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技术创新带小卫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04:45  哈尔滨日报

  吉星 本报记者 初霞

  昨天上午9时58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试验卫星三号”已飞行第二圈,太阳能帆板打开,遥测数据顺利传回,卫星工作正常。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抓总研制的“试验卫星三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制小卫星并取得成功的高校,这是哈工大第二次成功发射搭载着多种试验设备的试验卫星,且此次的技术更加完善、规范。据了解,多年来,哈工大一直与祖国的航天事业有着不解之缘。昨天,记者走进哈工大小卫星研制团队,倾听他们讲述研制过程中的小故事。

  研制难度不低于大卫星

  由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制定了技术试验系列卫星计划。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哈工大继2004年4月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后,第二颗小卫星“试验卫星三号”2006年1月得以顺利立项。从方案到初样、正样,“试验卫星三号”研制经过了近3年的艰苦努力。

  “小卫星的研制难度一点儿也不低于大卫星———指标要求高、新技术多、技术风险大。”小卫星总设计师曹喜滨说,单颗星生产导致单机产品备份难度大,增加了技术风险,成本也难以降低。同时,卫星研制是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管理和保障上,还是在队伍专业分工和体系配套建设上,都是其他非航天科研工程项目所不能相比的。

  由哈工大抓总,国内航天单位、科学院、高等院校等22家高水平技术单位参与,有的单位还是首次参与航天任务,参与单位之多在国内少见。小卫星平台和载荷各系统协调起来难度非常大,一家完成不了,就可能影响整体进度。哈工大制定了相应研制技术流程,详细规定了研制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保障条件、注意事项、时间节点等,有效确保了卫星研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试验卫星三号”立项之初,它的发射任务及时间就已确定,给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的研制时间只有两年半时间。这期间要完成所有的立项准备、方案评审、元器件筛选采购、初样和正样研制、转场发射。工作内容繁琐。

  据介绍,“试验卫星一号”当时采用了“一体化”的设计思想,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演示验证了小卫星一体化设计与研制、微小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等多项微小卫星的前沿技术。同时,作为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研制的卫星,它的研制创建了跟踪前沿、自主设计、联合研制、优势互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的小卫星研制新模式。

  作为技术试验类卫星,“试验卫星三号”基于“试验卫星一号”卫星平台进行一体化设计,重新配置了部分功能部件,解决了各试验载荷对卫星平台设计约束多的问题,实现了在小卫星平台上集成多数量、多品种试验载荷的设计目标,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与同类卫星相比,“试验卫星三号”在功能和性能指标方面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张迎春副总设计师介绍说,这颗小卫星最大的特点就是载荷多,因此卫星平台必须是可靠的。哈工大作为工程总体单位,要对各个分系统、有效载荷提出具体设计要求,还得把好质量管理关,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研制过程是对哈工大科技的检阅

  “参与小卫星项目这两年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走过来,感觉每一步都是新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在书本上的收获大得多。”邢雷、李冬柏、陈健,这些原来参与“试验卫星一号”的研究生、博士生,短短4年间,已成为“试验卫星三号”研制技术的中坚力量。

  掌握高端技术、头脑活跃、勇于吃苦奉献,为培养这样一批年轻有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哈工大探索出了一整套关于高等学校小卫星研制的新模式,采取跟踪前沿、自主设计、联合研制、优势互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等模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牵引学科发展,为培养高质量的航天科技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

  据了解,两颗小卫星的研制带动了哈工大的基础研究,通过承担小卫星任务,科研队伍洞悉了国际上微小卫星前沿技术的所在,准确把握了微小卫星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方向,争取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小卫星是对哈工大解决重大问题能力的检阅,也是对哈工大航天科研队伍的磨砺。”“试验卫星三号”总指挥、哈工大副校长韩杰才说,在研制中,研究人员往往为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奋战到深夜,常常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提出很多建议,在这个过程中,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今后,哈工大将在科研创新方面多做努力,为祖国航天领域提供更多科技创新的人力和技术。

  图为小卫星研制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技术交流。李贵才摄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