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南极洲

  踏着南极洲的冰雪,郭琨高举鲜艳的五星红旗走在最前面,身后是同样身穿红色防寒救生服的队员们———这一刻,被凝聚成了历史。

  直到今天,中国首次南极洲科考队队长郭琨回忆起那段历史依然激动不已。他指着挂在客厅墙壁上的大照片告诉记者,他当年高举的五星红旗,已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内。

  南极第一夜 54人分吃5人的食物

  1984年12月30日,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海域。

  下午2时许,狂风暴雪逐渐减弱。54名队员整齐地排列在“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的甲板上,他们身穿羽绒服,臂佩队标,头戴有“中国”字样的帽子,脚蹬长筒防寒胶鞋,背着橘红色的救生衣,列队走下舷梯,登上“长城Ⅰ”号和“长城Ⅱ”号两条登陆艇。两条小艇驶离“向阳红10”号,破浪前进。

  当时虽然是南极洲的夏季,但气候还是极其恶劣。科考队原计划上午登陆,但从凌晨开始到中午,一直乌云密布,狂风肆虐、波涛汹涌,暴风夹着雨雪、海里漂着冰山和浮冰。到下午,虽然风势减弱,但仍然水险浪高,短短2.2海里的路程,两条小艇走了半个多小时。

  下午3时16分,登陆艇靠上乔治王岛。郭琨手擎五星红旗,率先踏上了南极洲的土地。

  这一步,如果从1981年5月11日成立南极考察委员会计算,中国走了三年半。但如果与开始于18世纪70年代的西方南极科学探险相比,中国则晚了两个世纪。

  “是的,我们来晚了。但我们要对南极说,中国人还是来了!”郭琨说,登上南极洲,中国首支南极洲科考队队员们激动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他们欢呼着、歌唱着,纷纷在五星红旗下合影,留下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

  科考队登陆的乔治王岛在菲尔德斯半岛南部,中国首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将建在这里。短暂的欢庆后,队员们立即开始搭帐篷、搬运后勤物资和仪器设备。测绘班安装卫星定位仪和接收天线,科考班竖起“生物保护区”标牌,后勤班安装炉灶……

  按照计划,当晚岛上留5名队员值守,其他队员返回科学考察船。但南极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间浓雾弥漫、风雪交加,登陆艇无法运送队员回去。郭琨当即决定,登陆队员留岛过夜。

  晚上11时许,几十顶小帐篷和两顶大帐篷搭好了,冰雪荒原的乔治王岛出现一座生机勃勃的小村落。为5个人准备的食品平均分发给54个人,每人不到一个面包和半根香肠。寒冷、疲惫、饥饿,队员们却都情绪饱满、兴致盎然。

  虽然是晚上,周围的山峦、海湾、冰川都清晰可见。很多队员的第一个南极之夜,与南极的极昼一样,是不眠的。

  2月建议南极建站 11月即出发

  郭琨说,第一晚所有登陆队员在岛上过夜算是一个意外,但并没有超出事先的预料。“从告别祖国起航远征,每一天、每一步,早就推演了很多遍。肩负着中国人几十年的南极梦,不能有半点差错!”

  1956年,中国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就讨论了南极考察工作。可中国人第一次涉足南极还是在1980年。当年1月6日至3月20日,应澳大利亚科学与环境部南极局邀请,中国委派科学家董兆乾和张青松赴南极凯西站考察。此时,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和100多个夏季站。

  此后,中国选派出40多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度夏或越冬考察。

  1981年5月11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1983年6月8日,中国驻美国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

  1984年2月7日,32名科学家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建议中国建立南极考察站。建议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建立南极考察站工作正式启动。

  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组织相关专家,对南极考察、南极建站的总体方案和各分支的衣、食、住、行、船舶、发电、通讯、测绘、气象、施工的机械设备及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充分论证。1984年6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报告。

  1984年11月20日10时整,黄浦江畔汽笛长鸣。首支中国南极洲科考队起航。

  这支队伍共计591人,分乘“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两艘船。“J121号”乘坐的是308名海军官兵,担负护航任务;“向阳红10”号乘坐的是155名船员和128名科考队员。

  一辈子能参与这样一件事,值了

  经过反复研究,中国南极洲科考队最后确定的航线是:从上海出发,经宫古水道、关岛、吉伯特、社会群岛,由社会群岛海域,按大圆法航行,直插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驶入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市,横渡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洲,总计约2万公里。

  12月26日,两船驶入乔治王岛的麦克斯威尔湾。经过勘察和研究,科考队为长城站确定了位置———菲尔德斯半岛南部的乔治王岛。12月31日10时,科考队在乔治王岛上举行了奠基典礼。

  为了把建站物资从大船卸运到长城站建设工地,需要在岸边修建一个码头供小船停靠,队员们站在冰冷的海水里,以坚强的毅力,把一百多根钢管柱一根一根地打进海底一米多深,“那可是南极啊,虽然是夏天,也是零下7℃!”

  码头建好,物资上岸。开始平整土地,一座座房屋在南极的荒原中崛起:发电站、通讯电台、气象站、测绘站、食品库、科研栋、医务文体栋、上下水管路、污水处理系统、油库、车辆、机械工具、码头、直升飞机机场、邮政局……

  1985年2月14日,随着郭琨把紫铜镀金的站标镶嵌在第一栋屋门正上方,长城站宣告建成。

  落成典礼在2月20日举行。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等一行9人,专程从北京赶到南极参加。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波兰、乌拉圭等国南极考察站的科学家们都来到长城站,祝贺中国加入南极大家庭。

  “我们激动啊,拼命地欢呼、跳跃,发疯般地敲锣打鼓……”已经满头银发的郭琨凝视着照片中的自己,幸福的神情溢于言表,“一辈子能参与这样一件事,值了!”

  1985年3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正式接纳中国南极长城站气象站为世界气象观测站之一,编号89058。10月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13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由于独立南极科考站的建立,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南极长城站建成以来,中国几乎每年进行一次南极科学考察。1989年2月,中国又建成了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本报记者 殷玉生

  敬告:本报推出的“纪念中国改革开放的若干个第一”系列报道,到今日就暂告一个段落。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往后还会出现更多更令人振奋的“第一”。回顾过去,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将来走得更好更踏实。改革开放不会停止,我们的报道也会继续进行。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