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云南农村改革发展30年成就回顾与展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17:16  云南日报

  总结成功经验 坚持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标志着农村改革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云南实际出发,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研究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极其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

  3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遵循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三农”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农村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取得了从解决温饱到增收致富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历史性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0元增加到2007年的2635元,增加了近20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3元增加到2637元,增加了22倍多;农村恩格尔系数由74.1%下降到46.5%,减少了27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长,实现了由过去长期需要省外调入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864.0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546.8万吨,增长79%,居全国第12位;人均占有量由279.49公斤增加到342.64公斤,增长22.6%;调出量由2500万公斤增加到6.8亿公斤。

  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取得了从普遍短缺到品种数量丰富且部分优势品种誉满国内外的历史性突破。肉类总产量由1978年的30.7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35万吨,增长10倍多。目前,全省烤烟、茶叶、花卉、咖啡、核桃种植面积与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排全国第二位,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列全国第三位,生猪出栏列全国第六位,肉类总产排全国第七位、西部省区第二位;花卉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蔬菜、茶叶、核桃出口分别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已连续5年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

  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取得了由单纯改善生产条件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活条件并重的历史性成就。水库总库容由1978年的51.8亿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06亿立方米,翻了一番多;累计解决了2312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和1845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森林覆盖率从38.5%增加到49.91%,提高了11.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由1.4亿元增加到350亿元,增长247倍。

  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了从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到激发他们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活力的历史性飞跃。在实现农村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任务,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利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供销社改革、农垦改革等也取得新的进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取得了从改变村容村貌到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新农村的历史性进步。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后,全省已扶持3万多个自然村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建房投资由2002年的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70亿元,增长了2倍,农村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二

  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口压力日益加大,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市场融合日益加快,同时受到气候持续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影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三农”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许多深层次矛盾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确保粮食安全与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逐步显现。三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四是维护生态安全与保护农民利益的矛盾相互摩擦。五是加快扶贫开发与特殊贫困群体庞大的矛盾短期难以缓解。六是统筹城乡发展与公共资源分配失衡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三

  站在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组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提速、农村发展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农村绿色家园创建、扶贫开发攻坚推进、农业科技支撑强化、农村现代流通拓展、农村社会民生改善“十大行动”,再创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打牢基础。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上取得新突破。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观念,增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切实把农业作为最需要加强的产业,把农村作为最需要扶持的区域,把农民作为最需要关爱的对象,把缓解城乡差距作为最应该讲的政治,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下最大决心完善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等相关支持保护政策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基本做到财力分配与农村人口比例相适应、资金安排与现代农业建设相适应、信贷投放与农村发展需求相适应,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健全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抓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前提下,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促进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加快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统一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两个转变”。着力抓好农民住房的确权、发证,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开展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及房屋物权,为农民房屋抵押贷款创造条件。着力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推行林权抵押贷款,引导培育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并加大公共财政对集体林业发展的支持。着力抓好农垦和国有农场改革,加快农垦和国有农场“二次创业”步伐。着力抓好供销社改革,创新供销合作社组织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着力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着力抓好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加快建立农村金融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

  加快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实施粮食增产百亿斤计划和优势特色产业“舞龙计划”,发展云南特色经济;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农产品基地建设、精深加工、质量监控、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综合效益水平,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新突破。把山区综合开发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云南发展的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我省山区的环境独特性、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性等优势,致力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种植业、以特色经济林果为重点的林产业、以猪牛羊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同时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进农业设施建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以部省合作共建山区综合开发水利发展与改革示范区为带动,加快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并消除大中型和小㈠型病险水库险情,基本完成小㈡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切实加大投入,加快速度,深入持久地开展山区“五小水利”、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同时,健全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抓好林业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快推进绿色家园创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以“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厨、改厕、改厩”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搞好污水、垃圾处理和村庄绿化美化,大力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同时,坚持把村容村貌整治与扶贫整村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工程移民搬迁、扶贫易地搬迁、抗震民居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工程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结合起来,实施区域连片开发,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每年完成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的新农村建设1万个自然村以上。

  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在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逐步淡化贫困县概念,集中瞄准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以培育产业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为重点,突出做好“边”字文章,认真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兴边富民”扶贫开发行动计划,加大对边境地区、民族地区、特困地区、高寒山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同时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贫政策。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上取得新突破。以“云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为推动,加快构建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体系,重点推进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数字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同时,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建设,在拓展农村现代流通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加大“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和发展“两社一会”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商贸、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同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建立城乡融合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

  加快推进农村民生改善,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扩大“两免一补”范围的同时,优化山区中小学布局,加强山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强化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和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着力改善乡镇卫生所和村医务室的医疗条件,强化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加强山区农村敬老院建设;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全面进步。

  副省长孔垂柱 (云南日报)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