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消落带生态隐患有待治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15:31  中国新闻网
  三峡工程完成175米蓄水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后,按照“防洪、发电,蓄清排浊”的要求,水库水位将在145米至175米之间交替变化。每年6月至9月水位回落时,库区两侧将形成长2000多公里、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带。由于水位涨落幅度过大,消落带露出成陆期正值炎热潮湿、降雨频繁的夏秋之际,易引发环境灾害。

  三峡水库近几年的运行表明,消落带潜藏的库岸污染、地质脆化、生物多样性退化等生态隐忧已经有所显现。175米蓄水以后,水库消落带的水位落差和裸露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受访的环保专家和库区干部指出,在局部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应尽快启动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和综合治理,以防止生态隐患加剧威胁水库安全。

  156米蓄水后,虽然水位涨落基本维持在十多米,但消落带潜藏的生态隐忧已经有所显现。首先是消落带库岸地质险情露头,据万州区国土局统计,156米蓄水以来,万州段已经先后发生6起涉及消落带的库岸滑坡、塌岸,主要原因就是水位变动导致消落区库岸失稳;此外,因消落带植被淹没消失,库区两岸失去了天然生态屏障,导致更多的污染物随水土流失进入消落带,经滞留积累进入水体;消落带大面积裸露还影响到库区景观,库区主要城镇和名胜景点,如白帝城、石宝寨、张飞庙等都坐落在消落带边缘,水位大幅变动后,消落带大面积的裸岩或堆积淤泥、污染物的裸地,宛如“牛皮癣”附着在库岸上。

  重庆市移民局有关人士介绍,水库蓄水后,为防止消落带生态恶化,库区采取了一些治理举措。如国家投入近2亿元在开县新城下游拦河修筑水位调节坝,治理消落带20平方公里,确保消落带常年没入水下,解决环境污染隐患。

  但有关库区环保干部、专家认为,由于库区消落带面积庞大、形态多样,工程治理的成本过高,生物治理技术进展缓慢,难以有效应对这一区域的生态问题。目前库区绝大部分消落带仍处于“治理空白”状态。在一些滩涂类消落带,农民还大量种植农作物,造成新的污染。对于消落带的污染累积,库区环保、水利等部门也只能采取人工清除的办法。175米蓄水后,三峡水库将全库运行,库区水位最大变化达到30米,消落带的生态隐患有可能进一步凸显。

  多位受访的库区干部认为,应该立即启动库区消落带综合治理,尽快研究、探索出适用、有效的治理措施;在对库区消落带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区域、分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有些地方适合生物治理就用生物治理,城市库岸可以采取工程性措施,有的地方可以进行生态综合治理,有的地方可以作为湿地予以保护;应该尽快启动生态修复为重点的消落带治理示范项目,对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加大对消落带生物治理技术科研攻关的投入。

  地灾治理存在漏洞

  在135米蓄水之前,国家就已经投入了40亿元专项资金,对三峡库区二期蓄水所涉及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确保了三峡工程如期蓄水、通航和发电。对于175米蓄水线下的地质灾害处理,国家又投入了近80亿元,开展了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阶段性检查验收和技术顾问单位评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涉水项目在175米蓄水情况下能够处于稳定状态。

  但目前库区还存在一些因为治理不到位或者未纳入治理规划而留下的地灾防治漏洞。

  以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奉节县为例,由于二期、三期地灾治理工程没有衔接好,存在一些地灾隐患,在奉节境内300多公里的库岸沿线上,还有100多个地灾点,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位于梅溪河右岸的卧龙岗滑坡,其一号滑坡的大部分和二号滑坡的中、前部将被库水淹没,极可能导致滑坡整体下滑,不仅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将中断奉节县新县城惟一的进出境陆路通道。这个滑坡从2003年实施监测至今,但一直没有实施工程治理。

  不仅如此,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地质灾害情况变动也很大。湖北巴东县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干部介绍,自2003年6月135米蓄水以来,特别是今年汛期水库水位回落期间,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经初步调查,巴东库区共有地质灾害点198处,有滑动迹象或明显变形的42处,其中已纳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防治的33处,未纳入规划进行防治、发生明显变形的有9处。

  受访的库区干部呼吁,175米蓄水后,在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不能只考虑二期、三期,应给予常态投入,长期进行预防、监测、治理,以保库区群众的长治久安及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行。

  为此他们建议:一是对未治理、治理不彻底以及新发地质灾害进行及时治理,治“漏”了的要补治,并对整个库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针对库区面临的地灾形势,还要及时做好四期地灾治理项目的启动工作,为了保障移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急需启动四期高切坡治理。二是不能“只治不管”,加强对已防治地质灾害的后期维护管理。对已经治理的项目,必须实行长期监测,并开展群测群防;此外,针对普遍面临的治理和监测经费不足,库区干部建议,应设立库区地质灾害治理专项基金,将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和维护费用纳入国家专项资金范围统筹解决。

  库区生态承载能力面临考验

  受高山、峡谷地理因素影响,长江三峡地区人口承载能力历来较差。三峡工程实施后,因水库蓄水、移民迁建,库区大量可用土地被淹没、占用,生存容量进一步减小。本刊记者在三峡库区调研发现,移民任务基本完成后,生态脆弱、土地量少且贫瘠的库区,既要承担保障三峡水库“一库清水”的历史重任,又要承载千万人的生存发展、百万移民安稳致富,显得力不从心、进退两难。 

  据初步统计,移民搬迁、建设、水库蓄水后,三峡库区丧失的耕园地总数达45万亩以上,目前库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50人以上,是全国平均数的2.1倍、国内同类型山地丘陵的4倍以上。生态承载严重超“负荷”,使得急于破解移民“安稳致富”难题的库区陷入“想发展,要素不足且影响环境,不发展又影响生存”的两难困境。

  生态承载能力不足,地质条件差、山高坡陡,淡水、电力、交通开发利用成本过高,严重制约了库区产业发展。移民搬迁时,国家在库区实施了柑橘、畜牧、水产、旅游四大“环境友好型”产业,但受水土资源、环保要求及景观变迁的制约,这些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仍然有限。带动力强的工业项目也受制于水、土条件,缺少拓展空间。

  云阳县经过5年开发,建设起一个工业园区,实现产值3.8亿元,安置2000多移民就业,但由于从长江取水成本过高,只能引来山区小型水库的水,导致一些企业经常因供水不足影响生产。

  为解决移民就业,奉节县近年来依托农林、矿产资源优势,达成了一批产业引进协议,但全县找不到一片能建设厂房的完整地块,经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才获准以回填三峡水库朱依河口、治理消落区的方式获得2200亩的工业园区用地。

  进入“十一五”以后,国家将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库区农村种养殖业受面源污染的限制,发展规模受限,一些劳动力密集但污染治理成本较高的企业无法进入库区。因三峡水库是环境敏感区域,环保门槛高,一些区县费尽周折引进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最终被迫放弃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库区采访时,基层干部谈到生态与发展问题时就感到进退两难。他们认为,在库区容量有限、人口众多、移民安稳致富压力巨大的现实面前,各个区县纷纷加快上马工业项目,加快城集镇的建设,实在是“救穷”“救急”的“无奈之举”。但发展能源、化工等工业项目又必然带来新的环境隐患,城集镇扩展、农业生产发展使污水、垃圾排放量持续增加,为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还不能有效治理。

  亟须建立三峡水库生态补偿机制

  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大半个中国、关系子孙后代的历史重任。受访的库区干部和专家提议,中央应该考虑形成国家、库区、工程受益地区多方承担的三峡库区生态建设补偿投入机制。

  国家应当按照“谁开发,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库区生态环境实施补偿,从三峡发电收入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缴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建立库区生态环境补偿基金,采取统一划拨、专款专用,对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扶持:

  一是三峡建设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的开发建设业主,承担着在三峡工程开发建设中和三峡水库形成后,所引发的库区生态环境一系问题的主体责任,建议从发电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钱来恢复、建设、治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长江中下游受益地区,对三峡库区给予必要的生态补偿,国家可根据库区付出的经济代价和生态环保建设负担能力不足的实际,按照受益地区的受益程度,出台相应的政策;

  三是从移民、库区和谐稳定的角度考虑,国家可考虑从每年的财政增收盘子中划出一定份额,给予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必要的特殊支持;四是库区地方各级政府每年按一定比例适当安排。(张桂林皮曙初)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