有 石化,铜陵有有色,马鞍山有马钢,而芜湖什么都没有。”调整产业结构,对芜湖来说迫在眉睫。
当时,决策层推出了两套方案,一是存量调整,二是增量调整。存量调整就是通过增加投资,将现有的企业做大。但 是,钱从哪里来?财政捉襟见肘,芜湖只有采取企业合并和联合的办法,“我们尝试过联合,曾经以电子管厂为中心,联合电 视机厂等几个大厂,希望能够长出一个大厂出来”,事实证明,“捆绑不能成夫妻,这种拉郎配的办法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金庭柏说。
存量调整路子不通,那么增量调整呢?
项目从哪里来,仍然是道绕不过去的坎。“跑部钱进”,向国家要投资、要项目。芜湖曾经看中一个电视机玻壳项目 ,金庭柏到现在还对那趟北京之行记忆犹新。一位熟悉的老领导听说芜湖在争“玻壳”,悄悄劝他放弃,因为他刚刚送走时任 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他也是为这个项目而来。听说这个情况,芜湖只能放弃。
随后不久,另一个投资几十亿的乙烯项目芜湖也没有拿到,金庭柏坦陈,“经过一系列的失败、碰壁之后,给我们的 启发很大,教训很深,看来这些路子都走不通。芜湖要想调整经济结构,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开放”。
山重水复。1990年4月,浦东开发开放,芜湖决策层围坐在一起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看 待浦东开放的问题。旋即,芜湖提出了“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扩大开放”思路,并决定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试 办经济开发区吸引外来投资。
争议与风险
建开发区?
芜湖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书记、市长的任务就是保障粮食蔬菜有得买,企业的工资有得发 。偌大一个城市,哪里不能建企业,为什么非得花钱去建开发区?
芜湖的财政窘境,在当时流传于坊间的两句顺口溜中可以得到印证:“市长本姓赵,家中空装煤气灶;书记本姓金, 银行里面没资金”。金庭柏坦言,当时芜湖的确出现过管道煤气供应不足的情况;甚至还采取过紧急措施,为了帮助银行渡过 被挤兑的难关,只给干部发80%的工资,其余工资存在银行以保证银行开门营业。
来自城内的争议还在其次,芜湖要建开发区还另有两层风险。一方面,从长江沿线看,上海浦东开发,南京也有开发 区,很多人认为,芜湖再搞开发区不切实际,将来必然是晒太阳,有投资风险。而1989年以后,国家对开发区建设实行严 格控制,有关部门已正式发文,禁止各地擅自建设开发区,浙江奉化并因此受到了通报批评。当时的芜湖市税务局局长,将总 局一份转发的文件交给金庭柏,并在一行字下面特意划了一条粗粗的黑杠“谁再擅自搞开发区将严惩不贷。”显而易见,政治 风险的“杀伤力”也很大。
面对争议与风险,芜湖何去何从?
首要的是内部思想如何统一。1990年春天,芜湖市召开了一个“七千人广播电视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金庭柏 做了1小时40分钟的主题报告,宣布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和目标,并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一往无前 ,义无反顾”。
随后,芜湖请来了国务院特区办综合司司长、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让他们给干部们讲开发区,讲经济特区,讲 开放政策,讲吸引投资。这些大家闻所未闻的发展真经,令芜湖各级干部醍醐灌顶。
内部思想统一以后,又怎样才能获得上级的支持呢?1990年8月,安徽召开开发皖江常委扩大会,会议顺流而下 ,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走,并将总结会放在芜湖。能否借机让省领导了解开发区?
此时,对芜湖来说,开发区仍然只是个概念,选址于马场村的那块空地还是一片荒芜。芜湖究竟能拿出什么来给省领 导看?
总结会的前一天夜晚,根据一位市委副秘书长的建议,连夜赶制了一张开发区规划图,把开发的项目,道路一一标识 出来,又临时推平一块土地,把规划图竖在开发区道路旁边,还赶制了一份介绍开发区的录音资料。
第二天,省委常委分坐的六台车上,分别都配上了录音机,工作人员在途经开发区的时候,同时播放录音资料。这样 一来,并不在此次议程中的调研活动引起了与会人们的兴趣,临时动议下车看看这个尚在蓝图上的开发区。
总结会上,安徽省委作出决定,“以芜湖为重点和突破口,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芜湖旋即做出响应,制定了“以 开放为主线,抓开放,促开发”的战略决策。
“牌子”难题
1990年9月的一天,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土开工。
9月本该是秋高气爽的天气,这一天却风雨交加。现场锣鼓喧天,并不能掩藏人们内心的不安,大家发现,邀请来参 加动工仪式的省领导都没有出席,并且正式通知芜湖市,开发区的开工,不登报,不广播,不上电视。
也许是事前没有接到通知,也许是出于对这个开发区的关注,安徽电视台还是派记者来到了现场。满脸汗水、满脚泥 泞的金庭柏接受了采访,他说“开发区在风雨中诞生,也会在风雨中成长”,正是这句话驱散了现场人们的犹疑和不安。同一 天,芜湖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走昆山之路》的社论,文章明确指出,芜湖是学习江苏省昆山市自办开发区,不要国家一分钱 。
动工之后,牌子怎么挂?既然国家不允许办开发区,就叫“经济小区”吧。
1991年4月,芜湖经济小区0.5个平方公里起步区正式开工建设。时任芜湖市建委副主任的王名轸担任现场总 指挥。
王名轸在接受《决策》采访时回忆,当时的指挥部是借用马场村的一间办公室,这间30平方米的斗室,一张台球桌 ,一张小书桌,四条长板凳,加上墙上挂着的几张地图和规划图,就是全部家当。
按照当时的建设标准,一平方公里的开发区需要1.5亿元建设资金,0.5平方起步区的7000多万如何筹集?
财政十分困难,芜湖还是挤出了2000万,另外又向安徽省投资集团贷款5000万元。即使这样拮据,开发区建 设还是按照沿海开发区“六通一平”(水泥路,双回路电,煤气,上水,下水,光缆通信,场地平整)标准建设。
王名轸日夜不停地组织施工,“市委要求在年底前就要完成,任务非常重。每天加班,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正常 的”,被人们称为“拼命三郎”的王名轸,实际上带领大家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工程的建设任务。
王名轸告诉《决策》,就在开发区如火如荼建设之际,国务院一位领导来芜湖调研。当时,国家对开发区的政策还没 有解禁,情急之下,芜湖市领导决定临时摘下“经济小区”的牌子,等到领导离开之后又悄悄地挂上。
开发区的“牌子”难题,一直到1991年底才得到彻底化解。
这时,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0.5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基本建成。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芜湖, 金庭柏断然决定,请总书记看看开发区。人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金庭柏说:“老汉今年57,可以了”,在他看来 ,这或许是为开发区“开光、正名”的一个好时机。
那一天,芜湖上千名干部走进开发区,参加了一场义务劳动。总书记也看到了开发区“方寸之地”所承载的芜湖开发 开放的大希望,他称赞开发区建得快、建得好。从这一刻起,芜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叫响开发区的大名。
走曲线奔终点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全国各地纷纷上马建设开发区。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芜湖市委精心策划题为“改革开放中的芜湖人”的 大讨论。讨论的议题包括:芜湖要不要开放?怎么开放?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摆在哪里?
谈起这个话题,不少人至今仍记得当时激烈的“唇枪舌战”。仅仅为了开发区在当时全国一哄而上的情势下要不要继 续办下去,就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大讨论的结果已无悬念,抢得先机的芜湖已经有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开发区。
有了开发区还不行,芜湖又着手谋划争取国家级。这在当时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因为,举国之内还没 有任何一个非省会城市开发区被国务院批为国家级。
办法总比困难多。芜湖市领导几上北京,请国务院特区办的负责人给芜湖支招。这是一个走曲线奔终点的策略,具体 办法是,芜湖应该由易到难,围绕“开放”做文章,先争取对外轮开放,再争取开放城市,最后争取国家级开发区。
1992年4月,朱家桥外贸码头成为国家级的对外轮开放的码头。在专家论证会上,金庭柏感慨,“芜湖人好做梦 ,我们正在做的有三个梦。一是长江大桥梦,二是对外开放梦:三是开发区梦”。专家们研究以后笑着说,你们的外轮开放梦 ,今天就可以圆了。
对外轮开放,为芜湖争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芜湖提出沿江开放城市,芜湖的理由非常充足:早在1984年,中国沿海就有14个开放城市,而沿江开 放城市一个都没有。芜湖在一份汇报材料中指出,自古都是沿海、沿江城市一起开放,芜湖早在通商口岸时期就有很好的开放 基础,于是请求把芜湖作为试点,作为沿江开放城市。
4月,国务院批准芜湖同武汉、岳阳、九江一起成为第一批沿江国家级开放城市。
有了这两个国家级,芜湖经开区升格之路豁然开朗。仅仅过了一年,在1993年4月,国务院就正式批了7个国家 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在省会城市,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而芜湖经开区成为非省会城市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从此,芜湖走上了快速崛起之路。
《决策》:金书记,芜湖“三个国家级”里面有两个在您任期中实现,请问您离任时有没有感到遗憾,没等到开发区 升格为国家级?
金庭柏:我想做的事太多,但办成的事很少,遗憾的事很多。这些遗憾被我的后任弥补了。我离任已经16年了,这 16年尤其是最近10年是芜湖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16年中,芜湖的经济总量翻了四番。1982年到1992年十年财政收入累计才41亿元,去年一年就有105 亿元,是10年的两倍半。现在开发区规划总面积已达120平方公里,累计引进资金折合人民币418亿元。现在已形成汽 车及其零部件、新型建材和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奇瑞汽车的问世,使我们国家汽车有了第一个自主品牌。奇瑞7年就造出 了汽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总之,我的后任,干得比我好,好得多,这使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欣慰。他们的努力,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加清楚地 显现出来了。
《决策》:在您看来,芜湖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金庭柏:我想,芜湖发展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是具有超前意识。地方的干部总是要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工 作不能上面来一件做一件,而是先做起来,干好了自然就会得到上级的认可。做任何工作没有一点超前意识是不行的。
其次是学会抢抓机遇。机遇对每一个地方来说都是同样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准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芜湖 的发展抓住了好几次机遇,一次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开放的机遇;第二就是企业改制的机遇。跟其他地区相比,芜湖改制比较彻 底,该破产的破产,该转让的转让,该合并的合并,为芜湖解决了20多亿的债务,优化了资本结构;第三个机遇就是创造自 主品牌的机遇,奇瑞汽车坚持自主创新,成为一面旗帜就是很好的证明。
芜湖发展经验还有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发展思路确定以后,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开放为主线,以开放促开发”提出 来以后,芜湖前后五任领导都是这个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而不是一个将军一个令。事实证明,干部的短期行为,绝对不会 给地方带来持续发展。
今后,芜湖一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只有改革开放,芜湖才能够崛起,才能够 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