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切实采取措施 狠抓安全生产:坚决而执着的转身——山西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05:39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一个月来,“安全生产”“安全发展”频频见于各个会议、各个文件和各个媒体,成为山西最为揪心、最被关注的语言和词汇。

  从“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没有安全保障的发展就没道理”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再到“以安全发展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这种被连续刷新的“提法”,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老百姓朴素的理解就是 “这个问题说透了,说清了”。

  11月3日,在省委中心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次集中学习时,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在山西“只有实现安全发展,才能为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提供有效保障”。

  安全发展是大安全,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谓千头万绪。

  在山西,由于特殊的产业背景,“大安全”就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与其他相比,安全生产就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现在,山西上上下下正在同心协力破解这个难题。

  安全生产压力下的山西,正在进行坚决而执着的转身。

  变事后查处为事前惩戒,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用“悲喜交加”来形容2008年的中国,大约是比较恰当的。

  或举国悲痛,或举国欢腾,大事喜事悲事盛事接连降临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眼下的金融风暴更是席卷全球……

  然而,即便是在这个重磅新闻井喷的年景,僻居一隅的山西照样没有淡出公众的视线。襄汾“9·8”尾矿库溃坝,一下子搭进去270多条鲜活的生命……

  免职、撤职、刑拘、逮捕……省里采取断然措施,临汾、襄汾大批失察失职渎职官员被卷了进去。记者在网上浏览了与此相关的数千条跟帖,舆论几乎一边倒:就要这样的铁手腕!

  很快,山西就有另外一批官员被查办。10月中旬,汾阳市国土局长等5名干部受到撤职或者免职等处分并进一步展开调查……

  在全国掀起“问责风暴”的大背景下,处理责任官员并不新鲜。然而这次却特别引人注目——

  这批官员“栽跟头”并不是因为出了事故,而是被查出辖区的事故隐患。

  从事后查处到事前惩戒,这里面究竟传达出了什么信息?

  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对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力的,要视同发生事故严肃处理。这在山西要成为一个制度,不要等死了人再去追究责任,那就晚了……”

  没有出事故也要追究责任,这些干部会不会骂娘?

  代省长王君回答:“现在听到骂声固然不好,但是总比出了事故以后,听遇难者家属呼天抢地的哭声要好得多。所以我们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事实上,山西对事故中的失职渎职官员向来毫不手软。

  从查处官煤勾结,到大张旗鼓地开展煤焦领域的反腐败斗争,山西发出了整顿吏治的最强音。

  行政问责,对强化安全生产无疑是个大大的进步,但是仅仅处分干部就够了吗?

  山西说:远远不够!

  真正构建长效机制,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怪圈

  安全发展不能等同于和谐发展。但是可以肯定,不安全就是最大的不和谐。

  安全发展在山西有着特殊的意义。

  山西煤矿、非煤矿山和尾矿库有近万座,还有为数不少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压力非常大。虽然近几年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特别是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但是安全生产形势时好时差,被动局面尚未根本转变。

  山西社科院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某一个煤矿来说,出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但对于山西来说,几千个小概率就变成了“事故频频”。

  面对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一系列灾难事故,近几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努力,并且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否则,安全投入上来了,监管出了问题;煤矿事故遏止了,非煤企业又出事了。

  从产业结构调整到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再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山西安全生产的总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7年12月20日通过的《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对企业的安全投入、安全监督和事故处理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

  这里特请大家记住这个日子:襄汾“9·8”溃坝事故后不到20天的2008年9月27日。这一天,省政府在认真深刻总结沉痛教训的同时,开出十剂良药,那就是尽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十项制度,用制度去管理生产,治理事故。

  这十项制度是:安全生产委员会制度;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制度;隐患排查制度;事故约谈制度;事故和隐患的举报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煤焦领域反腐败制度;专项督查制度;行政问责制度。王君称之为“十管齐下”。

  从整肃吏治到行政资源整合,从预防到问责,十项制度囊括了这些问题的方方面面。

  一位国有大矿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从上到下一直都呼吁要建立 “长效机制”,但什么是“长效机制”?其内涵是什么?怎么建立?心中比较模糊。“十项制度”给他们开了思路。

  记者也从这 “十项制度”中领略到了“制度”的真正含义。比如安全生产事故排查,过去有很大的随意性,即根据形势变化去组织排查,而一旦上升到“制度”,那是要定时间定人员定任务排查的。再比如行政问责制度的设计就十分具体:发生多大的事故,免到哪一级?免什么人?再比如“落实责任”,究竟谁来落实?怎么落实?出了事故,板子该打谁的屁股?怎么打?打几下?等等都有很强的操作性。

  对于十项制度的文件起草,省政府给有关方面开出了具体的时间表。

  这次会议以后的两周时间,十项制度中的八项便放在省长的案头。

  狠抓落实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创新

  如果翻开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近几年来的会议记录,我们就会发现,有关“安全生产”的内容肯定是接二连三;再看看各级政府围绕安全生产建立的制度和下发的文件,肯定是汗牛充栋。然而,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根本原因就是,制度挂在墙上,口号喊在嘴上,落实停留在会上。

  正如张宝顺同志说的那样,目前干部队伍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不落实,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不负责任、不深入一线、不采取得力措施。

  代省长王君告戒各级干部要 “清醒清醒再清醒,过细过细再过细,扎实扎实再扎实,落实落实再落实”。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目前各地对辖区内进行全面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进行专项治理。

  地毯式排查,并不是一个新鲜手段。但是这次却不一样:排查不仅仅是安监部门的事情,而是条缕分析,归口负责。一个行业一个行业,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去治理。省政府要求“明确责任”,重在解决“谁去治理”的问题。

  尽管长治向来是山西境内事故最少的产煤区,但这次也丝毫不敢马虎。

  10月下旬,长治市委、市政府在当地报纸上公布了市委书记、市长的电话号码,并向群众发放了96万张印有市委书记和市长电话的名片,号召人民积极举报安全生产事故和隐患。

  此前,长治市已率先在山西省设立了《煤矿事故前责任追究制度》和《最不安全矿井公布制度》。

  此举引来了不同的声音。效果如何?尚需假以时日。但这个行为至少说明了政府抓安全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面对前所未有的问责风暴,各级干部动起来了。“勇于任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能否“善于任事”?却是被长期忽略了。

  省委党校一位教授认为,有的干部工作积极性很高,但是找不到办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研究问题,不但要勇于任事,还要善于任事。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仅有热情是不够的。

  发展经济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考核评价体系。

  谁来建立?怎么建立?什么时候建立?这不是需要我们去落实的工作吗?

  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山西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山西多年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要彻底调整过来,非长期坚持不能奏效。

  然而,有一条可以肯定:从根本上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恒心!

  本报记者 赵峻青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