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沙广州两地青少年“粉丝”现状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15:16  南风窗

  关注娱乐化社会下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长沙、广州两地青少年“粉丝”现状研究(节选)

  量化研究——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讨论

  当电视里不停播放着“粉丝”歇斯底里的画面,报纸上大幅登载着“粉丝”聚集拉票的图片,网络论坛和贴吧中的留言、会员数不断飙升着,选秀节目的短信支持更是一场盖过一场时,我们不自觉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似乎全民皆“粉丝”。纵然,“粉丝”的数量很庞大,青少年“粉丝”的崛起也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当我们真正去探究这一现象时,我们发现,这一群体给了我们太多模糊和想象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堪称“粉丝”?又有多少人游离于“粉丝”与“非粉丝”之间?这是一个不好估量的数学难题。但是,这也成为了我们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极力寻找的答案。

  (1)学校统一问卷

  针对我们的课题《关注娱乐化社会下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我们选择了在校学生作为量化研究对象之一,并有意识地考虑了地域、城乡、学校级别、文化层次、文理科和性别等因素,以求样本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于最终选取的12所学校,我们一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8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6.3%。调查样本的地域分布情况为长沙学生64.41%,广州学生35.59%;文化层次分布情况为初中生40.89%,高中生30.54%,大学生28.57%;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46.53%,女性53.47%。下表是763份有效问卷的具体情况统计:

  表1 学校统一问卷的样本分布情况统计

  学校地域城市/乡镇学校级别性别有效 样本数

  男女

  H大学长沙城市全国重点6250112

  Z中学高三(文科)长沙城市省重点107080

  G中学高二(理科)长沙城市省重点364783

  Z中学初一长沙城市非重点344781

  G中学初二长沙城市贵族中学301343

  D中学初二长沙乡镇乡镇中学484694

  J大学广州城市全国重点5551106

  S中学高一广州城市省重点183351

  E中学高二(文科)广州城市省重点71219

  Y中学初二广州城市省重点211536

  W中学初三广州城市省重点141428

  G中学初一广州城市省重点201030

  我们之所以将“粉丝”从普通受众中划分出来,并赋予一个特定的群体称号,是因为“粉丝”也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较之于普通受众有着心理或行为上的差异。著名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曾将受众分为了四种,即社会群体或公众、满足群组、媒介或渠道的受众,以及特定媒介内容的受众。而按照郑兴东在《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一书中的分类依据,又可将受众分为多种,如根据受传行为分为:潜在受众、实在受众;根据受传的自觉程度分为:有意受众、无意受众;根据受传的动机分为:主智受众、主情受众。正如受众可分为实在受众与潜在受众一样,“粉丝”也可以分为实在粉丝与潜在粉丝。在本次课题进行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从受众的卷入度和沉迷度来进行了区分,将受众分成了非粉丝、轻度粉丝和重度粉丝三个级别。

  一、“粉丝”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因而,“粉丝”这一特殊群体首先就具备了社会学特征。而界定“粉丝”个体,也自当从传统的社会学分析开始。本次问卷中,我们的问题涉及了性别、家庭、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种结构性因素,希望从中分析出影响“粉丝”的客观原因。

  1.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演变为“粉丝”

  从性别来看,我们选取的样本中男性共355人,女性共408人。而从具体的类别来进行分别统计的话,本次调查显示,男性中的非粉丝比例高达30.42%,而女性的比例仅为6.37%;轻度粉丝的男女比例相对平衡,分别为55.21%、53.92%;而重度粉丝的比例亦显示出了男女的明显差距,其中,男性的重度粉丝仅占14.37%,女性则高达39.71%。

  表2 青少年的性别情况分布

  类别男性有效百分数女性有效百分数

  非粉丝10830.42266.37

  轻度粉丝19655.2122053.92

  重度粉丝5114.3716239.71

  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粉丝的分布情况为:轻度粉丝〉非粉丝〉重度粉丝,而女性粉丝的分布情况为:轻度粉丝〉重度粉丝〉非粉丝。由此可见,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轻度粉丝的人数最多。在青少年群体中,其实并非所有的“粉丝”都表现疯狂、极端,让整个社会为此而不安。大多数“粉丝”都选择了较为理性的追星方式,他们偶尔也会关注明星的八卦新闻、购买明星的最新专辑,但是,这一切充当不了他们生活的主角,当另一个新鲜事物闪亮登场时,他们的注意力也随之进行了转移。不过,这是一个最有潜力发展为重度粉丝的受众群,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媒体和商家的重点关注对象。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另一个事实是——男性受众中的零度粉丝明显多于重度粉丝,而女性受众的情况则恰恰相反。由是观之,男性与女性在追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更容易由一名普通受众演变为一名“粉丝”。其具体原因将在下文中细细探究。

  2.单亲家庭子女和独生子女更容易演变为“粉丝”

  对于青少年来说,温馨的家是一张温床,是一个避风港,是一个永远的约会。良好的家庭环境将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将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学者曾经指出,孩子如果在家中与父母的关系不太和谐时,会倾向于从偶像身上寻求认同感,以弥补在父母亲处得不到的关心和爱护。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特意设置了“您的家庭情况如何?”一问。

  表3 青少年的家庭情况分布

  类别单亲有效 百分数非单亲有效 百分数独子有效 百分数非独子有效 百分数

  非粉丝88.0812618.98367.969831.51

  轻度粉丝3939.3937756.7828061.9513643.73

  重度粉丝5252.5316124.2413630.097724.76

  总计99100664100452100311100

  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一,单亲家庭子女更容易演变为“粉丝”。从上表来看,单亲家庭中有52.53%的孩子为重度粉丝,而非单亲家庭中,重度粉丝的比例仅为24.24%。在离婚率日渐升温的今天,单亲家庭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有人说单亲家庭教人学会坚强,有人说单亲家庭使人走向堕落。不可否认的是,单亲家庭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孩子的教育、心理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据对1000个单亲家庭子女进行的统计,其中,45%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情感脆弱,25%的孩子情绪波动、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而正是由于心理上的孤独感和情绪上的敏感、脆弱,多数单亲家庭子女开始在明星身上寻找精神寄托,以释放压力、宣泄情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其二,独生子女更容易演变为“粉丝”。据统计,独生子女中有30.09%的充当了重度粉丝,61.95%的为轻度粉丝。相对而言,非独生子女中的比例都较之偏低,依次为24.76%、43.73%。现今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因而缺乏与人共同相处的生活经验;他们也没有青梅竹马似的童年伙伴,因而容易形成感情认知上的以我为中心,既不善于替他人着想,也不善于与他人共享快乐。所以,独生子女过早地承受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压力与烦恼,也过早地失去了专属童年的天真和幻想。正是这种寂寞、孤独和空虚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既可在家中关注到,又可打发无聊时间的明星身上。

  3.经济因素对“粉丝”的约束与放纵

  这是一个“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时代。更何况,身为一名“粉丝”,就必须通过金钱的力量来为自己的心仪偶像增光添彩。你为之付出的金钱越多,就越加显示出你对偶像的忠诚与热爱,萦绕于其头顶的光环也将因你而越加光彩夺目。而这一切,无非一个“钱”字。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的话,其彰显的就是经济因素的影响力。据表4显示,每月开销在300元以下的青少年中有41.29%的非粉丝,重度粉丝仅为12.94%;每月开销在300-500元之间的有66.31%的为轻度粉丝;每月开销在500-800元之间的有40.43%为重度粉丝,轻度粉丝仅为8.26%;而每月开销在800元以上的,其重度粉丝比例更是达到了49.06%。由是观之,每月开销在300元以下与300元以上的“粉丝”情况分布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如将月开销依次递增排列的话,其重度粉丝的比例也将呈现递增趋势。所以说,经济状况是支持心仪偶像的关键因素,它是基础,也是保障。没有了经济这个保障,再美好的追星之旅都将在解决温饱问题中黯然失色。

  表4 青少年每月总开销(元)的情况分布

  类别300以下有效 百分数300-500有效 百分数500-800有效 百分数800 以上有效 百分数

  非粉丝8341.29269.32198.26611.32

  轻度粉丝9245.7718566.3111851.312139.62

  重度粉丝2612.946824.379340.432649.06

  总计20110027910023010053100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D中学初二班和G中学初二班拿来进行单独比较,D中学是长沙的一所乡镇中学,而G中学是长沙的一所贵族中学。

  表5 D中学与G中学的学生经济状况比较(%)

  类别D中学G中学

  非粉丝28.0918.60

  轻度粉丝56.3843.49

  重度粉丝15.5337.91

  300元以下76.6013.95

  300-500元18.0925.58

  500-800元5.3151.16

  800元以上09.31

  如表5,在“粉丝”的分层次统计中,D中学28.09%的非粉丝数要高于G中学18.60%的非粉丝数;而其重度粉丝的比例(15.53%)则明显低于G中学(37.91%)。与之桴鼓相应的是,对“每月有多少总开销?”这一问题的回答,如果以300元作为分界的话,D中学300元以下的比例达到了76.60%,300元以上的仅为23.40%。而G中学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3.95%、86.05%。从这组有效百分数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G中学的“粉丝”比例较之于D中学要高。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状况的好坏。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粉丝”才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来投入到各种追星活动中。

  不可置否,“粉丝”最初诞生于都市,其大部分力量也都集中于各大都市,从演唱会上“粉丝”的云集,网络社区“粉丝”的蜂起就略见一斑。这是因为它需要最基本的诞生条件,比如,足够的人口数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充裕的经济实力、先进的媒体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等。而这一切条件只有在现代都市才能具备完全。进而视之,孕育“粉丝”的各类选秀节目也只有在各大都市才有实力成功举办,譬如,长沙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上海的《我型我秀》,广州的《加油!好男儿》,还有北京的《红楼梦中人》。但与此同时,受都市的影响,在那些中小城市,或是乡镇、农村,“粉丝”也得以诞生、蔓延。于是,就有了“粉丝”的地域差异,或者说城乡差别。一般而言,城市“粉丝”无论是在数量、分布还是力量上,都要比乡镇“粉丝”更多、更广、更强。上表中对D中学和G中学这两所乡镇中学和贵族中学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而归根结底,这一差异依然是受地区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二、“粉丝”的心理学分析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一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灭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而“粉丝”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影响“粉丝”的主观性因素有哪些?本部分笔者将从心理学角度来进行分析。

  1.“粉丝”的认同心理

  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原有的自我同一性将遭到破坏,自我出现分裂与危机。为了获得新的同一性,需要借助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检验新的自我,以偶像的心理自居来达成自我。因而,我们也可以将青少年的追星行为理解为青少年在青春期走出自我同一性的角色冲突,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所谓同一性,是指个体关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占有什么样的位置的认识,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我”的认识和体验的整合。而自我同一性对个体有着个体适应和社会适应两方面的意义。就个体适应来讲,建立自我同一性意味着对自己获得了恰当和充分的了解;就社会适应来讲,建立自我同一性则意味着人对自己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有了明确的定位。[岳晓东.《我是你的粉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因此也可以说,明星崇拜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现实自我不满足,而寻找理想自我的结果,明星不仅仅只是追捧的对象,他们还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和重新建构自我。

  问卷中,我们问及了“什么特质的偶像最能吸引您?”,希望从中探究出偶像与“粉丝”的内在联系。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我们给出的八个不同选项中,排名前四位的依次是:富有爱心,积极乐观,演艺技能,敬业精神。其中,有70.81%的人认为,偶像“富有爱心”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70.42%的人认为“积极乐观”是偶像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另外,66.21%的人选择了“演艺技能”;59.24%的人选择了“敬业精神”。

  图2 吸引青少年的偶像特质的情况分布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确定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困惑,是因为他们心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做什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往哪方面努力。他们亟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来作为自我的代表。于是,他们开始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自己欣赏的人物,并付诸于行动,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偶像,而自身则甘为“粉丝”。这些偶像或具备“时尚靓丽”的外表,或“个性另类”,或“富有爱心”、“积极乐观”。一方面,这些可能正好是他们自身具备的特征或品质;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是他们想要追求的理想形象或为人准则。其实,在“粉丝”为之沉迷与疯狂的背后,是他们在偶像身上看到的自己的影子或追求。这种认同与追求在偶像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偶像的出现不过是恰好唤起了这种意识而已。比如,那些疯狂的“玉米”可能自身正好具备了李宇春似的“假小子”气质,或者在她们的内心深处,也曾对直爽、帅气、随性的性格充满期待,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以此类推,众多的“粉丝”之所以喜欢这位明星,而不喜欢那位,其原因也正在于此。其一路颠簸、一路疯狂、一路呐喊的最终目的都不过是为了满足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

  2.“粉丝”的从众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青春期,其知识、经验都还比较欠缺,对许多事情都还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但是,他们又害怕与众不同而被同伴孤立,视为另类。因此,他们渴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所谓从众,是指在个人或团体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下所引发的个体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从众心理典型地体现在了追星行为中。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设置了“您周围的朋友有偶像吗?”一问,希望能对这样一种从众现象提供具体的解答。

  图3 青少年周围朋友的偶像情况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青少年周围,可谓处处皆“粉丝”。在所给的选项中,仅有0.92%的人选择了“基本没有”;选择“小部分有”的也只占18.68%;而超过一半的人(52.98%)认为,周围的大部分朋友都拥有自己的偶像;还有27.42%的人认为“基本都有”偶像。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青少年的认知影响是巨大的。倘若青少年周围的朋友都有各种追星行为,久而久之,青少年本身也会随之追起星来,并且易于受他人影响而喜欢上同一个明星。试想,当周围的朋友都在谈论某某明星,而你却全然不知;当朋友都听着最流行的音乐,贴着最新的明星写真,看着最火爆的选秀节目,而你却岿然不动,这该是多么尴尬和不可思议的事情。

  对于青少年而言,虽然他们的自主性有所发展,但在心理上仍需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与融和感。他们关于自己的观点也总是和团体的形象“我们”,即同龄人的典型形象相联系。他们害怕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同伴孤立并排挤出“我们”的圈子,也是这种从众心理促使青少年们将追星行为以及“粉丝”头衔当作一种时尚。一句“今天你‘粉’了吗?”,不仅道出了“粉丝”正肆无忌惮地普及,也道出了如今的“粉丝”已是一个颇为时尚的名词。不难想见,当青少年感到自己的行为或言论与周围人的思想有悖,或自己的思想落后于流行的话题时,他们就会努力参与到群体行为中,以期与之达成一致以克服由脱离群体而产生的孤独感。所以,在“粉丝”正日益蔓延,不断强大之日,为了取得与群体的一致性,多数受众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选择大家都喜爱的明星,讨论大家都热衷的话题,参与大家都热爱的活动,于是,众多“粉丝”的漫漫追星之旅也就开始了……

  3.“粉丝”的宣泄心理

  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多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继而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心理上的压力。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更是积聚了诸多压力于心底,比如父母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面临升学的沉重负担、人际关系的难以琢磨等等。而这一切就像一只被手压在水里的充足气的皮球,看似平静,实则憋足了强劲的反弹力。当它压抑到一定的程度时,其害处将是巨大的。理所当然地,他们需要释放与解脱。而宣泄就是一种将内心的压力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击和破坏的方法。人们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恢复心理平衡。

  图4 青少年的压力与焦虑情况统计

  表7 青少年感到压力时的宣泄方式统计

  宣泄方式人数有效百分数

  自己默默承受28737.61

  对父母倾诉18123.72

  对好友倾诉35246.13

  听音乐、看电影、电视放松49364.61

  其它16621.76

  在我们对青少年的压力状况进行统计时,结果显示,有59.20%的人表示“有时感到压力”,有31.24%“经常感到压力”,仅有9.56%的人“基本没有压力”。而这些如果都没得到及时释放的话,长年累月,诸多的压力就如同水流,终有一天会因蓄水过多而泛滥成灾。适因于此,我们需要宣泄。当然,宣泄的方式不是简单的满腹牢骚,迁怒于人,它应该是合理的。从对青少年感到压力时的宣泄方式情况统计(表7)来看,还是有很多的人(37.61%)选择了自己默默承受,也有许多人选择了对朋友、对父母进行倾诉。然而,更多的人(64.61%)选择的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电视来放松自己。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众媒介正日益取代人际交流的方式,而成为青少年在面临压力时的主导选择。由此可见,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重要性于今天都已提高不少。然不容忽视的是,大众媒介也让明星出现了,明星们因其卓越的成就、亲和的笑容赢得了无数青少年的青睐。青少年通过音乐、电影和电视认识了他们,喜欢上了他们,并在之后的各种追星行为中为其呐喊或流泪,这些通通成为了他们宣泄情感的另一种方式。曾有学者就如是说过,青少年偶像崇拜是现今青少年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的一种宣泄和自我慰藉。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压力带给青少年的沉重,以及压力之下他们无奈选择的“粉丝”身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