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代中国学术地图标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15:01  新京报

  -新观察

  当代中国学术地图标尺

  顾颉刚曾经说过,民国史上每一时段总有与时代呼应的报纸和杂志,记录知识界的心路历程。在我看来,《读书》杂 志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学术地图的标尺,是当代中国思想史中的活化石。《青年论坛》、《走向未来》、《东方》、《方 法》杂志,虽能领一时风骚,但在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中,没能像《读书》那样,坚守文化的担当,虽然后者有些磕磕绊绊。

  蓦然回首,居然有那么多的风波伴随着《读书》。

  创刊时的《读书无禁区》,差一点惹恼理论界的权威,风狂雨骤,但幼苗侥幸存活。《读书》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 对于摆脱文化蒙昧主义,可以说功莫大焉。

  《读书》搭建了中国知识界、学术界、思想界沟通的稀有公共平台,从1979年4月10日创刊,坚定立足于思想 启蒙,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读书的主事者精准地摸透了中国社会变迁的脉搏,当代学术地图中的佼佼者往往通过《读书》 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比如梁治平、谢选骏、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郑也夫,比如赵一凡、葛剑雄、葛兆光、吴方、尹吉男 、何光沪,比如刘小枫、朱学勤、许纪霖、吴岳添、雷颐、夏晓虹。这些百年学术地图中的第五代学者,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现在想来,第五代学者大多具有上山下乡的底层和草根体验,政治风暴和清明期,他们都赶上了。

  他们胸怀问题意识,喜欢与师友聊天,适逢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尚未踏上“轨道”,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也成了 新知识、新学术、新思想的弄潮儿。

  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第四代学者真正出活的并不多,但陈乐民、资中筠、王蒙、李欧梵、柳鸣九、龚育之、董乐山 皆非等闲之辈,常有醒世箴言。

  更让人称奇的是,《读书》能够获得百年中国学术地图中第三代学者的认可和击赏,冯亦代、张中行、金克木、费孝 通、徐梵澄、谭其骧、启功、黄裳、金性尧等老辈学者,经多见广,参透社会和人生,不仅文笔老辣,文字清通,而且处处散 发出智慧和灵性。

  《读书》的主事者似乎多是读书的种子,范用、沈昌文长期在出版界打拼,文凭不高,但具有百科全书的胸襟,从1 979年到1989年,整整十年,他们守护着这个中国思想学术届的公共沙龙。漫画家小丁乐此不疲地为《读书》配发漫画 像和插页漫画,难以想象,离开小丁漫画,《读书》是否还那么有趣?

  事实上,1995年之后,改革的共识,引发了知识界的断裂,在所谓“思想淡出、学问凸显”的氛围中,重建学术 规范、提升学者专业理念,正好伴随着中国社会科学课题费用大规模上涨、大学量化评价机制疯狂扩张,不少知识分子丧失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具有的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担当,忙于获得收益,不少人成为课题包工头。

  具有知识分子担当的学者,这时候也有了自己的平台,比如《东方》、《方法》、《战略与管理》。

  2000年以来,随着报纸时评版的创设和扩展,具有公共知识分子品质的学者,在其中找到了位置。

  而这些,不是《读书》杂志所能提供的。

  互联网和博客兴起,拓宽了言论的公共空间,尽管《读书》更换了主编,尽管《读书》试图改变,但难免不淡出知识 界的视野,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说出这句话,内心深处对《读书》,依然保持一份同情的理解与温情的敬意。

  □谢志浩(河北科技大学教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