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迈进现代化的宝安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01:26  南方日报

  ———访宝安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

迈进现代化的宝安教育
宝安区教育局与香港观塘区学校联会合作与交流签订仪式。
迈进现代化的宝安教育
郑映通局长检查塘坑幼儿园。

  宝安区是深圳的经济大区和人口大区,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9.52亿元,税收总额263.6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47亿元。去年末全区有常住人口344.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2.81万人,目前全区总人口已达586万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宝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宝安区建成广东省第一个“镇镇为教育强镇”的教育强区。2005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414所,在校学生30.81万人,专任教师1.8万人。

  问:自从您2002年5月上任局长以来,我们看到宝安教育硬是克服了起步晚、基础差、发展不平均衡等种种困难,建成全省第一个“镇镇为教育强镇”的教育强区。请您介绍一下近几年来宝安教育的发展思路?

  郑映通: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才来到深圳这片热土创业的同时,还带来了众多急需上学的适龄儿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我区近几年坚持“均衡、优质、公平、高效”的发展思路,重点推进公办学校建设,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让每个符合条件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

  从2002年起,我区相继推出多项规划,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向教育现代化迈进。在《宝安区教育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镇镇为强镇,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发展目标,确立“均衡发展”和“科研兴教”两大战略。

  2003年,我区以创建教育强区为新的起点,根据走内涵式发展的思路,把重点从大规模硬件建设转移到深层次内涵式发展上来,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重心开始下沉,从城区学校、中心学校往基层学校下移,从高年级向低年级下移。

  2004年,我区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作出《关于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实施“均衡、优质、高效”发展战略。2005年起开始实施“小学教育优质化工程”,对原村办小学进行全面改造。2006年,在《宝安区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公平、优质、高效、和谐”四大战略,实施“建校提速、建队提升、建网提高、均衡发展、素质发展、终身发展”六项工程。2007年,《关于全面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更明确为“力争到201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均衡、优质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从今年起,我区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强调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用理论来指导改革,努力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宝安教育将一如即往地充当改革的先行者,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在教育的诸多领域进行探索。目前宝安教育工作者们仍在积极思索: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宝安教育作为一个区(县)级架构,如何适应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教育规模和总量;在发展多元化教育中如何把握公办、民办教育的结构和比例;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解决人口增长的教育需求;如何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效率、均衡与优质的关系;现代学校制度中如何处理好学校法人地位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问: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办学校的办学体制上,宝安区不断改革、创新。能否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郑映通:在2004年以前,我区一直实行区、镇、村“三级办学”体制。在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印发之前,宝安已在1984年率先进行县、镇、村“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级办学”对于宝安基础教育的成长与壮大可谓功不可没。

  但是随着教育培养目标的提高,“三级办学”体制的不足也日益凸显。体制不清,产权不明,办学主体和管理责任模糊,特别是面对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村集体投入逐渐萎缩,教育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教育资源也得不到有效配置、开发和利用,出现区域、校际发展水平不均衡。

  如何在全区保障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让各级的学校均衡发展?宝安区教育部门大胆创新,再次在办学体制上深化改革。2004年,在落实教育部关于教育管理“以县(区)为主”的精神时,宝安区没有拘泥于文件,而是抓住了深圳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机遇,实行“一级规划,两级管理,以区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实现全区教育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2004年底,10个街道56所村小移交政府办学,“三级办学”的历史在宝安宣告结束。

  一位村干部曾这样对办学体制的又一次改革做了评价:“村小移交政府办学不但减轻了村(社区)集体经济负担,也使政府加大了教育工作统筹力度。学校虽然交给政府了,但根永远在这里。我们会一如既往,支持学校办学。”然而,移交后如何继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加强对原村小建设和管理,逐步缩小办学水平差距依然任重而道远。

  2005年,我区开始对原村小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改造,希望能尽快缩小特区内外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西乡街道黄田小学的老师们见证了原村小改造前后的巨大变化。改造前,学校的教学设备简陋不齐。改造后,昔日的百年老校现在已建设成占地34880平方米崭新校园,并配置了现代化的教育设备。

  除了改造原村小,我区采取了多种措施,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在《宝安区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建校提速工程”被列为“五大工程”之首,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为了提速,区教育部门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高标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新建学校,规划新建高中3所、初中8所、小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所,由此可增加学位10万个。另一方面,加快老校改造和扩容力度,规划改造学校36所,将新增加学位3万个,以缓解学位不足的问题。

  2007年3月,宝安区新校建设、老校改造办公室正式成立挂牌,新校建设全面提速,原村小改造工程全面铺开,获得三个“全市第一”。即新安上合小学等4所原村小《项目建议书》在全市第一批通过市发改局审批,观澜二小成为全市第一个动工的修缮类项目,福永凤凰小学成为全市改扩建类第一个动工的项目。

  问:民办教育是宝安教育的大户,占据了宝安区学校的半壁江山,并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趋势。民办学校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郑映通:我区民办教育历经十几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如今已经占据宝安教育的“半壁江山”,创造了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截至2008年7月,全区有民办中小学94所,学生总人数13.83万人,教职工总人数为10036人。全区现有60所民办学校已上等级,其中省级6所,市级15所,区级39所。

  1990年,第一所民办学校“宝陆小学”在宝安区诞生。这所学校是由一位从广东丰顺来深的菜农兴办的,而校舍简陋不堪,课室是用竹子搭起来,课桌是用木板拼,人们都叫它“窝棚学校”。据统计,宝安自1990年撤县建区以来,每年人口以10万的速度递增,人口迅猛增长催生了民办教育。1994年,靠收取教育储备金开办的民办学校深圳东方英文书院诞生。此后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破土而出。

  对于民办教育这个“新事物”,区委、区政府在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2002年初,区教育局提出“提高准入标准,引凤筑巢,规模办学,提高质量,打造品牌,规范管理”,成为民办教育从数量扩张到质量飞跃的重要标志,民办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发展阶段。通过“引凤筑巢”,新建民办学校20所,占地57万平方米,总投入4.33亿元,解决学位4.28万个。

  为了扶持民办教育,我区还不断创新民办教育管理机制。民办学校等级评估制度、《民办学校教师聘用合同》制度,民办学校、银行和教育局“三方共管账户”制度和民办学校注册和核准登记制度,这些做法在广东省都是首例的。我们还实行公民办学校一体化管理,在创建等级、教师培训、教学教研、奖教奖学等方面对民办学校给予公办学校同等待遇,有效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民办学校也显现出其灵活的办学体制优势,目前已开始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迈进,一些龙头民办学校已逐步走上国际化之路。2003年6月10日,崛起教育集团在宝安区正式成立,成为深圳首家民办教育集团。

  问: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高低与否的关键,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舵手,宝安采用哪些举措来吸纳优秀人才?

  郑映通:经过十余年的超常规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我区现有学位已经基本满足广大群众的上学需求,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要让学生“上好学”,我区从源头抓起,广纳贤才。

  2005年以来,我区通过“绿色通道”面向全国招聘高端人才,通过公开招考从临聘教师中招调优秀教师,通过双向选择从部属重点师范大学接收优秀应届毕业生,共引进优秀教师1720名,其中博士、硕士237名。目前,全区公办学校教师达到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占81.1%,达到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占44.8%,达到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占87.1%,达到研究生或相当于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教师占20.3%。

  同时,我区还不断拓宽用人渠道,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机制,从全国各地聘请一批特色教育专家来宝安工作,为“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特色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如“京剧进校园”的指导教师就是从北京、吉林、重庆等地引进的京剧专家。

  有了壮大的教师队伍,再通过激活用人机制,就能盘活教师队伍。为此我区以职位分类为基础,在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已实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正转向第二阶段。通过聘用制度转换用人机制,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竞争择优的灵活用人机制。

  2002年以来,我区开始在全区中小学公开举行校长、副校长竞争上岗,在教育局机关公开举行科级干部竞争上岗。通过公开选拔,共任用8名校长和36名副校长,5名副科长,不少学校的面貌因此大为改观。此外,我区还倡导各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大批优秀教师走上了教育领导干部岗位。从2003年开始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全员竞争聘任制度,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管理体制,建立了职务能上能下、工资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

  我区以名师带动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教研水平。2003年以来,两次开展“宝安名师”评选活动,共评出名师217名,培养彭锻华等4位广东省特级教师。从去年起设立“名师工作室”,选定吴泓等6位名师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在全区挑选骨干校长和教师到各工作室学习,形成研究团队。今年,我区又开始规划“宝安区未来名师”建设工程,挑选一批35岁以下,研究生学历,具有较高科研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此外,我区不断开拓视野,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三地一站”培训机制。秉承着“要学就学最好”的培训理念,把培训目标瞄准国内外教育最发达地区,把培训内容瞄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分别与清华、北师大、华东师大、香港中联办教科部和英国达勒姆大学等联合建立了宝安教师“三地”(即北京、上海、海外)培训基地。2002年以来先后在“三地”举办各类培训班57个,选派参加培训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2057多人。同时设立宝安区教育专家工作站,引进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等一批知名教育专家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在专家直接指导下开展教育科研实践。

  我区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在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设立民办教育教研组,加大对民办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力度。还设立民办学校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对所有民办学校教师实行免费培训。

  问:近年来,宝安京剧娃成为全国关注的文化现象。在基础教育领域,宝安区是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的?

  郑映通: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基础教育经历了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特别是2003年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进入广东省第二期课改实验区行列。基础教育趁势而上,以推进优质化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在德育方面,我们根据宝安区多元文化和城镇化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积极探索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师生互动、家校合一的学校德育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把学校教育当成主阵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突破口,通过学生道德实践为载体,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生存教育》是宝安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实施生存教育课程,填补国内空白,引起中央、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区不断开发特色课程,开发了《京剧进校园》、《粤剧进校园》等地方课程和《爱我宝安》、《我爱宝安》等地方教材,各学校也开发了各自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今年2月,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10个试点省市之一,我区有7所中小学被确定为试点学校,占全省20所试点学校的三分之一。

  “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是我区开展素质教育的奋斗目标,我们通过对各学校教育特色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目前各校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产生了机器人、航模、京剧、民乐、管乐、足球、跆拳道等一大批特色项目,在国内外屡获金奖。其中“宝安京剧娃”引起国家、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多次到宝安专程摄制,10次展播宝安京剧娃表演,《人民教育》也专程到宝安采访并作长篇报道,目前已成为全国瞩目的文化现象。宝安京剧娃到英国、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30多场,参加国内外比赛20多次,荣获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戏曲小梅花比赛金奖等奖励70多项。去年7月,第十一届全国戏曲小梅花活动在宝安区成功举办,全国戏曲小梅花在一个区(县)举办目前属于首次。

  同时,实施“科研兴教”战略,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抓教研促教改,以研促教。我区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讨了学案导学、以点带面、片区联动、名师引领、网络教研、特色追踪等六种教研新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开展了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案例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研究、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研究。此外,还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建“新课标优质课例资源库”和“特色资源库”。在这些措施的促进下,我区教学质量获得显著提高。2005、2006连续两年省高考总分状元落户宝安区,2008年高考全市4个省单科状元中,宝安占了一半。连续几年高考宝安区高分层人数和重点、本科、省专上线人数稳居全市六区之首。

  ■近年宝安区获得的主要荣誉

  2003年

  宝安区成为广东省第一个“镇镇为教育强镇”教育强区

  宝安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被评为“全国教育督导工作先进集体”

  2004年

  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被评为“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5年

  宝安区被评为“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广东省惟一受表彰)

  宝安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宝安区教育工会被评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

  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县(区)级教师培训基地”

  2006年

  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被评为“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优秀研修集体

  2007年

  宝安区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区”

  宝安区教育局被评为第四批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宝安区《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获广东省教育“十五”科研课题成果特等奖

  2008年

  宝安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宝安区《督导评估推进宝安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督导科研论文一等奖

  本版撰文/白雪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