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年利用外资金额20年增长9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09:30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沈衍琪

  三十年前,港商伍沾德和他的女儿伍淑清一同来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内地。带着投资一家航空食品企业的心愿和五百万元启动资金,父女俩在北京开始了一条全新的创业之路。“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找谁来谈这件事。”现在已是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副董事长的伍淑清回忆道,在当时,“合资企业”在内地是零,连“合资企业”都是个新鲜词。在京港两地往返奔波了数月之后,伍淑清和父亲经过与有关部门数次的谈判协商,双方最终才在1979年9月把合同敲定下来。

  次年5月3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注册编号为001号。1980年5月4日的《北京日报》上,这条消息尽管只以一条不足两百字的简讯出现,却宣告了我国合资企业“零的突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外资已经开始进入多个经济领域,但始终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北京市商务局一位多年从事外资工作的负责人表示,但经过近十年的“培育期”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外商投资已初现“井喷”之势,“三资企业”也逐步从昔日的“编外部队”壮大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据1992年7月15日的《北京日报》刊载,工业“三资”企业年生产总值在全市地方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由1987年的2.8%上升到1991年的12%,每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中近60%是由“三资企业”提供的。

  “以松下彩管、大型程控交换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为标志的外资先进技术,有力地带动了本市电子行业的起飞和发展,把我们和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大约25年。”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伍氏父女当时创办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如今已然成为国内航空配餐行业内的龙头老大。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不久,一座新建的4万平方米现代化航空配餐大楼刚刚拔地而起。依照设计,两个配餐间生产能力将达到日配餐8万份以上,届时北京航食将成为国内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航空配餐企业之一。

  “在我们来京投资的时候,政府考虑的还是‘要不要让外商来’,而现在则是‘让什么样的外商来’。”作为本市开放引资三十年的见证人,伍淑清颇有感触。

  三十年来,本市吸收外资逐步实现了从有限范围和领域的开放到全方位的开放,而对外资的选择则已进入“择优录取”阶段。占用资源少、产出比高、带动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外资聚集的新热点。

  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本市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中,逾八成流向第三产业,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而这一数字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近十年利用外资的总和。

  与此同时,北京也已逐渐从外资企业在华的生产基地蜕变成集战略、经营、研发于一身的“大脑”。从本市1984年批准设立第一家从事科研技术服务的“华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至今,北京市已累积批准设立以研发功能为主的外资企业277家。北京这个历史古城迈入世界级科研创新中心行列的步伐正在加快。RJ177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