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那些走进今报的人 老读者向记者发出“9年之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3:30  东方今报

  □策划 新闻部时政组执行记者 王秋欣 吴婧

  “我是今报的铁杆‘粉丝’,憋了一肚子话想对今报说呢。”“我们已经结婚41年了,感谢2005年你们的报道给我们两口子留下的美好回忆。”“我们是‘老哥们儿组合’,2005年上过今报,你们还记得不?”……两天来,(0371)65887939不断传递着这样温暖的话语,让我们明白,曾经的那些报道,在读者的心里,已成为永远不能忘记的珍藏。

  “2005年1月18日的今报,我们现在还珍藏着。”年近七旬的刘善民老人,昨天也打来了“叙旧”电话。那一天,今报用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武术世家的老夫妻刘善民、马春喜一生情定武术的故事。“今天我一看到你们这个报道,当时的回忆一下子涌了出来,很想对你们说一声感谢,感谢你们曾用这种方式记录我们的事情。”刘善民老人说,当天他买了100份报纸,送给亲朋好友看,现在家里还珍藏很多,有时候拿出来老两口一块儿看看,很快乐。“我还记得当时采访我们的记者陶辉,好像刚大学毕业吧?很年轻很有活力,我们都很喜欢他。”刘善民说,由于一直习武,老两口身体都很好,去年他们夫妻结婚40年,已经是“红宝石婚”了,2017年,他们将迎来自己的“金婚大典”,“到那个时候,欢迎你们都来参加啊。”老人热情地向今报发出了一个“9年之约”。

  昨日,找今报“叙旧”的读者还有很多。今日,“叙旧”热线(0371)65887939继续开通。

  寻找那些走进今报的人,追寻一份份令人感动的情怀。别忘了,11月8日,我们将送出“记者节神秘礼物”。

  12

  号寻找对象

  抗震救灾的“危险动物”

  【新闻标题】《写下遗书,瞒着家人援川》

  【刊发时间】2008年5月19日

  【记录者】魏巍/文 “危险动物”供图

  【新闻回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情牵动着千里之外的人们,当得知山体滑坡使得救援行动受阻时,河南的驴友们站了出来,他们拥有丰富的山区活动技巧和经验。两批队员均被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到灾情最严重的北川。

  在北川,队员们冒着余震,在随时都有可能垮塌的楼房里寻找幸存的生命,发挥自身优势带领水利专家进山考察堰塞湖,为被困深山的群众运送救灾物资,帮忙转移群众……整整一个星期,没有一个人临阵脱逃,直到北川封城,队员们才撤出北川。

  【记者感言】我本人也是一名驴友,只是驴龄较短。我得知驴友要奔赴四川的消息,急忙报名,可是因为驴龄较短经验相对不足被拒绝。我要求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加入救援队,这才获得通过。

  队员们来自全省各地,彼此并不是太熟悉,可是在灾难面前,所有的人拧成了一股绳。半年过去了,虽然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名字,但是这些网名却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里:

  “危险动物”——第二梯队领队,和大多数队员一样,他出发前并没有告诉家人要去哪里。5月17日北川突降暴雨,为防泥石流,他要求所有队员立即撤离,我却为了记录现场要求留下来,这时一直对我照顾有加的他大发雷霆。

  “水中漂流”——刚刚做了直肠癌手术在家休病假,却不顾妻子的劝说坚持参加救援。

  “子弹”——出发前给妻子写好了遗书,又怕妻子太担心,干脆悄悄撕毁。

  “笑青天”——救援队后方总指挥,给队员发来短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想尽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如有意外,你们的父母与妻儿将由我来养。”

  13

  号寻找对象

  “文明播火者”付殿晓

  【新闻标题】《山村的文明播火者付殿晓》

  【刊发时间】2007年12月4日

  【记录者】王秋欣/文 通讯员 宋璟/图

  【新闻回顾】他,一个“村村通”工程师,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为了让山里尽快有信号,他放弃陪家人的时间,3岁的宝贝因此几乎把他当成陌生人。建站的工作是辛苦的,但他还是抓住每一个休息的间隙,支起菜板,义务给山区的孩子们当教师。

  2007年11月20日11时,付殿晓和4个山里娃的故事被驴友发到网上后,感动了全国网友。网友说他是“行走在封闭山区的文明播火者”。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付殿晓又主动请缨,前往四川最前沿抢修通讯线路,全力保障抢险救灾通讯。这个憨厚的洛阳人,用他平实而有力的行动,一次次走进了今报人的视野。

  【记者感言】对于记者来说,采访付殿晓是一件“困难”的事:你很难“撬开”他的口让他讲述自己的故事。被问到的时候,他总是憨憨一笑,说一句话,就羞涩地低下了头。

  那种腼腆让人动容。或许,在他看来,自己做的都是最平凡的小事。但在旁观的每一个人看来,那却是人类的灵魂在闪耀光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付殿晓身上,我们看到,那古老而美好的品德,穿越千年,依然温暖地流淌在这个民族的血液中。

  14

  号寻找对象

  “另类”父亲冯超

  【新闻标题】《走,带着孩子吃苦去》

  【刊发时间】2006年8月8日

  【记录者】杨非/文图

  【新闻回顾】经焦作、新乡,沿着107国道向北走,行程800多公里,用时一个月——为了锻炼女儿的自信心和耐力,同时给女儿送上一份生日礼物,2006年6月22日至7月22日,43岁的洛阳人冯超领着12岁的女儿徒步进京。

  冯超,原洛阳一家企业的工人,下岗后做起了生意。在独生女儿冯亦丹读小学二年级时,他发现女儿由于个头、年龄都比同班孩子小,因此显得不合群,自信心严重缺乏。与女儿多次协商后,冯超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让女儿休学。“我要让女儿从传统教育中脱离出来,过自由、没有太多负担的生活”!从此,冯亦丹回到家里,一边自学同龄孩子在校所学的文化课,一边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学。

  【记者感言】从2006年8月至今,我一直在关注着冯超和他的女儿冯亦丹。

  从让女儿休学到带女儿步行800多公里进京,再到让女儿横渡小浪底水库,从带着女儿徒步到郑州再到上海,无论走到哪里,冯超的“吃苦教育”、“行为教育”都为人们所关注。

  我清晰地记得,冯超很多次这样说过,他的决定是从对现有学校教育反感开始的。作为一个父亲,冯超觉得现在的学校教育难以让孩子全面发展,为了孩子的前途,他毅然决然地以父亲的名义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

  孩子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永远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面对升学的竞争压力,很多家长还是做了妥协,哪怕牺牲了孩子的快乐。冯超,逼着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理念。毕竟,分数不是孩子生命的全部。

  15

  号寻找对象

  背着母亲打工的马明

  【新闻标题】《背着病重母亲艰难打工》

  【刊发时间】2007年9月30日

  【记录者】田震/文 刘栋杰/图

  【新闻回顾】父逝姐丧,唯一的亲人——母亲又得了癌症瘫痪在床。24岁的大学毕业生马明背着母亲来到郑州,租了一间房,边打工边照顾母亲。

  家庭中,马明照顾母亲细致入微;工作中,他扮演了“拼命三郎”的角色。为给母亲治病,马明把南阳老家的房子卖了,家里的田地也因为多年不管,都荒了。马明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租房、给妈妈看病、维持两人生活,捉襟见肘。马明说,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让母亲尽量过好每一天”。

  【记者感言】看过太多孝子孝女的故事,在嗟叹人心美好的同时,我却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这些孝子孝女,绝大多数年龄都在40岁以上,也就是说他们多是我父母辈的那一代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孝”在80后的生活词典里,很难寻找。

  比我小一岁的马明改变了我的这个观点。那种面对生活的悲壮与抗争,让我深深地钦佩这个小我一岁的兄弟。

  因为被震撼,所以用心写,报道连续做了6期,马明得到不少社会人士的捐款和帮助。那年10月,这个报道获得今报新设月度总编奖一等奖。去领奖之前,我却接到了马明的短信,他说母亲去世了。我急忙跑到医院,看到泪流满面的马明,我说:“兄弟你哭吧,妈走得很安心。”

  16

  号寻找对象

  车上独斗歹徒衡明贞

  【新闻标题】《斗歹徒中七刀,一车人没施援手》

  【刊发时间】2007年11月21日

  【记录者】田震/文 刘栋杰/图

  【新闻回顾】2007年11月19日,56岁的周口太康县衡明贞老汉坐长途车来郑州看儿子、孙女。谁也没想到途经开封时,上来了劫匪。车上,一个56岁的老人,三个手持凶器的劫匪,26个没敢伸出援手的乘客和司乘人员,这是怎样一个场面。老人被扎7刀,身上17处伤口,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进医院。

  报道刊出后的第二天,赞美之词不断地在网页上滚动:“老伯,好样的”,“向老兵致敬”,“血性”、“正直”、“勇敢”……今报读者纷纷去医院看望衡明贞,英雄的病床被鲜花包围。这天晚上,3名劫匪全部被警方抓获。

  【记者感言】这原本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正邪对决,然而在令人窒息的冷漠氛围中,代表正义的老人终于悲壮地伤倒在地,留下一身伤口和满腹疑问:“车上恁多人,咋都没有一个出来帮把手呢?”

  衡明贞老人的话既是凄凉的感叹,更是悲愤的拷问。是什么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去见义勇为?又是什么导致歹徒越来越猖狂?

  无论冷漠者搬出什么样的理由,对他人生命的漠视都显而易见,在他们眼里,生死攸关的只是他人,而这远远不如自己轻描淡写的各种借口重要。

  采访衡明贞之前,我已看过太多见义勇为的事迹,无数次看到英雄落单而看客麻木,这已不仅是鲁迅说的国民性麻木的问题了,有政策和法律等制度原因。

  与老伯对话,我看到一种久违的雄性人格:路遇不平,就要站出来。我想,报道的意义,是在呼吁一种雄性人格的回归与重建吧。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