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场巷:历经风雨未减风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05:54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在本报征集的寻找历史古迹的线索中,有一处叫教场巷的地方,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这条街巷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为数不多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巷子。教场巷的历史风貌和建筑格局有怎样的特色?它们是怎样完整地保留下来的?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现状走访

  街巷格局 保存完好

  教场巷南起东华门街,北至小东门街,宽度约5米。街巷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游走的商贩,甚至没有一个店铺。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居民住宅,几座低矮的四合院民居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砖、木、石雕点缀其间,错落有致,与周边高层住宅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记者拿着民国初期的历史太原街巷地图,比照街巷路标,沿着教场巷走了一圈发现,道路和历史民居几乎没有改变,只是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小巷民居多了一些历史的味道。“教场巷所在的位置地势高、比东南位置干燥,清末民初时期,达官贵人都选在这里居住,所以这条街道也是公馆、别墅聚集地。不过,当时这条路很偏僻,又离陆军监狱(枪毙犯人的刑场)很近,很少有人来。”83岁的王水兰居住在教场巷13号院,在这里住了近60年,“这么多年了,除了原来的泥土路改铺成现在的水泥混凝土路,其他没啥变化。”

  ■百姓印象

  特色民居 美观耐用

  午后的光线慵懒地洒落下来,一栋二层小楼在古巷中显得十分显眼。听到敲门声后,在此居住了56年的八旬老太太杨春萍前来开门,记者随她而入。这栋楼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能够辨认出楼梯、地板为实木质地;房顶与地面间隔很高,约4米,窗户高而大,厚实且雕刻精美。

  这栋楼建于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当时是这里颇有名气的“工程师楼”。杨春萍说,“原来,院子里住着外籍工程师,是个小别墅,院子里栽种着丁香、果树,美极了。刚搬进来时,地板刷的是金色的漆,楼梯和窗棂都是红棕色。而且,由于整座屋所用的都是松木,自打住进来,房子里的设施大部分都没有坏过,直到现在还很结实。”“20岁我就住在这里了,现在孩子们说给我买个好房子住,我还不愿意搬走呢。”杨春萍说,每天她必做的事就是擦拭房屋的每个角落,“为的就是让它保存得更好、寿命延长。”

  几天来,记者在教场巷的大小民居中采访,总能听到这些百姓提到“保护”两个字,“既然住在这里,就有义务保护好这些房子。”杨春萍说。

  ■专家点评

  历史建筑 独具个性

  “教场巷是太原府城里保留颇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还遗留着部分独具个性的历史建筑遗产,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说,历史街区都是由多个历史民居组成,而这些街区如果保存至今仍为历史上形成的格局,未被拓宽,保留着当时的建筑、街道,它就可以称为历史文化街区。“因为教场巷当时位于府城最边角地带,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保留得相对较为完整。同时,市民们的重视对街道和民居的保存也有着重要作用。”

  该研究员介绍,教场巷成街于清末,得名于清代精骑营练武之教场。解放前正太、同蒲铁路始修时,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居于此,一度改名“工程师街”,解放后复名教场巷。

  采写:本报记者 李飞飞

  摄影:本报记者 武六红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