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片初试身手 观众目瞪口呆

  1994年11月,那时我还是一个念书的孩子。先是报纸的广告开始说中影即将上映首部“美国分账大片”———《亡命天涯》,然后电视里铺天盖地地宣传该片动作火爆,不厌其烦地播放精彩镜头。

  各个影院很早就开始预售电影票。不过在当时,25元实在价格不菲……我总算凑足了这打眼祭的钱。

  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开演时间是晚上8点……虽然过了开演时间,但是还没放映,不是设备故障,而是入口人多为患,影院的大厅里黑压压、密麻麻地挤满了人……没人争执,没人夹楔,默默地亦步亦趋地前行,那情形近乎朝拜……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1994年是一个奇怪的年份。这一年,一件即将对中国电影工业产生强烈冲击的大事正在发生,中国电影人出人意料地表示了欢迎:在没有任何保护性措施的情况下,进口分账大片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现在,我们想要描绘大片在中国这14年时,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贴切的动词:入侵?刺激?还是滋养?

  中影公司

  给“大片”正名

  许多年以来,我国进口国外影片的方式,除了影片交换等非商业性发行,就是“买断”发行。

  “那个时候,老百姓能看到什么样的电影,基本上是由国家的宏观调控决定。”一位从事电影发行多年的电影工作者说。当时,中国观众看到的国外影片与国外有10年左右的时差。

  1994年左右,中国内地的总票房降到了8亿元。同年,广电部电影局批复中影公司每年可以通过票房分账的方式进口10部左右的进口大片。

  中影公司首先与香港嘉禾公司达成初步协议,随即惊动了早已觊觎中国市场的美国八大公司。捷足先登的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一位知情人回忆,整个酝酿和谈判过程大约持续了半年时间,中方主要是广电部、电影局和中影公司组织的谈判力量,当时广电部的副部长田聪明和电影局副局长兼中影公司书记窦守芳,以及当时中影公司的总经理吴孟辰是最关键的三个人物,田和窦是决策者,吴是执行者。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与中影集团最终于1994年签订协议,使得华纳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发行影片的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第一部进口大片《亡命天涯》就是该公司的作品。

  “大片”这个词语被叫开后,中影公司还认真地进行过正名。当时中影的机关刊物《中国电影市场》刊发了《中影公司总经理吴孟辰答本刊记者问》。吴孟辰称“大片”这一提法容易造成“对我们工作的误解”,并正式更名为一个颇为拗口的称谓“‘两个基本’进口影片”,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

  《亡命天涯》震住选片人

  “为什么是《亡命天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说:“看到这部电影时,选片的人都被震住了,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购买大片的经验,在国有体制下,看到影片之后,做出的都是非常感性的考虑。”

  当时,选片人甚至没有来得及考虑中国的市场情况,“也没有必要考虑”。这位知情人说:“电影足够好看,这就够了。有的看到片子的人,震得舌头都伸了出来。当时国产电影还处于非常传统的表现方式,好莱坞超出了国人的想像力。我们的心情就是对于好莱坞的一种景仰。”那时有人看完电影后说,给我一亿元,我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但周围的人都纷纷诧异地瞪着他表示不相信:“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一位当年在中影公司的内部看片会上看到《亡命天涯》的电影工作者回味:“感觉就是有冲击力,有震撼力。”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亡命天涯》肯定不是最顶级的大片,但它注重讲故事,比较适合中国观众的欣赏情趣,“哈里森·福特可是巨星啊,之前我只在资料带上看到过他”。

  两家电影公司经理论战

  作为中国最大的院线之一,北京新影联的办公室坐落在天安门东侧的老房子丛中,紧挨中南海,老北京“高墙红门”的派头。新影联的副总高军是业内的“资深发行人”。1994年,他还是北京市电影公司做发行和宣传的普通工作人员,也是《亡命天涯》引进事件的亲历者———基本上这是一个分界点,之前高军只是负责放映中影包销的国产电影;从那之后,高军才逐渐变成一个真正的发行人,就是要挑选片子,叫卖片子的人。

  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华纳公司出品的《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郑州、广州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

  北京市电影公司那时还是一个非院线的发行公司,按照高军的说法,当年北京市电影公司的经理和中影公司的经理有着深刻的矛盾和个人成见。一个鲜为人知的插曲是:当时北京市电影公司并未参与《亡命天涯》的发行,中影公司转而找到北京市海淀区电影公司,委托他们作为北京地区的发行代理。由于海淀区电影公司没有经验,第一轮放映下来,整个北京地区只有80多万元的票房。

  两家电影公司经理的论战已经公开化,中影公司经理吴孟辰力主引进《亡命天涯》,而北京市电影公司的经理却反对引进。前者讥讽后者为“改革开放的死角”,后者更尖锐地称前者为“洋买办”。据说,当年北京市电影公司的经理曾经写信给广电部,公开宣布自己的观点:不应该以分账的方式引进美国大片,不能让中国电影与美国大片竞争,要保护民族电影工业等等。

  这场论战最后以北京市电影公司经理的离职作为结局,新上任的经理很快与中影经理达成谅解。1995年1月,《亡命天涯》在北京地区进行第二轮放映,发行代理正是第一轮缺席的北京市电影公司。第二轮的放映票房最终达到了140多万元。按照放映规律,美国大片的首轮放映票房绝对应该占大头。

  随后,国产片也开始以票房分账的形式发行,并且开始按照大片的方式操作。

  改变中国电影市场格局

  1994年,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林密在柯达公司工作,还没有接触电影发行。如今,身为北京英福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的她谈到1994年那场进口大片引发的狂欢时,仍然深有感触:“很多人都说进口分账大片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但我更愿意说它开创的时代意义,更多在于对社会多元化的深刻影响。”

  林密以几个简洁的中文词汇概括《亡命天涯》出现后人们能看得到的意义:院线、票价、中国式大片。

  在某种意义上,美国影片为中国电影市场调高了价位。另一方面,进口大片却在影响着中国电影体制的变迁。林密说,没有《亡命天涯》,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中国电影院线制,没有五星级影院;没有《亡命天涯》,或许就不会出现《英雄》和更多的《英雄》;没有《亡命天涯》,或许中国电影就只是那只没有遇见狼的羊:可能还活着,但虚弱不堪。

  本报记者 潘媛

  改革开放后

  影响中国的部分电影

  ■《小花》1979年

  在中国现当代电影史上,《小花》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与“叛逆”意识,使得当时看惯了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一新。以《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标志的创新浪潮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中国电影开始了从对英雄的描摹向描绘普通人生活的转型,观众拥进电影院,重新燃起了对电影的热情。

  ■《庐山恋》1980年

  单凭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银幕吻戏,《庐山恋》就可以在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一秒钟中奠定在中国电影史上极具意义的一笔,而电影中男女主人公互相追逐表达爱慕的一幕也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浪漫的印象。据说当年张瑜在电影中连换的43套衣服,也成为当时女性观众追逐时尚的浪潮开端。

  ■《少林寺》1982年

  这部投资120万元的功夫电影全国公映后取得巨大轰动,引发起一股强烈的“少林旋风”和“功夫热潮”,观众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国内的观影人数就达到了5亿人次。《少林寺》被认为是第一部标榜少林寺正统的武术影片,主角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界的功夫之王。

  ■《芙蓉镇》 1986年

  这部根据古华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认为是传统伦理电影最后一位导演谢晋的代表作,反映了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红高粱》1987年

  作为文化事件而言,它不仅引起了关于电影民族性和中国人形象的大讨论,也是中国内地影片赢得的第一个A级电影节重要奖项———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从这部电影开始,世界影坛中国电影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西方电影界和评论界也真正意识到中国电影的分量。中国电影从1987年开始有了走向世界的现实可能性。巩俐和张艺谋的搭档也自此开始。

  ■《霸王别姬》1993年

  这是陈凯歌最受好评的作品。影片反映了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展现了二男一女深陷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情感纠葛,最终导致悲剧产生的辛酸。其艺术性也受到来自海内外的一致肯定。该片获得1993年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入围199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甲方乙方》1998年

  这部当时并没有叫响“贺岁片”三个字的电影,给了当年春节一点带有“年味儿”的东西。最终,《甲方乙方》以3000万元的成绩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并且确立了“贺岁档”的概念。从那以后,中国观众每年都会在岁末等待走进影院去看冯小刚和葛优。

  ■《英雄》2002年

  不管《英雄》为张艺谋招来了多少骂声,它所开创的中国式大片时代却在真正地影响着中国电影市场。《英雄》所创造的票房奇迹至今没有任何国产电影能够超越,从《英雄》开始,中国观众开始习惯中国大片所带来的独特视觉冲击,也有了越来越多“骂电影”的权力和习惯。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