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命运》:三十年间尘与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3:02  南方日报

  ———反腐文学领军人陆天明献给深圳的“答卷”

《命运》:三十年间尘与土
《命运》:三十年间尘与土
《命运》作者陆天明。

  ■最强档

  随着《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风靡一时,作者陆天明也迅速晋身为反腐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第九届读书月之际,陆天明来到深圳书城中心城为描写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作《命运》举行首发媒体见面会。陆天明表示:“与其说这是我献给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一份礼物,还不如说这是我交给深圳的一份答卷”。

  《命运》是陆天明耗时两年的呕血之作。据介绍,该书以深圳的崛起为线索,集中描写了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上下各阶层的人们种种观念以及各种矛盾之间的激烈冲突。小说主线为深圳和它的开拓者们的故事,书中特别塑造了市委书记、市长宋梓南的形象,以宋梓南的经历和生命体验,展现深圳特区的创办和发展,从把深圳定为经济特区,到邓小同志1992年第二次南巡,写出了深圳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同时,该书的另一条线索也以为防止边民逃港,某团进驻深圳的故事为背景,包括接受集体转业的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与香港大亚合作安装电话、全国选干部、组建罗湖区、吸引外资投资建厂、深圳速度、外汇市场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造等。书中真实地触及到了一系列观念制度的创新,人才素质和思想管理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日前,记者对陆天明进行了专访。

  ◎谈《命运》:希望是一部撼世之作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变革是对每一个作家的一场考试,《命运》是我的一份答卷。我曾经想写一个‘中国三步曲’,要求我必须把中国30年和30年里的中国做一个归纳,把握这样一个重大题材,我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深圳市领导李鸿忠、李意珍、王京生等同志曾和我开会,市委书记李鸿忠交代我说,要让老百姓满意,这部作品要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要写出一部“撼世之作”。这一下就提高了写作的标准,如果没有标准的提高,很可能我早就‘歇菜’了”。

  “为了写这本书,我来了深圳很多次,加起来总有六、七十天,前后阅读了上千万字的文字材料,接触多层次的深圳市民,也采访了很多老领导、企业家、建设兵、打工青年在内的几十人。让我惊奇的是,他们与我谈起当初创业时候的艰辛,没有一个不流下眼泪,有一些人更是号啕大哭。与这些人的接触,让我感慨良深,我深刻感受到深圳不仅仅是“长官意识”或者政策的产物,深圳有今天是发自老百姓心里的要求,深圳的老百姓要求要改变要再向前跨一步。所以说,改革开放是真正的深入民心”。

  在《命运》一书中,我写了一个中国真实的地名,又塑造了一个真实的领导形象市委书记、市长宋梓南。这个人物跟我以前所塑造的人物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希望能把他写得更真实,宋梓南这个形象综合了深圳乃至全中国优秀的领导形象,我把这个形象放到真实的历史和地名里去,希望老百姓读了之后都觉得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书记”。

  ◎谈写作:必须勇于突破禁区

  “广东是经济强区,但深圳是文化沙漠。富裕起来的人们还会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么?在写书的过程中,我感到很多市民和被采访者都在表达一些忧虑,如何守住深圳这份创业成果?会不会在现在安逸的生活下失去了当初做全国领头羊的勇气……这些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应该要如实反映出来。我觉得,为了加强小说的艺术效果和冲击力,就必须用深圳和一些领导人的实名,但是,这种写法虽然在世界其他地方并不少见,如《列宁在1918》、《战争与和平》等等,但是在中国还存在禁区,不能把真实的领导形象和虚构的人物放在一起。”

  “其实用文学作品写改革开放,大家应该想很多,改革开放的作品如果用过去的体例而不能突破,我觉得很滑稽,我觉得只要是有利于表现中国发展、表现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更好地表达中央的政策,都可以尝试。”“国外司空见惯的,在中国还是一个禁区,从文学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个禁区一定要突破,让文学更真实,也让作家更有责任心。”

  ◎谈读书月:是千秋万代的大事

  “深圳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文化传统的城市,用什么东西来立市呢?科技、经济实力、工业都不错,但是现在做什么关键是看人。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灵魂有高度的人,一切都会昙花一现。如何让这样的人多起来,我觉得读书月就是很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它收到效果要再过十年、五十年,但是没有读书月就不会有上海、北京、莫斯科、东京……”

  “初来到深圳,我非常吃惊。把书城建在市民中心旁边的一个广场上,这样的黄金地段不建银行、商场等来修一个公益的文化场馆,这在全国都很少见。”“其实我这个人很怕签书之类的活动,因为我觉得我的书比较沉重,没有娱乐性、八卦性,也不是谈私情内幕、个人私生活之类的。现在的人跟以前的不同,以前的人都在关注社会命运和国家命运,但是现在的人都在关注个人的命运。所以我很担心有没有人来买我的书。但是讲座签书那天,我到现场一看,人都坐满了,连两边的走廊都坐满了人,我觉得非常意外。后来我了解到,并非是我陆天明一个人来是这样,在深圳,很多签售会或者讲座都是这样,我觉得深圳人的读书氛围非常好,只要有书读,市民就一定会来。”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苏妮

  摄影本报记者何俊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