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领回的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种信心和信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01:52  南方日报

  

领回的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种信心和信念
领回的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种信心和信念

  一次“突击式”的创卫或许能“立竿见影”,但若不建立起长效机制,对城市的发展反而不利。幸好,广州要的不仅是“面子”,更是“里子”。

  2006年,广州提出“六城联创”,如今已领回4块牌子,接下来最期待的就是“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创卫不仅仅是拿牌子,除了“国检”还有“民检”,要经得起市民的检验。

  11月4日,上午8时半,上午的一场雨使羊城秋意更浓了。坐在济济一堂的中山纪念堂里,人们似乎都忘却了凉意。穿着城管短袖制服的老陈披上大红花,用哈哈一笑打发了羞涩,拿出相机请同事帮自己拍照———为了这一天,他和同事们已经等了很多年。

  台上的卫生部部长陈竺将“国家卫生城市”牌匾交到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手中。这一简单的传递动作可以看成一次飞跃,一同“飞”过去的是广州18年创卫跋涉的日日夜夜。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为这一跋涉作了总结:“广州18年艰苦‘创卫’的历程,不仅给广州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而且将激励广州人民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广州领回的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种信心和信念:只要肯吃苦、只要能坚持,历史转型期留下的巨大城市管理欠账一定能还上,不论是住在老城区的老市民还是住在豪宅区的老板,全市1000多万市民都能享有干净的水和空气、整洁的小区和街道。

  面子,里子

  市民谢宏赟说,广州这座城市有两种风景。2002年他大学毕业刚到广州时住在岗顶石牌村里。大路上是整齐的绿化植物、鳞次栉比的大厦,转进城中村的内街小巷却是污水横流、遍地垃圾。那时候的他晚上常常爬上屋顶发呆,越过城中村低矮的屋顶,遥望城市辉煌的夜景,心里不由得一阵阵失落。

  ———这是在急速现代化历程中一个中国城市的典型肖像。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却是城市管理的“跟不上趟”:城市的摊子越铺越大,城市管理却一时难以全部覆盖;工厂越来越多,排污监管却难以及时跟进;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城中村越来越挤,而城中村的环境卫生却无人埋单;老城区越来越旧,岁月掩盖了其昨日的光辉……

  过去曾有人责问为什么广州创卫多年却壮志难酬,市容环卫部门一位负责人说,不要忘了广州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间集聚起上千万人口,不要忘了三十年来广州市城区面积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也不要忘了广州是一座2000年历史的古城,必须正视老城区陈旧的格局。其实这样的阵痛中国其他城市都有,只是广州作为华南特大城市承受得更多。

  以城中村为例,石牌村只有常住人口不到一万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涌进6万流动人口。过去城中村没有“城市环卫”的概念,家家户户自扫门前雪,随着人口急剧膨胀,这一模式难以为继。全市有181个这样的城中村,市、区两级环卫力量一时难以顾及,于是造成“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的乱象。

  广州创卫的过程,可以说是与快速城市化问题“赛跑”的过程。从1990年创建卫生城市,尤其是1998年提出“小变、中变、大变”战略以来,广州开始系统梳理城市管理存在的病根。城中村脏乱差,“病根”在于长期以来没有将城中村纳入城市一体化管理;老城区社区违建严重,在于更新慢且缺乏规划,居民用违建的方式圈占地盘结果陷入“恶性循环”;城区道路保洁难,在于市、区、街道三级环卫体制不顺,经费难以保障……

  回头看看这段路发觉,创卫不仅是在城市面貌上“扮靓靓”,更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上的一次大变革。面对城中村问题,广州成立城中村环卫队伍,将城中村、内街保洁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延长到12小时;面对老城区社区问题,广州启动老城区社区整治工程,年底前全市基本完成旧城社区环境整治任务;为确保市容环卫“三把扫把”(市级环卫队伍、区和街道环卫队伍、城中村环卫队伍)都扫到位,广州专门建立市、区两级城维费项目计划库,确保城市维护费“专款专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次“突击式”的创卫或许能“立竿见影”,但若不建立起长效机制,对城市的发展反而不利。只有从改革机制入手,才能彻底整治城市管理领域的难点和“顽症”。

  幸好,广州要的不仅是“面子”,更是“里子”。

  名声,民生

  全国爱卫办的检查结果显示,在广州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高潮期,全市人民对创卫活动的知晓率高达97%。这正是因为创卫与诸多民生问题的改善相关———水污染、空气污染、城中村脏乱、老城区人居环境差……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明确指出:广州不是只为“拿牌”而“创卫”,而是以“创卫”为载体,切实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广州“创卫”的十大行动,每一项行动都是实实在在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容易隔夜,广州就在全市投资16亿元新建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处理设施、压缩站。投资7.3亿元、日处理生活垃圾达1000吨的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投入运行。

  空气污染加剧、灰霾天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广州就大力推进工业企业脱硫工程建设。2007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4%和18.4%,节约标煤约20万吨。

  过去,很多内街小巷的商家会把垃圾扔到街上,环卫清扫压力巨大。在创卫过程中,政府与49.8万多户经营店铺签订了门前卫生责任书,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

  以“创卫”为载体,广州市连年来加大民生投入。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城中村”消防通道整治。2004年—2007年,市本级园林绿化建设资金年均投入达到32.9亿元,绿化养护经费3.4亿元,全市新建公园55个。

  说到“民生”问题,对于广大居住在老城区的居民来说,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是自家门口的环境问题。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的居民们对此有深切体会。该社区有广州规模最大的华侨房屋建筑群。但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华侨建筑群外立面残旧破损,社区污水排放不畅。在创卫过程中,广州启动老城区社区整治。有关部门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修复了旧南海县社区的华侨建筑群,使古老的街区告别黯然、重拾风韵,让久已褪色的城市记忆鲜活起来。

  诚然,“全国卫生城市”是一块金字招牌,但说到底得看老百姓认不认。“创卫”不是创给别人看,而是为广州市民而创。老百姓看重的不是写着“全国卫生城市”的牌子,而是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实惠。广州以“民生”为“创卫”切题,可以说正是找准了点。

  可以说,只有赢了“民生”,广州才真正赢得了“卫生城市”的“名声”。

  朱小丹说:“创卫不仅仅是拿牌子,除了‘国检’还有‘民检’,要经得起市民的检验!”

  牌子,牌子

  今年10月以来,广州市喜事连连,陆续摘回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三块牌子。

  2006年,广州提出“六城联创”,同步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如今四块牌子已经领回,接下来广州人最期待的就是“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而一系列创建活动的成功,也意味着广州距离“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越来越近。

  在广州人的印象中,这几年来广州一直在“创建”着什么。普通百姓可能说不上为什么要“创建”的大道理,却能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有了一个个真切的变化———

  荔湾区逢源街的西关大屋被整饬一新,临时违建被拆除了,街坊们唱粤曲也有了地方。

  城中村过夜垃圾少了,多亏了城中村环卫队的及时清扫。

  珠江的水变干净了,广州市民一年一度的横渡珠江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连市长都说“水质一年比一年好”。

  老城区社区居民告别了臭烘烘的垃圾屋,垃圾车载桶装方式和全市160座垃圾压缩站几乎使居民们忘记了自己社区里有个垃圾站。

  越来越多的天桥披上了“绿装”,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色彩鲜艳的三角梅盛开……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悄然变革。官员们不再只看重反映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城区环境的优化、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政绩。正如广州市一位官员所说,一系列创建活动是让地方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抓手”,广州正是通过创建活动,推动理念转变革新。

  广州一位市领导说:“牌子是领回来了,认不认还要广州的市民说了算。”实际上,老百姓是永远也难说完全满意的,而这种期待正是城市不断进步的动力。换句话说,牌子虽然领回来了,但不能让它蒙上灰尘。广州只有一次次用自己的努力去擦拭,才能擦亮老百姓心中的“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曾妮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