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具厂老板改行当“农民”

  关键词

  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百姓故事

  “再过一段时间还要再次使用滴灌,农作物的浇水和施肥都由它来完成。”苦瓜藤蔓缠绕的大棚架下,李恒忠聘请的农业工人正在种韩国萝卜。地里是一排排的大棚,每两个大棚之间,都安有蓝色的滴灌设备。

  五六年前,李恒忠还是蒲江一家家具厂的老板。2003年成都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李恒忠看好现代农业的前景,逐渐退出家具行业,当起了专职的“现代农民”。从2004年起,他在位于双流金桥镇的成都昆山都市农业园区租用240亩土地,办起了双流兴农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大棚蔬菜。

  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李恒忠经营的土地,每亩年产值保守估计约1万元,是单户农民种植的近10倍。

  规模经营

  每亩地收入从一千变成一万

  整齐的大棚架下,十几个农业工人拉起准绳,按照既定的间距和深度种下韩国萝卜的种子。今年6月~10月,李恒忠种的苦瓜,每亩有五六千元的毛收入,他希望现在种下的韩国萝卜也能在今冬季赢得可观的利润。

  “我从一些渠道了解到萝卜种子的销售情况,初步预测市场比较稳定,这个品种的萝卜口感和产量都不错。”李恒忠告诉记者,蔬菜种植的季节性很强,一般一年种植四五个品种。到了冬季,还要种植一些反季节蔬菜。

  从2004年到现在,李恒忠已有近5年蔬菜种植、经营的经验。他告诉记者,自己经营的240亩土地全部配备了大棚、滴灌系统,每亩地每年的毛收入保守估计在1万元左右。其中6000多元需要用于请农业工人、化肥、农药、种子、土地租金、技术创新和企业的正常运营等,剩下的4000元是纯利润。

  李恒忠的公司不大,一共6个人,除他之外,还有3个管理人员、1个技术人员、1个会计。不过,根据种植的需要,公司雇用40位附近的村民,从事具体的田间劳动。他告诉记者,村民过去每亩地的年产值往往不到1000元,而现在出租土地能获得700多元租金,在公司打工每月还有1000元工资,所以支持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农户挺多。

  朝阳产业

  不做家具转行专心种地

  2006年年底,李恒忠正式退出了家具厂的经营,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他告诉记者:“从当时的经营情况看,从事农业的收益已经比家具厂高了,我认为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决定把精力都用在这上面。”

  读中专时,李恒忠在农科班。毕业以后,李恒忠经营父辈传下来的家具厂,对专业的执着使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农业的关注。

  2000年,李恒忠和朋友到蒲江的一个村租了几十亩地种茭白,“那时也不清楚什么是土地流转,想试试看,就和村上签了协议。”这一年的尝试让李恒忠挣了四五万块钱。

  真正的大规模种植是从2004年开始的。此时,成都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久,对土地整理、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空前,李恒忠决定到双流金桥镇附近租用240亩土地搞规模化经营。

  2006年,双流在这里成立了“成都昆山都市农业园区”,对园区内业主搭建钢架大棚、安装滴灌喷灌系统给予补贴。李恒忠的大棚就是当时建起来的,他告诉记者:“每亩设施的投入大概需要1.5万元,政府每亩补贴1万元,我们承担的资金压力一下就减轻了。”

  在成都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李恒忠实现了他对农业的梦想,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现代农业

  技术到位 看市场种菜

  农业一直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李恒忠也在上面栽过跟头。有一年种植番茄,五六月份是番茄的盛产期,当时市场上的番茄批发价突然跌到两三角钱一斤。“第一次体会到农民面对低价的滋味。蔬菜不耐储藏,卖出去亏本,不卖亏得更多。”

  从那时起,李恒忠前所未有地重视风险管理和科技创新,他说:“以前农民都是单家独户小规模经营,很难了解市场、应对市场,也很难使用最新的农业科技。”

  每年制定种植计划前,李恒忠一定会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了解国内各种蔬菜种子的销售情况,对蔬菜的供应情况做一个预测。他还想办法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到了蔬菜的采摘季节,哪里的价格高就把蔬菜卖到哪里去。

  “农业科技也非常重要,大部分农业企业亏损的原因都是技术不到位。”李恒忠除了尽可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成本、提高产值,还常常组织员工到农科院学习,参加园区组织的培训班,引进良种蔬菜试种。

  李恒忠说:“农业看起来简单,但想取得好的效益,必须要有先进的种植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应对市场的机智。”成都各地正在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李恒忠认为这是一个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好机会。过一段时间,他准备把经营规模再扩大100亩。

  五年实践

  城乡一体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在“全域成都”范围内,各地政府纷纷按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思路,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力量,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终达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昆山都市农业园区初步有了现代农业园区的样子。”园区副主任李翠霞说,大棚、喷灌滴灌系统、方便的道路系统,这些背后是成倍增长的土地产出。

  现在的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涉及双流三个镇的21个村,耕地面积达55373亩,涉及人口61918人。在土地流转以前,这些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小麦、水稻、油菜等。“农民一年辛苦到头,一亩地只挣八九百块钱,各种成本还都在里头。”李翠霞说。

  成立园区后,24412亩农用地实现了规模经营。2007年,园区种植业产值达到3.3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实现规模经营的土地每亩产值都在1万元左右。”李翠霞说,入驻园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优势品种、市场渠道和技术水平等优势,生产的农产品能卖出好价钱。

  每亩土地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李翠霞举例说,成都兰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园区内种植1200亩蔬菜,平均每10亩需要一名农业工人负责田间维护,生产效率比以往一家人围着三四亩地转高得多。

  根据《成都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成都在过去几年共流转农用地235.6万亩,其中流转耕地170.8万亩,全市2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2.6万亩,平均每亩增收600元以上。与此同时,到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比2002年增长59.9%。

  2007年成都市对农业的投入是2003年的10.7倍,其中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农业科技支持。

  今年初,昆山都市农业园区启动了农产品检测培训中心和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分中心建设。李翠霞告诉记者,园区不定期地组织科研院所、种子站向业主、农户介绍最新的技术和优良品种,“很多企业都有自己联系的科研机构,有的甚至还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每年都能拿出一两个新品种。”

  2004年起,成都加强农业发展综合体系建设,着力搞好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七大体系建设,把科技创新放在了重要位置。到2008年,政府更是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开创农业新局面的主要内容之一,列入了今后5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深化改革

  壮大农合组织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春光

  王春光研究员表示,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效果明显。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除了继续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应在壮大农业合作组织、挖掘农民的主体作用方面加大力度。

  让农民得到现代农业的实惠

  记者:为什么要强调“壮大农业合作组织,挖掘农民的主体作用”?

  王春光:我们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说到底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农业合作组织往往是自主兴办、自我受益的,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获利后直接把收益分发到农户。与龙头企业相比,这样的组织可能更能让农户直接得到实惠。在此过程中,还能调动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目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存在缺地、缺资金、缺技术的情况,政府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扶持。据我所知,允许有条件的农业专合组织开展信用合作将逐渐成为现实。

  另外,扶持农业生产的大户也是必要的。现在各地外出打工的农民非常多,他们可能把土地租给同乡耕种,对这部分耕种土地的人应该给予扶持。

  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

  记者:《决定》中提到了进行产业布局规划,你对成都在这方面有何建议?

  王春光:这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办法。目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正在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规划农业发展产业带。

  成都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也应该有相应的产业带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可以针对发展的产业,集中配备技术人员、基础设施、扶持资金,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利用。当然,规划不是简单的划分,要结合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种植传统来进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另外,由于经济作物和粮食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地区产业布局调整政策,扩大粮食生产的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并在政府补贴方面进行倾斜。

  鼓励民间力量开展农业科技研究

  记者:如何发挥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

  王春光:科技对农业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的农业科技还不够发达,目前主要的科研能力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又缺乏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的机制。

  首先,可以拓宽农业科技研究的面,鼓励民间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参与科研,对他们的成果应该给予奖励,好的可以进行推广。

  其次,在高校、科研院所有许多实用性研究的学科,它们的成果往往能较快地转化成生产力。有必要建立一个科研机构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比如建立农业实验场,培训班,科研机构与农户、农业企业联系的机制等等,让我们的研究成果产生市场效益。

  另外,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扶持也非常必要。

  本报记者 谢佳君 摄影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