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春天过后,还要走向成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17:21  新京报

  -新观察

  30年前的“科学大会”,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一 个新起点。

  30年过去了,在人们的依稀记忆中,“科学大会”印象最深刻的主题,当属邓小平开幕讲话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以及“科学的春天”这一著名的隐喻。

  30年过后,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定位,显得已经淡化了许多,这与我们现在早已不再将与阶级相联系的“阶级斗争 ”予以强调有着密切的相关。

  如今,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于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在大力发展科学和技 术的根本性动力之一。

  当我们回顾那段春天里的往事时,除了理解其历史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之外,对于这份遗产的局限,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毕竟,那个“春天”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仓促到来的,缺乏更深思熟虑的理论准备。

  正是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几乎像在20世纪初在我国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时的 情形相似,在理论上说的是“科学”,在行动上重的却是技术。

  在没有把这两者区别清楚的前提下,对“生产力”的强调,固然对于技术的发展甚为有利,但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科 学研究的发展,却是建筑在一种带有某种“急功近利”色彩的、以其对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之实用意义的强调之上,从而对 于更为纯粹的基础科学研究,或者长远战略意义的科学研究,带来了生存环境上的先天不利。

  在“春天”的这个著名隐喻中,还有着更多的内容。对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以来某些干扰影响科学健康发展政治阻力 的排除,无疑让当时的人们感到解放的自由。但是,与此同时,也给这个“春天”以及春天里的科学,附加上了另一种意识形 态色彩,所以才会有“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我们只能“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的意向。因而,也埋下了后来 使许多人将科学看作超越其他人类知识之上的“科学主义”的种子。

  其实,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其本身的发展并非最终的目的,它们本应是为了人类更幸福的生活而服务。如今,当 我们再提“科学发展观”时,那其中的科学概念,应当已不再是30年前狭义的科学,而是一种对于建构“和谐”的人类发展 的形容。相应地,我们更应该强调的,已经是要同时关注狭义的科学和技术之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反思在此基础上对于“现代 化”和“全球化”盲目追随。

  春天是美好的。但是,它也只是带来生机之开端的季节。

  春天过后,人类和社会还要走向成熟。

  □刘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