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事件发生后,网络为之疯狂。“哈尔滨六警察打死大学生”的帖子和报道将殴斗双方分别贴上了奇妙的标签-- -“警察”和“大学生”,那些善良的人们将下班后的警察,甚至将整个警察队伍都冠以原罪的猜想,加以无端和莫名的仇恨。
有人甚至断言“这是警民关系恶化的又一铁证”。
省内的几家媒体接到爆料后,赶到现场,其中包括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的记者,《新闻夜航》在哈尔滨铁路公安处录制了带有警方解说的监控视频影像。
播出后,经过剪辑的监控视频显示林松岭数次主动进攻“警察”,加上有警方人员在边上解释的画外音,舆论开始转向同情六名涉案警察。
林松岭家人反对说:“为什么警察打我们的视频不播放,偏偏播放他打警察的视频。”让林的家人很受伤的是监控视频中讲解的警方的用词和语气:“这是咱们的民警”“这是咱们的人”。
《新闻夜航》栏目相关人员向《望东方周刊》说明,是因为节目播出时间有限,才做出如此剪辑安排,不存在主观故意。
此后,互联网上传出一个七分多钟的视频版本:林松岭赤裸上身跑过糖果酒吧拐角,有警察追过去,定格。这一视频对监控视频进行了叠画、画中画和添加解释字幕等处理。
视频显示林松岭不断击打“警察”,使得六名涉案警察获得更多同情。在百度“林松岭吧”里,指责、谩骂的帖子比比皆是。
同时,有好事者在互联网上启动了一次“不太成功的人肉搜索”。一时间,林父为房地产开发商、其舅舅为省部级高官、车父为黑龙江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等传言充斥网络,林松岭被冠以“衙内”“恶少”等称呼。
10月17日,车亮的父亲车德滨很无奈,他指着林父和杨父说:“他们把我们都安排成官儿了,纯粹扯淡儿。”
信息的单向披露
林松岭案发生后,省市警方的高层均迅速赶到现场,但仍没能控制住影响的扩散。
10月12日晨,林家人迎来最混乱的一天。林松岭尸体停放在事故现场,家属阻止陌生人靠近,警方也派出大量警力,维持现场秩序,设立警戒线。
等待事件处理的林家人打出“六名警察打死无辜大学生”的横幅,在机动车道上燃烧纸钱,西大直街路段交通阻塞几小时。围观群众很多,现场相当混乱。
10月13日,哈尔滨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10·11”伤害致死案件的情况》,警方向媒体披露了简要案情和侦查工作进展情况。
哈市警方表态:“责令10·11专案组务必要严肃认真地办理此案。”承诺“一定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法、秉公办案,无论案件涉及到谁,都绝不姑息,一查到底”。
与会记者收到的新闻通稿邮件中,被附加了:“烦请各位在编发此稿时,将最后一段市局对处理此案件的态度不要漏掉。拜托!”
此次发布会后,哈警方向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公布了监控录像的视频,至于为什么要公布作为证据使用的视频,哈尔滨市公安局宣传处副处长于国辉说,当时与会的媒体要求观看,但有要求不允许录音和录像。
10月18日是周末,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回答了事先设定好的五个问题,未单独接受记者采访。哈尔滨市公安局副局长卢洪喜说“基本查明了案件的起因和过程”,但警方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
此次新闻发布会披露一些信息的同时,却给公众留下了更多的疑惑和想象空间。林松岭跑到地铁工程护铁板护栏处死亡:齐新等人是否对林松岭进行殴打?齐新等人是否“讲明身份”?
10月25日,对林松岭尸检后,哈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除了通报尸检相关情况外,还将作为证据提交的全部监控视频向媒体公布,三段视频共计20分11秒,这段视频监控由于时间设置问题比实际时间提前约10分钟。
理性的回归
深秋,哈尔滨的天气渐冷,热度是人们持续不断地讨论着“林松岭案”。
张晶---一个酷爱美国文学的研究生,她告诉《望东方周刊》:“林松岭案发生后,前前后后舆论的变化,总会让人想到‘原罪’这个词儿。”
她对本刊记者说:“当所有人都恢复理性和人性,不再有‘挺警’和‘挺林’派的时候,公众与司法不再受‘警察’ 和‘大学生’标签刺激的时候。法槌会落下,一锤定音!”
据悉,哈尔滨警方已表态:此事反映出警察队伍的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公安局将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拿出硬性措施来管理队伍。
目前,所有基层警察已接到禁止去娱乐场所的禁令。
林松岭案发生后,各媒体记者纷至沓来。一位国内知名媒体的记者慨叹:这事让我想起了宝马案---五年前,也是 10月,也是这样清冷的季节。
林松岭案发生十几天,舆论转向一波三折。期间流言不断,这些流言困扰着去者和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