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近8000种奥运特许商品遭遇寒流开始最后冲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00:17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北京报道

  “奥运特许商品真正发展起来不过几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而最开始,我们的想法极其简单,就是‘能够参与’就足够了。”10月12日,北京骁天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告诉记者。

  从最初连企业名称都不允许出现,到现在可以针对某项奥运特许商品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奥运特许经营企业们走过了将近五年的艰难路程。

  近8000种奥运特许商品,超过历届奥运会的总和。这些原则上在明年3月底后将不能销售的商品已经进入后奥运时代。尽管其预期的销售收入将接近100亿元,但至今10多亿元的库存仍然在困扰着一些企业。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奥运特许商品该走向哪里?

  产品开发“走了不少弯路”

  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计划是2008年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旨在通过特许商品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品牌形象,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参与奥运市场开发的机会。“特许企业以交纳特许使用费的形式对奥运会做出贡献,不享有赞助商和供应商的权益,不能进行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市场营销活动。” 北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意味着,虽然可以成为北京奥运特许经营企业,但是企业一切有关的经营行为,都将与以往不同。

  2003年9月,北京奥组委正式启动奥运特许市场开发计划,转年的春节后,从事礼品生产的北京骁天时代文化发展公司的奥运特许产品开发团队就成立了。“那时的我们还名不见经传。”姜建说。

  “那时,国内还很少有企业想到要参与奥运特许商品的生产,由于我们是一家具有韩资背景的公司,参与汉城奥运会的经历让外方首先提出了参与北京奥运特许商品生产的建议,那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我们没有理由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当时参与奥运特许市场开发,可以说尚无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比如怎样设计出既符合奥运精神又符合本国传统文化的奥运特许产品,怎样包装?怎样运营?怎样定价?

  “我们前期的确借鉴了韩、日、西欧等国家的奥运特许商品开发经验,结果发现,如果把他们的经验完全照搬过来,可能就是完全的失败。”姜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比如,中国人热衷收藏贵金属产品,而在国外,“在贵金属产品生产上非常保守”。

  “我们的策划准备了半年,于是经过几轮的筛选,2005年年初,我们正式得到了认可。”姜建说。

  据悉,每款上市的奥运特许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都经过了最少3次,最多30多次的修改,而骁天公司上报的产品就有上千款,审批下来的也只有230款。

  “我记得我们最初设计的7、8款产品都做了很多样品,但审批的时候遇到了挫折。比如收藏界认可的,但是不符合奥组委规定的,都要忍痛割爱了。”骁天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智告诉记者,“所有的创意设计都不是依赖市场,而是要尽最大的可能符合奥运标识的使用规范,价格的制定标准也是以专家组的标准来衡量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奥运 产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